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治疗房颤的临床意义①

2015-03-16 08:04朱法军尹昌浩李思瓯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类药房颤心电图

朱法军,尹昌浩,李思瓯

(1.林口县林口镇卫生院,黑龙江 林口 157600;2.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治疗房颤的临床意义①

朱法军1,尹昌浩2,李思瓯2

(1.林口县林口镇卫生院,黑龙江 林口 157600;2.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目的:探讨分析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07~2014-07收治的92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心电图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5%;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9%,研究组患者的临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好,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心电图;洋地黄类药;房颤;临床效果

洋地黄类药一般包含毒毛旋花子甙K、地高辛与西地兰等,但是现阶段经常使用的是西地兰与地高辛,其主要应用在临床治疗心脏疾病中,例如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慢性心功能不全与心房颤动等[1]。其中,洋地黄类药具备着安全使用范围非常小,且依照患者病情的不同,医生难以有效的对其用量进行把握,因此,常常会导致发生洋地黄类药中毒现象。洋地黄类药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呕吐、恶心与腹泻、心率缓慢以及室性期前收缩等[2]。本研究中主要探讨分析了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07~2014-07收治治疗的92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46例患者,其中研究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25~70岁,平均(45.9±3.6)岁;而对照组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27~72岁,平均(46.8±4.1)岁。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都给予洋地黄类药物实施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发生不适症状,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心电图检测;而研究组患者则每天采用心电图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1.3 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的慢性心房颤动转变为正常窦性心律,且心房颤动发生次数降低75%以上,则视为治疗显效;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的慢性心房颤动未能顺利的转变为正常窦性心律,且心房颤动发生次数降低50%以上,则视为治疗有效;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的慢性心房颤动无变化或者加剧,则视为治疗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研究组获得显效24例(52.2%),获得有效19例(41.3%),有效率为93.5%;而对照组获得显效18例(39.1%),获得有效16例(34.8%),有效率为73.9%;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组患者的临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46,(%)]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中常常选择洋地黄类药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但是因为洋地黄类药具备着安全使用范围非常小,且依照患者病情的不同,医生难以有效的对其用量进行把握,由此则常常会导致发生洋地黄类药中毒现象[3]。因此,为患者提供精确的药量则已经变成临床中治疗房颤的重点。相关研究显示,依照患者心电图则可以有效的对洋地黄类药的用量进行确定,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患者在口服洋地黄类药以后,因为洋地黄药理作用可以直接对心室肌产生影响,促使动作电位二位相逐渐的消失,且降低三位相坡度,从而导致心电图发生特征性改变[4]。如果只依照患者在洋地黄类药中毒的症状(神志错乱、忧郁、头痛、腹痛、呕吐、眩晕、失眠、心律失常以及腹泻等)而停止用药以及纠正心率的话,则会为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非常大的伤害。但是如果依照洋地黄类药中毒在心电图上的显示情况(心律失常、伴随不规则房室阻滞以及发生多元性室性期前收缩等),则可以及时的对洋地黄类药的用量进行纠正[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其中研究组患者中,获得显效的患者为24例(52.2%),获得有效的患者为19例(41.3%),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5%;而对照组患者中,获得显效的患者为18例(39.1%),获得有效的患者为16例(34.8%),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9%;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组患者的临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1]黄清玲,张龙江,周长圣,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编辑[J].放射学实践,2008,12(12):36-38

[2]王晶.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左心耳及左心房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4,17(26):83-86

[3]吴健.心理指导对患者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21(06):78-81

[4]周智美,陈德基,谭理连,等.房颤患者320排CT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3):209-213

[5]王岩,孙鲲,刘爱琴,等.持续性房颤患者CHADS_2分数与左心耳功能关系的应用研究[J].山东医药,2011,11(01):42-45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gitalis medicines guided by ECG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ZHUFa-jun1,YINChang-Hao2,LISi-ou3

(1.Health Center in Linkou Town, Linkou 157600,China; 2. Hongqi Hospit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Mudanjiang 157011,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gitalis medicines guided by ECG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9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hospitalized from July 2013 - July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tudy group,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were observed by ECG. I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and their clinical symptom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clinical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in study group was 93.5%, in control group 73.9%. The treatment effect in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Digitalis medicines guided by ECG has better clinical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t is worth in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electrocardiogram; digitalis medicines; atrial fibrillation; clinical effect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编号:12521579。

朱法军(1972~)男,黑龙江林口人,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R541.7+

B

1008-0104(2015)03-0015-02

2015-01-20)

猜你喜欢
类药房颤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10类药慎重给孩子用
氟喹诺酮类药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及其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