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明鸿中学 354000)
依托文本,打造“语文味”课堂
元青云(福建省邵武市明鸿中学 354000)
传统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语文味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陶醉、忘我的快感,是课堂的生命,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打造“语文味”课堂的方法是:巧设导语,酝酿“语文味”;低吟浅诵,诵出“语文味”;含英咀华,悟出“语文味”;润物无声,释放“语文味”。
语文教学“语文味”诵读感悟写作
“语文味”最先是由语文教学界名师程少堂老师提出的。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性质,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语文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理念,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笔者认为,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反复诵读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情感、思维、语言都充分调动发挥,具有个性体验,从而产生的一种陶醉、忘我的快感。
(一)教师方面
当下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考试成绩急功近利,上课面面俱到唯恐遗漏知识点,忽视了所教文本的美感,而是一味地、支离破碎地“科学”分析文章,把语文课上成了知识课,破坏了语言的美感。也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做“花架子”,在教学活动中没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没有将教学活动“语文化”,而是让学生在课上盲目探究,或长时间地聆听音乐、欣赏图片、无主题地讨论、抢答等等。表面看来课堂热闹,学生活动非常多,但学生所进行的活动很多都与语文无关。
(二)学生方面
学生面对繁多的数理化作业,题海苦战,没有时间阅读。网络、网游的喧嚣,使学生无法静心阅读。课堂上眼花缭乱的课件,也让学生本末倒置……这些都弱化了,挤占了学生的阅读。缺乏阅读量,缺乏阅读体验,使得学生“文人”味少,现实味多。
(三)评价方面
随着时代的推进,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评价体系也越来越趋向科学,越来越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教师还是围着“高考”这指挥棒团团转,因而课堂上教师拼命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课后拼命背,依然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这些都束缚着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导致课堂“语文味”不足。而“语文味”的缺失,也使得学生语文领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打造“语文味”课堂是势在必行的。
(一)巧设导语,酝酿“语文味”
导语是一堂课的“头”,上好一堂课,必须从“头”开始。教师若能在新课伊始,设计一段“情味”导语,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会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师生、生本、生生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设计导语是:乡愁是一曲古老的歌,从古唱到今。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牵系着亲人的期盼和眼泪,是席慕蓉笔下的清远的笛,朦胧的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倾听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故事,感受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吧!在这种美的语言熏陶下,学生淡淡的乡愁被唤醒,情感才会丰富起来,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二)低吟浅诵,诵出“语文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名言警句。这些实质都强调“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诵读是读者与文本的碰撞、融合,可以读传知、悟情,以读启思、悟理。而且,通过读,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我设计了三个朗读环节:(1)初读,理思路;(2)再读,绘形象;(3)品读,悟感情。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多层次的读,以朗读为主线,架设起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的桥梁,让学生感悟到了文章的美,美文需要美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
此外,一堂语文课,教师要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设置的优美情境中,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艺术性地朗读处理往往也能渲染情感,引起学生与文本共鸣,这样一堂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自然孕育而成。
(三)含英咀华,悟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有静思默想,才有共鸣。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配乐朗读,想象自己置身于春天里,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这样,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把自己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了,润物无声。
(四)润物无声,释放“语文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仅仅读出“语文味”,还是不够的,更要将它内化为能力,运用于作文,要写出语文味。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语文味”的引导,要能帮助学生拓展思路,驰骋想象。例如,在教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我是这样布置作文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多么惬意啊!四季景色,美不胜收。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关键是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吧。以“的冬天”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用语言赞美美好的心灵,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田,轻轻渗透着他们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
只有教师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文思点”,巧妙启发,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就能让他们的作文具有浓浓的语文味。这样,我们才会听到学生灵动的语言,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表情,感受到他们敏捷活跃的思维和心灵成长的愉悦。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一种享受。这样的魅力课堂,才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精神乐园。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师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富有“语文味”的学习,将给学生带来“天光云影”,引导学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感受文学的魅力,体味民族文化的馨香,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领略真善美的真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鼎尖教案(人教版).延边教育出版社.
元青云(1972-),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职于福建省邵武市明鸿中学。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