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北省卢龙县蛤泊乡蛤泊小学 0664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生活化初探
袁彬(河北省卢龙县蛤泊乡蛤泊小学 06640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下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也就是说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要摒弃枯燥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积极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与内化的道德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的学科功效,使之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会觉得教学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没有趣味性,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心理与情绪,这样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导入大多是开门见山,没有新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而实施生活化导入,以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来引入新知的学习,可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熟悉的生活更能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让学生觉得学科教学亲切而熟悉,这样自然可以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这一内容时,课初我为学生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好妈妈》,熟悉的旋律与歌词更能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特定的情感,让学生感受这深深的亲子情。伴随着优美而欢快的歌曲,在教师的启发下,更能唤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与父母相处亲切而温暖的细节,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更能让学生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样的导入更加愉悦轻松而富有情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只有将知识置于特定的场景与活动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取直观认知,更加利于学生透过表象对本质的认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来创设真实而丰富的生活情境,这样更能引导学生亲身体会与感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就不再是机械而简单的记忆,而是在亲身实践中感受,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程教学资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场景来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思维。如在学习《购物场所我知道》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我为学生播放学生身边的购物场所,并用摄像机来拍摄发生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购物画面,制作成精美的视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教学并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拉近学生与教学的关系,让学生身临其境,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进学生所熟悉的商场超市。这样更能增加学生对购物的感性体验,从而上升为理性认知,同时在学生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中可以深化学生对购物场所和购物活动的认识,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如在学习《规则在哪里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来做游戏,如成语接龙、听音乐抢椅子等,说到做游戏,学生们立马来了兴致,都踊跃地参与其中,教学异常活跃。游戏结束后,让学生来思考这个游戏有什么规则,如果不设定这个规则,又会如何。接着再让学生来进行没有规则的游戏,结果可想而知,一片混乱。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与主动思考,学生便可以发现规则,知道规则的具体含义与作用;同时也可以发现生活离不开规则。这样学生所掌握的不是书本现成的结论,而是经过深入思考与探究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所获取的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教学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开展一系列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深入生活,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那么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这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学科自然也不能只是在课堂教学内展开,更为重要的是要开展丰富的生活化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生活中不断内化,成为自身的自觉行为。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提出的“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开展积极的课外活动,使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转化为行为。
1.角色表演。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开展课本剧表演,既符合学生的天性与思维特点,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可以将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还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生动与活泼,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教材知识与真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行为的内化。
2.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即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开展丰富的实践调查活动。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深化学生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在学习《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与社会,去了解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匮乏与土地荒漠化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及开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人类所开展的保护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要想发挥品德与社会的学科功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就必须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获取直接认知,并回归于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将道德行为内化为自觉行为,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品质的全面提升。我们要伴着课改的春风,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才能实现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教学的生活化,让课程教学因此变得更加有效,成为实施素质教育与推行新课改的主要阵地。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