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第六中学 734000)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余娟(甘肃省张掖市第六中学 734000)
新课程标准提出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之一,在当前教育形式下情感教育已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数学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教材资源挖掘情感因素,用自身多样的教学技能和崇高的师德去感染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活跃数学课堂,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情感教育数学教学学习效率
情感是人们在客观世界活动中的一种体验,在尤利·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他提出情感状态总是和人内心的各种情绪如喜悦、愤怒、同情、惊讶、悲伤等等相联系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对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2007年12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之一,让其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者并举,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方法传授、知识技能和思维培养的同时必须要渗透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让“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相辅相成,这既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情感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只有屈指可数几个,但多都是外籍华人;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因“书呆子”而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从根本来看,是因为我国传统教育注重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和鉴赏数学的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讨厌数学、害怕数学,认为数学学习枯燥等等情况,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下,产生的“高分低能”也造成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不高,在科研活动中成就少,生活中不会用数学等等状况,影响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考的习惯。”这势必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学会学数学、爱数学,更会用已知的知识探究验证一些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信息的交流活动,又是情感交流的活动。《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对于人的行为有诸多的影响,具有调节、调动和强化情感的功能,以及情绪的迁移、疏导功能。积极的情感如轻松、乐观、愉快的情感会让人愉悦、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反之会丧失学习兴趣,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的水平,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遇到面带微笑,语言幽默,善于让课堂活泼而有序的教师都会被感染,会不由自主地投入课堂学习;而遇到面无表情、语言机械平缓、练习机械进行的教师就会觉得课堂沉闷,注意力分散,结果使得课堂繁冗,停滞不前。这就是情感因素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教师带来的正面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会促进他自发自觉地学习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动力,才能有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已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初中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在许多人看来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学好数学就一个“练”字就够了。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教材中的情感点、趣味点,并能将之放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好感,从而让数学学习充满趣味性,利用生活中丰富的数学实例让他们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古代的数学成就让学生感受民族自豪感;图形的变换、作图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图形美;鸡兔同笼、方程的应用让其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分式、整式的运算让其感受数学的形式美;集合推理证明让其感受数学的逻辑美……教师在课堂中要用这些积极的情感去引导他们感受数学的美,数学的实用性,数学的广泛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因为热爱,我们不厌其烦;因为热爱,所以投入。热爱自己的工作,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控制、调节自身的情感,在课堂中不带负面情绪,更不迁怒学生,搞“情绪污染”,否则教师的负面情感会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传递情感“正能量”,用乐观、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提高思维的速度和学习的效率。
教师要热爱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师生关系也提出了挑战,过于刻板、师道尊严已是学生反感的首条。新时代下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比以前的要强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不仅仅是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他们更关注教师和他们的交流,谈心。当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对他们课外生活、学习、思想的真诚了解关心和关注时,在课堂内外教师不用歧视的眼光区分“好”和“差”时,他们会和教师变得亲近,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让这种情感变成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能适时表扬鼓励、少批评;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坚持“不放弃,不抛弃”,相信他们,多给他们展示自己“闪光点”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变得有自信、有目的、有方法,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数学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有效发挥情感因素,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精彩,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单一,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坚持的一大原则。
[1]数学课程标准.
[2]尤利·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N].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N].上海教育出版社.
[4]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N].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