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710048)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常嘉琪 王晓静 刘欣(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710048)
外语学习动机是制约学习者外语成绩的重要个体因素,长期以来备受广大专家学者关注。本文通过对刊登在外语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对相关著作文献进行查阅,简要介绍总结了我国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及其主要特点,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希望给广大外语研究者及爱好者一定的启示。
外语学习动机国内研究综述
学习动机是二语学习者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Gardner和Lambert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首次开展了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并最终提出了态度/动机检验量表,即:AMTB(Attitude/ Motivation Test Battery),他们所倡导的经典动机模式和研究方法得到了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一度成为此后三四十年动机研究的典范。此后,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Gardner等人的理论屡遭其他学者的质疑,研究的焦点也从单纯的社会心理学角度逐步转向外语学习动机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大方向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由此进入一个多元时代。
我国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90年代为研究分水岭,大致可以分为萌芽和发展两大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面我将对这两大阶段逐一进行介绍。
(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处于萌芽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国外经典动机理论的引进、翻译和综述,结合中国本土教育的创新性研究很少。受国外动机研究的影响,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也只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角度相对单一。此时期的杰出学者主要有:桂诗春、王初明、文秋芳等,其代表作主要有:《心理语言学》(桂诗春,1985),《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桂诗春,1991),《应用心理语言学》(王初明,1991),《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模式》(王初明,1989)等。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
90年代后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相对活跃起来,更多研究者开始将理论与外语课堂联系起来,注重探讨在我国教育背景下学生动机发展的实际状况,更加关注外语学习动机对外语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华惠芳指出证书动机是中国学生的主要动机,且提出搞好外语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刘东楼归纳了外语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动机的影响因素和动机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秦晓晴分析了其他相关动机理论,如需求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至此学校教育与动机研究相结合成为一大热点。
同时更多的研究者也把目光转向个体的学习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和研究,如探讨动机对成绩的促进作用、其他个体因素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等。文秋芳总结了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高一虹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本土情境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以及个人因素对动机类型的影响。
(一)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不再局限于社会心理学视角,而是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建构主义等多种角度结合起来。研究重点也逐步转向学校教育、学习者个体因素与外语学习动机的有机结合。这些突破性转变使得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更具实用性,对于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拓展,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研究工具也更加先进。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以引进外国著作、先进理论为主,其研究方法以翻译法、文献综述法居多,90年代以后出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如问卷和访谈大量出现;同时各种数据统计方法也层出不穷,如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等等。
(三)静态的共时性研究居多
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但多数研究集中于对动机现状的描述、多种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动机内部结构的探讨、动机模型的建立等等,研究所覆盖的范围虽然相对较广,但其层次普遍停留在横向的、静态的动机研究上,而缺乏纵向的、动态的、历时性动机发展变化研究。尽管目前已有一部分学者开始从反方向着手,尝试探索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缺失、减退的原因,但这些研究所占比重仍然很少,值得未来研究者去发现和探索。
(四)研究对象以本科生为主
总体看来,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对象以在校本科生为主,占到了研究总体的80%左右。其中理工科学生又占本科生总体的绝大部分,其次是英语专业学生,而针对中小学生、小语种学习者、网络远程学习者、成人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对象的多样化。
(五)样本较小
由于受到时间、人力物力等多种条件限制,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者多选取小样本为例,跨校、跨地区的大样本动机研究案例较少。由于样本较小,受试者的分布范围又相对有限,因此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高度概括性和代表性,也就是说,这种小样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外语学习者。这一点应该是未来学习动机研究必须注意并改进的。
学习动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不仅受到学习者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周围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仍应坚持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深入开展实证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王晓旻,张文忠.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5(4).
[2]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3]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生本科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A1).
[4]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研究,2003(B1).
(责编 张亚欣)
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4ZXSK18)。
常嘉琪(1990-),女,河南鹤壁人,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教学法。
王晓静(197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教学法,篇章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