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会之美的几点思考之一

2015-03-16 07:07范晓明王利军
城市地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外物片面人格

范晓明 王利军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四川 成都 610123)

但是社会美长期以来是被轻视的,甚至是不被谈论的。这是因为社会美在许多方面是有疑问的。与自然美和艺术美相比,社会美似乎是间接的。一片美丽的风景和一个美的艺术作品能够直接将自身的美呈现出来,并能召唤人的审美感觉,但社会的美往往是隐蔽的。同时社会美是不纯粹的,它始终和一些非审美的因素交杂在一起,伴随着现实功利的和伦理的成分。最后社会美是不完满,它既不像自然美那样是自在自足的,也不像艺术美那样是典型性的,它自身似乎有许多欠缺。

尽管这样,我们也要注重社会美。社会是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人的家园,而人主要生活在这样的家园之中,而不是生活在自然世界和艺术世界里。虽然人也漫游于自然,但人是来源于社会并要回归于社会。虽然人也沉浸于艺术的王国里,但人不能用艺术取代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里,现实的社会美和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方面人类和自然交融。人类和自然不是绝对的对立面,也不是遥远的存在者,而是居住的近邻。它们同属一个生态。另一方面现实和艺术的界限消失。现实不是非艺术的,艺术也不是非现实的。它们在保持了差异的时候达到同一。

这些都表明了一个最关键性的事实,即社会现实的审美化。它无非是说,社会由非审美走向审美。这意味着人类从非自由走向自由的历程。其标志是,社会由物的或者神的社会走向人的社会,人的片面的发展走向全面丰富的发展,肉体与精神的分离走向人的整体的自由的创造和享受。所有这一切正是审美化的历程。它将社会自身的审美价值显示出来。

社会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对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区分而划分社会美的不同领域。但社会美主要包括了人自身的美,人与世界所发生的各种事情的美,还有人创造的物的美。

关于人自身的美,我们又回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谁是人?中国人一向把人看成万物之灵,它同属万物但又不同于万物。西方的传统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凭借如此,人将自身与其他的存在者区分开来。当然现代思想经验的是:人首先是一个存在者,然后才是一个思想者。至于后现代则没有了一个完整的人的本性的规定。这是因为后现代的人分裂成生物的人、经济的人和语言的人等。如果我们谈论人自身的美的话,那么将是哪一种人的美呢?对于我们而言,人是生活世界的人,是欲望、工具和智慧游戏的参与者。因此人自身的美主要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游戏中如何作为游戏者而显现出来的。

一般的理论将人自身分为身体与心灵,因此便有身体美和心灵美;同时也分为内在与外在,因此也有内在美和外在美。这种种划分都有其领域和合理性,但是它们并没有切中人自身。一方面它们将人分成了碎片,而不是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它们没有考虑人的种种美的显现的可能性。事实上,无论是身体和心灵的美,还是内在和外在的美,它们都只有在人的生活世界里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将关于人自身的美的思考集中于人在生活世界的游戏活动之中。

人自身不是某种特别的物,而就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的聚集之所。这意味着,人不仅作为一个游戏者与天地万物一起参与由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而且就其自身而言就是这个游戏。人是一个欲望者,同时还渴求那些所欲之物;人自身是一个工具,但也创造和使用其它的工具;人是有智慧的,不过智慧和愚蠢又始终相伴而行。总之,人在欲望、工具和智慧三者的战争与和平的过程中成为自身。

因此所谓的人自身是欲望、工具和智慧三者和谐的整体,而不是某种片面的人,如人们所说的单面的或者一维的人。片面的人可能是欲望的人。人被欲望所驱使并被欲望所困扰。所谓人欲横流和物欲泛滥便是关于欲望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刻画。片面的人也可能是工具的人。人是机器,是齿轮和螺丝钉。在工具化的过程中人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本性。当然片面的人也可能是智慧的人。成为有智慧的人,这一般被视为人所追求的理想。但一个否定欲望和工具的智慧就不再是其自身,而是它的对立面:愚蠢。一个神学的时代和一个理学的时代就是极好的说明。

真正的人自身是欲望、工具和智慧三者的同戏,而且是它们的完成。于是我们看到人是无欲的。这里所谓的无欲当然是纵欲主义的对立面,但它绝对不是禁欲主义的同义语。无欲不是没有任何欲望,而是没有贪欲。这就是说,欲望及其实现始终保留在自身可能的边界之内。同时这种欲望是已实现的,不再是渴求的和需要的。一个在边界之内的欲望的满足的情形就是和平与宁静。

与此同时,人也是外物的。外物是指人自身既不是物的奴隶,但也不是物的主人。如果人是物的奴隶的话,那么人就被工具化了。人不再是人,而只是一个物,而且只是一个被利用的物。如果人是物的主人的话,那么人就可以随意地支配物,让物服务于自身的目的。这也非常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亦即由人物物变成人物于物。外物是人与物的工具关系的中断,因此是人与物的关系的解放。人超然物外,和物保持一种自然的远离和亲近关系。于是人成为人,物也成为物。

无欲使人免除为欲所困,外物让人去掉为物所累。但最后人自身的精神必须是自由的。达到精神的自由就是获得智慧的指引,这是因为自由是一切智慧的本性,智慧正是使人获得自由。达到精神的自由意味着一方面人要去掉精神的桎梏和束缚。它既可能是各种公开的愚蠢,但也可能是一些隐蔽的愚蠢,也就是各种形态的虚伪智慧。另一方面,人要去让自身存在,去让世界存在。这里的去存在是不是去逍遥,去静观,而是去创造,去生产,去实现。

无欲、外物和精神自由等,显现了人自身的美。但我们如何命名人自身的这种美呢?在此我们感到无论是所谓的身体美和心灵美,还是所谓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都表现出了自身的贫乏和无能,它们都不足以描述我们所说的人自身的美。但我们发现一个被人们惯用的语词“人格美”正好切中这种人自身的美的现象。人格在日常语言中具有一种心理和道德的意义,如有人格或者没人格,人格高尚和卑下等。但人格的本意就是特定的人的形态,即面具,它是身份和角色的确定和显现。然而人格的确立在根本上在于人自身在生活世界的游戏中的角色的确定,以及在此游戏中人自身所表明的格调的高低。无欲、外物和精神自由正是人格美的基本特征。

猜你喜欢
外物片面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我国刑法中片面共犯的否定及片面行为的责任认定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外物轻重
外物轻重
外物轻重
让外物与情感牵手
漫画之页
论片面实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