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自西,赵 晋,刘 彬,王 勤
基层军医是军队卫勤力量的重要组成,担负着平时基层部队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卫生宣教和卫勤组织指挥“六位一体”的任务,更担负着战时基层部队战创伤救治任务[1]。培养什么样的基层军医和如何培养合格的基层军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更是做好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值得研究。
1.1 军人职业属性及其能力要求 军医的第一身份是军人。军人的天职是打仗和准备打仗。作为军人,基层军医必须全力做好军事斗争卫勤准备,承接好平战时卫勤保障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未对“军医”进行定义,但界定了“军人素质”,即是指军人在政治觉悟、军事技能、战斗精神、作风纪律、文化知识、军事理论、体能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2]。 军人素质是基层军医的基本能力要求。
1.2 医生职业属性及其能力要求 军医的第二身份是医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从工作性质而言,基层军医相当于地方的全科医生。 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基层军医必须掌握以“十项救治技术”为主的战救技能,并满足总部对于基层卫生机构“六种能力”的建设要求,真正做到“平时保健康、急时保响应、战时保打赢”。
基层卫生机构平台较弱、转诊过度、卫勤训练与军事训练长期脱节等现实问题,提示基层军医普遍存在能力不足、特别是伤病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 基层军医现有能力水平与岗位职责间出现不相适应[3],这种不相适应归因于军医教育的不足与教育间衔接的不顺畅。
2.1 本科教育的不足是基层军医能力不足的源头 目前基层军医来源于军医大学毕业生和地方院校培养的国防生。 军医大学虽确立本科教育为第一要务,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倾向于科学研究,有所偏离于军事医学人才的培养。 在“3 年学校+2 年医院”的基本教学模式外,军医大学会安排在校学员暑假短期的基层体验,但学员对基层工作环境的感知与任职要求的掌握并不深刻。这种偏离还体现在师资力量方面, 如某军医大学应届本科生约700 人,但承担战(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教学任务的教员不足7 人,因师资力量不足、课时安排过少、场地条件受限等因素,影响了教学的质量[4]。 而且军医大学年轻教员多为毕业不久的研究生,自身尚对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认知不足,其教学就只能是理论到理论,教学质量较难保证。 国防生就更缺失军事医学的教与学。
2.2 任职教育的不足是基层军医能力不足的核心 针对某军区基层军医的调查结果显示,167 名军医中,仅44.3%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5]。某单位边防军医任职培训有17 门课程,其中军事医学类课程仅有5 门,且均未涉及战时卫勤保障能力的教学与实践[6]。2010 年,某军区开始对新毕业医疗专业干部开展岗前培训, 由军队医院具体负责。 2014 年,该军区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师级以下部队医疗专业干部培训,明确了岗前培训(12 个月)、部队任职(不少于12 个月)和专科进修(12 个月)3 个阶段。 但因军队医院自身军事医学技能掌握有限,较难实现军事医学技能的培养目标。 国防生的任职教育由军医大学岗前教育和军队医院岗前培训组成,同样缺少军事医学技能的专项训练。
2.3 继续教育的不足是基层军医能力不足的补充 基层军医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为院校专项进修。 有调查显示,全军24%的师旅医院、36%的旅团卫生队、27%的营卫生所缺编[7]。 卫生干部缺编严重、卫勤保障任务繁多等原因,造成基层军医学习机会很少。 全军战创伤救治训练基地虽于1995 年正式建立,但截止2007 年,12 年间仅面向2300 多名军医进行相关培训, 年培训受众不足200 人[8]。针对某军区90 名基层军医对2010 年心肺复苏新指南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基层军医新指南知晓率仅为36.7%,要点考核平均成绩仅为35.3 分[9]。 2012 年,有调查结果显示: 某军区175 名基层军医核化生防护知识缺乏,平均得分仅为总成绩的55.3%[10]。
基层军医的能力培养应着眼于现代战争卫勤保障需求,以深化军队卫生改革为契机,以增强部队卫生能力为牵引,以建设打仗型卫勤为根本方向,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有力保证,推进军医教育制度改革,将本科教育、任职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与培养目标,实现基层军医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运筹、模块化组织和基地化实施。 本科教育、任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基本划分如表1 所示。
3.1 以本科教育解决“医学入门”问题,打牢能力基础基于国防生教育制度,为确保有限军费投向和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将军医的本科教育完全接轨于地方医学教育,定向委托地方医学院校(教学基地)负责。教学基地的认定由总后勤部负责,但课程体系应区别于地方,遵循目标相关性、学用相符性和课时合理性进行专门定制,体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本科教育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以整合医学为根本,注重“基础+临床”的系统化课程与学科重组的模块化教学。 如肺炎的教学,可从“肺”的解剖讲起,整合生理学、病理学、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学、药理学等学科,切实将基础与临床融会贯通。 在“3 年学校+2 年医院”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部分基础和临床课程划归任职教育范畴,将教育周期压缩为4 年。 教学考核采取科目考核、年度考核和毕业考核相结合的序贯式考评体系。 建立终身制的个人教育档案,新增档案内容应公示,以供监督。
表1 基层军医教育制度基本情况
3.2 以任职教育解决“临床执业”问题,提升能力水平任职教育由军医大学(规范化培训基地)负责,军医大学师资力量全部投向于军事医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上来。任职教育为全科教育,不分专科。 课程体系完全围绕基层部队平战时卫勤保障任务所需的理论与技能。教育周期为3 年, 第1 年在规培基地强化理论学习和临床见习; 第2年安排6 个月专题学习军事医学理论与技能,掌握高技术武器损伤特征、致伤机理和病理生理变化,利用动物模型探究有效的损伤控制技术和救治技术,另安排6 个月到基层部队进行岗位实习; 第3 年到规培基地进行临床轮转,其中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皮肤科、普通外科、骨科、传染病科等临床科室为必须轮转科室。学习情况填入个人教育档案。 执业医师考试改变现有临床医学(600 分)和军事医学(20 分)的考核模式,改为由军队自行组织。 同时,加大军事医学比重,采取阶梯式考核方式,即逐项逐级考核。全部合格后,方可授予军队执业医师资格证,也才能完成任职教育。 顺利完成任职教育的军医学员,面向基层部队进行全军统一分配。
3.3 以继续教育解决“岗位胜任”问题,强化能力素质继续教育由军区总医院(卫勤训练基地)负责。总后勤部建立卫勤训练基地建设标准,在军区总医院建设卫勤训练基地,负责战区所有部队全科军医的继续教育。 课程体系可参考美军模块化培训方式,设置理论培训模块、交互式外科手术模拟操作模块、实战病例分析处理模块和动物手术模块。 每名全科军医每年接受不少于1 个月的继续教育,采取分批分层次轮训的方式, 加强医学新知识的传授,重点开展战救技能训练,并结合现行救治阶梯进行卫勤保障力量集成化的联合演练,学习情况填入个人教育档案。 同时,在现行部队卫生干部选调基础上,健全全科军医流动机制,增加年度选调比例。基层部队工作满4 年者,根据个人教学档案择优选入中心医院或总医院,并根据编制情况兼顾个人意向设定全科军医的专科方向;专科军医方可申请研究生教育。
[1] 汪初球,缪小勇,杨华才,等.探讨军医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26-27.
[2] 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7.
[3] 王秀薇.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 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8.
[4] 陆洲,向英,高宏杰,等.战(现)场急救基本技术训练模式探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9):900-901.
[5] 曹毅.部队基层军医全科医学服务模式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6] 段清宏.边防军医任职教育课程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5):65-66.
[7] 王洪涛,罗长坤,黄建军,等.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的基层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重庆医学,2013,42(29):3574-3575.
[8] 柯新华,陈洪.“基地式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07,17(5):652-654.
[9] 袁跃彬,姚玉川,赵京生,等.基层军医和卫生员心肺复苏新指南认知调查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8):786-787.
[10] 赵京生,袁跃彬,胡波.军医和卫生员“三防”知识认知调查与干预[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8):78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