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

2015-03-11 14:10高鸣陈付菊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高鸣++陈付菊

摘要: [HT5”SS〗教育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更要引领时代的步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具有客观现实依据,它是随着时代发展被提出来的一个新型教育课题,需要教育资源、方式方法、实践和隐性课程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即通过美化物态环境、完善精神环境、优化人文环境以及创新制度环境等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6-0127-05

长期以来,高校更多地采用正面的、直接的显性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成为一个新型的教育课题。如何正确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尤其是积极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对于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意义重大。

一、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简单来看,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和公共场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有其不同的内涵和特征。

(一)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

“隐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的《班级生活》。它的提出得益于现代课程理论中的“隐蔽性课程”。该理论认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除了正规和正式的课堂教育,还应该设立潜在的课程和课堂,从而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获得教育。这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学领域介绍进来,并很快被引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之中。基于不同视角,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

一是基于“隐性资源”的分析定位。认为隐性资源是“是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主要包括校训校风、校容校貌、校园文化活动等。”[1]二是基于“隐性教育方法”的分析定位。有学者这样定义,“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或寓教于游等的一种教育形式或活动形式。”[2]288三是基于“实践理念”的分析定位。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把握其中的实践理念而非其他外在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也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如网络媒体、物质环境、文化氛围等。四是基于“隐性课程角度”的分析定位。广义的隐性课程指教育者在学校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方式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发展的教育因素;狭义的隐性课程是指隐含于学校显性课程之中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

以上四类描述尽管视角不同,但比较一致的认知是——所谓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隐蔽的方式,综合运用其周围的环境如校园文化、物质环境、网络媒体、规章制度等因素,使教育对象无意识地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过程。它的重要特征在于它隐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目的,使人在不经意、不知觉中接受教育,消弭了教育对象可能产生的抵触心理或是逆反心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分析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隐”字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把握其要义,对有效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概括地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来说没有显性与隐性的差别,但对于受教育者则不同。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能够明显地意识到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在这种以教育对象为主体的活动中,教育者退居到了服务的地位,思想教育内容和要求变为教育对象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有助于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使之自愿融入教育过程中,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从而实现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种从被动接受教育到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转变实际上也是受教育者实现主体化的过程。

2.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心理学家活切尔和布雷姆曾经做过一项政治宣传实验,结果证明不少人具有反对他人强加给自己的心理,外在的直接要求容易引起人们的对抗心理。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被巧妙地隐藏起来,教育者创设和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淡化教育目的的强制性,使受教育者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隐性的教育虽然不能迅速带来教育效果,但却具有水滴石穿的持久影响力。

3.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灌输的形式进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从理论上学习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将其融入到与受教育者生活学习有关的各个领域、各种活动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生活的多个角度展开,从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这种教育可以使过去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部门、单位、人员和活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从而形成多种社会因素和多方面人员参与的教育合力的功能。

4.教育方式的非“正规”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采用司空见惯的理论教育和批评教育进行,而是充分利用人们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因素和活动形式,如社会文化、组织管理、实践活动、人格影响等。这些形式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时空的限制,覆盖面广阔,全方位发挥教育作用,填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无法企及的生活时空。在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很多学校大量采用这种“非正规形式”来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经常通过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活动使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接受思想教育。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6期高鸣 等: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

言不言之教,寓教于无形之中,正是教育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隐性”特征使其作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隐性教育确立的客观依据,有利于从理论层面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为其实践过程提供知识理论方面的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点是其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活动系统的要素之一,必然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相互依存和影响。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联系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实现了教育活动的其他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各种活动中,从而有效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相分离、相对立的不良局面。因此,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点的科学要求。

(二)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是其对象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点以及心理学相关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并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发展。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从整体上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般来讲,一个人某种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实践活动合力作用的产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学校各种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找到有效的隐性载体,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达到浸润和教化大学生的目的。由此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的一种把握。

(三)当前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是其环境条件依据

首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内外环境变化发展的要求。全球化趋势使各国在生产、贸易、金融、科技和文化领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信息全球化更是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紧密连为一体。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各领域都在发生显著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能有效填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其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个体意识增强,不再一味地服从和被动接受,而是能独立进行判断和取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叛逆性思维,而且更加关注自我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方法要追求灵活性和感染性,尽量避免单一和死板,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以其隐蔽性优势发挥着独特作用。

(四)无意识接受是其心理学依据

所谓无意识不是没有意识,而是对客观事物不自觉的认识和体验。所谓接受,则是主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反映、择取、整合以及内化、外化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潜隐性,能使人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从心理学层面理解,人的接受来自于需要,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作用实际上是因为满足了人的某些心理需要,比如兴趣爱好、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尊重、理解和认可等。大学生正是在有意识地满足自我需要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了隐含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种方法不会使教育对象产生心理设防,而是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得到思想上的提升,这种看似不是教育的教育,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所以,人的无意识接受正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设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通过暗示、感染、熏陶及渗透等方法,使人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有效的教育,因而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应高度重视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全方位、科学设计其实践路径,力求在物质、精神、文化、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以真正发挥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优势。

(一)物质文化的美育和人文关怀

1.建筑设施应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重视校园环境、建筑物格局和公共设施等“硬件”设施方面,但并不是大兴土木,而是在保留和爱护原有建筑、雕塑的基础上,适当扩建一些具有自身风格和品位的建筑物,使高校校园兼具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校园物质建设要保持美化、绿化和生态化一体,营造整洁优美的育人环境。学校的学习场所,尤其是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办公楼等的设计应注重蕴含学术理念,提升文化品位。学校的服务性场所,如食堂、文体活动馆等,要真正给师生提供方便,体现人文关怀。

2.人文景点应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理想的校园物质环境是指设置寓情、寓教和富有感染力的校园景观,真正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校园内的各种景点、建筑、雕塑等都可以作为育人的生动教材,比如将一些杰出校友、知名人士、伟大人物通过塑像、命名等形式展现出来,在校园公共场所布置的书画、名人名言等文化作品,都能激发校园人的积极情感,有利于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学校还可以创造具有自身校园精神的“物化”的形式,如校徽、校歌、校史馆、标志性建筑等,使校园精神渗透在全体师生成员的生活中。

3.技术设施应具有技术含量和反映现代文明

技术设施作为高校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学校要努力改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的设施设备,并力求体现现代化,这就促使高校要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保证网络化教学、电化教学以及各种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报纸、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的教育作用,尤其要注重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扩大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建立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网站,同时重视网络环境的净化。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凝炼与提升

1.凝炼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校园精神

一种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能在时代的变更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色彩,校园精神正是在适应社会前进,不断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得到发展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拥有现代精神的内涵。因此,高校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提高师生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融合与协调传统和现代的精神元素,凝炼和谐校园精神的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和谐”的内涵。

2.秉承传承与创新结合的校园文化传统

由于具有不同的办学风格和历史传统,不同的大学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气质,而要使这种个性长久保持,需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传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二是注重创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是在本校的历史发展中提炼、在教学科研中创造、在师生的生活中发掘的,高校可以从办学定位和治学精神入手,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学正是通过历史和时代的沉淀和选择形成了优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和启示着一代代学子。

3.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精神氛围

科学精神注重理性与思维,人文精神则关注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两者的有效结合能使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好学精神和探索未知的热情,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培养大学生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学习和科研中保持严谨的态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与此同时,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高校不断努力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充分发挥师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制度文化的规制与优化

1.政策性中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制度文化本身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在外力方面,高校制度文化应在按照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形成校园的制度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确立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工、团、学密切配合的长效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地位和作用。在内力方面,应注重利用情境来内化,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与心理教育、体育、美育等结合。

2.原则性中融入人本管理

在刚性的制度中体现人文关怀,能更好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而学校制度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管理的手段结合起来,在制定制度规范时尊重和维护成员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征求意见,努力实现校务公开,民主决策。

3.规范性中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制度本身的目的是规范师生成员的行为,力求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和谐制度文化。制度本身具有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但并不意味着制度不具有道德性,道德是一种自觉制度,而制度是道德的有力支持。在建设制度文化过程中,要着力改善不适应发展的旧制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条文化、规范化,以制度建设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四)行为文化的示范和引领

1.发挥教职员工的行为示范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领导、教师和职工的行为举止、仪表风范、思想品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优化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抓好领导行为建设,开展“以德行政”的教育,强化管理育人观念。要抓好教师行为建设,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完善教师师德师范,对于先进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学习,鼓励教师用丰富的知识教育学生,以高尚的思想影响学生。要抓好职工行为建设,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教育意识,从思想上树立“服务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推动大学生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首先,学校要大力开展学术性活动。比如,开展科技论坛、学术报告、研讨会等以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科技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邀请知名人士进行讲座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不断完善自我。其次,要大力开展服务性活动,同时避免形式主义,促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服务于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寒暑假的“三下乡”实践、志愿者活动、宣传性公益活动等。

(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规避的主要问题

1.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正确处理显隐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强调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绝不意味着排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正确的态度应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一方面,高校应当始终坚持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积极利用和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以达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2.防止单一化和低俗化的倾向

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片面解读为“寓教于乐”的单一化倾向。实际上,“寓教于乐”只是隐性方式中的一个小部分,若仅仅理解至此,则会大大缩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围,限制教育的空间。另一种是低俗化倾向,也就是忽略思想性和导向性,简单地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为了迎合受教育者的需要而组织的娱乐休闲活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利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但并不主张忽略隐性活动中的思想性,否则容易产生负面效应,甚至走偏方向。因此,在强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克服以上两种错误倾向,力图将隐性教育提升到较高的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Z1):38-40.

[2]王瑞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Research on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AO Ming,CHEN Fuju

(1. Propaganda Depart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Jiangsu,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Jiangsu,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is not only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but also to lead the pace of the times. The use of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he objective reality, and it is a new subject of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as put forward. It needs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methods, practice and hidden curriculum.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is, through the beautification of stat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mental environment,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system and so on, it intends to strengthen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责任编辑: 邓泽辉)

猜你喜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