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柏成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章柏成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摘要: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四十年来,研究成果数量众多、成效显著,已有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景观的译写及规范”、“行业领域的语言景观特征”以及“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三个主题,具体涉及公示语、标识语、宣传语、标语、街/路/店/机构名、对联/楹联等语言景观类型。文献梳理表明,已有研究存在重描述、轻解读等局限,未来研究可从转移研究重心、关注理论建构和方法论探索等方面进行拓展。
关键词:语言景观,公共空间,多模态符号,意义建构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12.004
1.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公共领域的语言使用情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Rosenbaumetal.1977;Bhatia 1987;Spolsky & Cooper 1991;El-Yasin & Mahadin 1996)。学者们指出,公共空间的语言使用是一种景观——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是“某个属地或地区的公共或商业标牌上可见和突显的语言”(Landry & Bourhis 1997:23),或“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里出现或陈列的文字”(Shohamy & Waksman 2009:314)。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语言景观的载体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还与图像、声响、色彩等非语言符号紧密关联。语言景观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景观”,是多种模态的符号资源协同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Jaworski & Thurlow 2010)。最近十多年来,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势头迅猛,已举办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五届,出版论著十多部,发表期刊论文以及完成硕博士学位论文数百篇(截止2015年3月16日,一份由文献管理工具Zotero编制的“Linguistic Landscape Bibliography”上的文献已达301条),涵盖了社会语言学、符号学、应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已成为这些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尚国文、赵守辉2014a)。
在国外学者如火如荼地开展语言景观研究的背景下,国内的研究情况如何?已有研究涉及哪些主题?在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层面有何特点?存在怎样的局限和不足?未来研究该如何深入和拓展?在我们看来,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语言景观研究本身,也是对语言学、符号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如何交
*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场域的语言景观研究”(编号2014BS087)的部分成果。
互影响、协同发展的探索。因此,梳理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现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2.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概况
我们从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学科领域等六个方面,梳理国内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概括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本研究聚焦“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首先,我们选择了“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辑”、“社会科学2辑”三个学科领域作为检索范围;其次,以“语言景观”、“语言生活”、“公示语/告示语”、“标识语/标示语”、“标语”、“宣传语”、“标牌/匾牌/牌匾/标志牌/标识牌”、“店名/铺名”、“对联/楹联”、“机构/单位名(称)”、“街名/路名/街道名(称)/道路名(称)”等为篇(题)名进行检索,获得期刊文章4372篇(普通期刊文章3713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659篇),学位论文356篇(硕士论文352篇,博士论文4篇)。
鉴于期刊文章数量庞大,且很多文章只是对语言景观的一般性介绍或会议征文、报道之类,因此,经过筛选,我们重点关注了520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见表1)。
表1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论文数量
(续表)
国内第一篇直接以“语言景观”为题的论文是孙利(2009),但相关研究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蔡继福1988),是对公共区域的标牌和路牌的考察。如此,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已历时近40年。表2显示,从90年代初开始,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并一直稳步持续到本世纪初。从2005年开始,论文数量增长幅度前所未有。
表2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论文数量的历时变化
本研究检索文献时设定的三个学科领域属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这个大的学科范畴,520篇论文涉及的具体学科信息见表3(限于篇幅,仅列出前十个学科的论文)。
期刊论文中,“外国语言文字”和“中国语言文字”两个学科的论文数量最多(70.3%)。就这两个学科而言,“外国语言文字”的论文数量(43.9%)显著高于“中国语言文字”(26.4%),表明这些研究更多涉及外国语言,确切地说,涉及语言景观的翻译。学位论文中,按中国知网的分类,“外国语言文字”和“中国语言文字”两个学科的论文数量占学位论文总数的89.7%;按国务院学位办的分类,论文数量最多的前五个学科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翻译学,五个学科的论文数量占学位论文总数的88.4%。其中,外语学科的论文数量比例(73.6%)远高于汉语学科(14.8%)。上述数据表明,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者大多来自外语学科,是该课题研究主要力量。
表3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学科信息
在520篇语言景观研究论文中,部分获得了各级基金项目的资助。从表4可知,共有24篇论文获得了基金项目资助:9篇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13篇获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1篇获地厅级基金项目资助,1篇获世界卫生组织基金资助。
表4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基金信息
总体上讲,该课题研究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比例很小(4.6%),但一般而言,学位论文获得资助的情况并不常见,因此,单独统计期刊论文,获基金项目资助的比例大幅提升,达到9.6%,说明语言景观研究的重要性已逐步得到学术界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表5显示,284篇学位论文的作者为在读硕博士,其中,275篇(96.8%)硕博论文的作者来自大学,9篇硕士论文的作者来自本科学院。239篇期刊论文中,只有207篇的作者有明确的机构信息,其中10人来自科研院所,118人来自大学,37人来自学院,42人来自中等学校及其他机构。总体上看,449篇论文(85.9%)的作者来自高等学校,他们是语言景观研究队伍的主体。
表5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机构信息
本文涉及的520篇论文可大致归入三个主题:(1)语言景观的译写及规范;(2)行业领域的语言景观特征;(3)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
2.6.1语言景观的译写及规范
涉及语言景观翻译的论文有302篇,占论文总数的58.1%,它们关注公示/告示语、标志/识语、标志/识语、标语、宣传语、牌匾语言、标牌语、对联、道路名称等。其中,205篇学位论文涉及三个次主题:(1)城市或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的问题、策略及可接受性;(2)标识语、城镇及景点的牌匾/标牌语言的特征及其翻译;(3)标语和宣传语的翻译。
97篇期刊论文可分为两类研究:(1)语言景观翻译的问题、原因、措施及策略等;(2)双语标识译写研究。第一类研究既有对公示语翻译错误的分析(万正方等2004;张美芳2006;董爱智2012),也有从不同理论视角对公示语翻译问题的探讨(胡红云2008;王东风2009;赵芝英2012;承云2013),还涉及交通、公安、法律、教育、商业、博物馆、景区等具体行业领域或场所的语言景观翻译问题(乌永志2010;潘月明、郭秀芝2012;王树槐2012)。第二类研究的代表是杨永林课题组进行的双语公共标识译写研究,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公共标识语翻译存在语法正确但语用失误、文本内容的幼稚倾向、标识内容的指示误导等问题(杨永林、刘寅齐2008;杨永林等2008)。在此基础上,课题组针对北京地区的提示标识(杨永林、赵珊2011)、街名标识(杨永林、李晋2010)、体育旅游标识(杨永林、刘寅齐2011)、通告标识(杨永林、姜孟2011)、交通标识(杨永林、鲁碧珍2011)等,专题研究其译写问题,提出整改方案,提供规范的译法,以推动外语规范用语研究及其成果应用。
2.6.2行业领域的语言景观特征
该主题共有论文188篇,其中,140篇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包括:校园、乡村、体育及政治标语研究(林秀元1995;聂桂兰2004;武小莉2011),风景名胜、庙宇道观和政府部门的匾额及对联研究(刘建戈2005;肖建春2007;张留见2012),以及路名、街名、店名及交通标志研究(郭建中2003;郑梦娟2006;张德禄、王群2011)三类。48篇硕博士论文主要涉及政治、军队、企业、教育、交通等行业领域的标语研究(卫春艳2007;董治委2010;潘艺从2012),山水及园林建筑的匾额与楹联研究(周于飞2008;黄文华2013),城市路牌、标志牌、广告牌研究(李洪彩2007;侯迎庆2012),电影、旅游、通讯宣传语研究(王群2012;李晓群2012等),以及商店名称研究(周慧洁2010;李梦晴2013)。
2.6.3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
专题探讨语言景观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论文仅有4篇。田飞洋、张维佳(2014)介绍了语言景观研究的翻译视角、跨文化视角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并基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及其核心概念——超多元性、移动性和标准性,探讨如何对双语路牌中的不规范现象做出解释。尚国文、赵守辉(2014a,b)对语言景观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综述和引介,回顾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背景(定义、功能及研究内容),总结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对象、语料收集方法、分类、处理与分析),梳理了两个理论框架(场所符号学和SPEKING模型),考察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分析维度以及理论建构;杨永林等(2007)建构了分析双语公共标识的“社会认知”理论框架,确立了“千百十”抽样法和“网格定位”调查法,并从拼音化、信息性、文本性和跨文化四个主题对图片数据进行分类与分析,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框架与操作程序。
除专题探讨以外,一些具体研究也涉及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理论层面主要涉及翻译、语言学、文学文化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其中,翻译理论视角涉及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语用等效翻译、功能对等、归化和异化、语用翻译、生态翻译、模因论、交际翻译、适应选择论、文本类型、变译理论、文化翻译等,众多研究基于相关理论框架,考察语言景观的翻译及其接受性问题;语言学理论视角主要包括社会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语义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以及中介语理论等,研究者从这些理论视角出发,探究语言景观的特征和翻译等问题;文学文化视角主要涉及互文性、接受美学、跨文化交际等;社会学理论视角主要有交往理性和社会符号学、社会心理学等。
方法论层面涉及研究对象、语料收集与分析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对象既包括典型标牌语言,也包括具有移动性和变化性的非典型标牌语言(如宣传语、车尾广告语等),还涉及虚拟空间的语言景观(如网店名称等),拓展了研究的范围;语料收集方面,大多数研究没有抽样,且仅收集文本语料,只有少数研究采用了抽样,并以记录、拍照的形式收集文本和图片(如杨永林等2007;牛云平、杨秀敏2013)。值得一提的是,极少数的研究还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人们对语言景观的态度和看法等质性数据,为丰富研究数据类型,深化分析与讨论做出了有益尝试(如顾秀丽2010;董爱智2012)。此外,也有研究尝试历时调查,关注语言景观的历时变化(如李贻2011);语料分析方面,多数研究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或翻译错误等方面进行分类,并辅以实例展开分析,少数研究结合了量化与质化分析方法。
3.研究评价及未来研究展望
四十年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论文数量多,涉及的景观类型丰富,既有语言景观的形式特征描述,也有基于相关理论视角的分析,还有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学者们在该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为进一步深化该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已有研究的局限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重描述、轻解读。对语言景观的数量统计、分类和描述较多,对其内隐意义的解读和分析不够,尚未触及课题研究的核心——语言景观背后的权势关系和身份建构等。(2)理论建设还很薄弱。已有研究大多引介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少有自己的创新性探索。(3)方法论探索不够。在数据的收集、标注和分析单位的确立,以及具体数据分析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公认且可操作性强的程序和方法。此外,已有研究大多聚焦语言文本,很少涉及图像、声响、色彩等非语言模态符号,且主要关注室外空间,很少涉及室内和虚拟网络空间。(4)对符号本体关注不够,尚未对语言学和符号学本体研究做出贡献并产生较大影响。有鉴于此,未来研究可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 研究重心由描述转向阐释和解读,即从语言景观的外显形式解读与分析转向阐释其内隐意义,探究语言景观隐含的语言政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权势关系、身份认同等,向语言景观研究的核心目标进发。
(2) 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建设与方法论探索。理论层面,探索多模态(尤其是非语言模态)符号的语法体系及其意义表达方式,并融合语言学(元功能、评价系统、背景-图形、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理论)、符号学(场域、惯习、文化资本等)、社会学(符号互动论、权利与实践理论等)等学科的理论概念及分析框架,建构语言景观研究的综合分析框架,全面、深入地解读语言景观的意义表达。方法论层面,与理论层面遥相呼应,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和多模态分析方法,关注语言与非语言模态的符号载体,确立标注与分析的单位和方法,并借助(多模态)语料标注与分析工具,考察多模态符号在语言景观整体意义表达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3) 不同场域的语言景观特征研究。例如教育场域的语言景观及其隐含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和价值观等;商业场域的语言景观及其隐含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司法场域的语言景观及其隐含的权利、公正以及法制观念等。
(4) 虚拟空间的语言景观研究。将特定区域的研究范围从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考察虚拟环境中的非物质载体标识(如网络公共空间的各类标志、广告、告示等)。
(5) 语言景观的历时变化研究。对语言景观进行较长时间跨度的历时考察,洞察语言、社会以及人的认知等方面的变迁。
4.结语
纵向来看,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发展迅猛,文献数量激增,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横向来看,与国外研究的差距十分明显,理论建设还比较薄弱,对语言景观的解读与分析比较肤浅,还没有触及课题研究的核心。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实际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众多的问题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充满信心地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课题研究的深化付出更多努力。
在跨学科研究日益突显的今天,我们可以预见,语言景观研究将会从众多学科领域吸取更多理论营养,获得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其他学科,为各学科范畴的内部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动力和参考。
参考文献
Bhatia, Tej K.1987.English in advertising: Multiple mixing and media [J].WorldEnglishes6 (1): 33-48.
El-Yasin, M.K.& R.S.Mahadin.1996.On the pragmatics of shop signs in Jordan [J].JournalofPragmatics26 (3): 407-16.
Jaworski, A.& C.Thurlow.2010.SemioticLandscape:Language,Image,Space[M].London: Continuum.
Landry, R.& R.Bourhis.1997.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16 (1): 23-49.
Rosenbaum, Y., E.Nadel, R.Cooper & J.Fishman.1977.English on keren kayemet street [A].In J.Fishman, R.Cooper & A.Conrad (eds.).TheSpreadofEnglish:TheSociologyofEnglishasanAdditionalLanguage[C].Rowley: Newbury House.179-96.
Shohamy, E.& S.Waksman.2009.Linguistic landscape as an ecological arena: Modalities, meanings, negotiations, education [A].In E.Shohamy & D.Gorter (eds.).LinguisticLandscape:ExpandingtheScenery[C].London: Routledge.313-31.
Spolsky, B.& R.Cooper.1991.TheLanguagesofJerusalem[M].Oxford: Clarendon.
蔡继福.1988.谈上海市区的路名门牌[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11-13.
承云.2013.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汉英公示语翻译的误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27-30.
董爱智.2012.河北省红色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及其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4-108.
董治委.2010.新中国60年体育标语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顾秀丽.2010.汉语公示语英译问题及应对策略[J].外国语文(4):92-95.
郭建中.2003.关于路名标识的拼写问题[J].中国翻译(5):85-86.
侯迎庆.2012.德汉广告牌图文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
胡红云.2008.跨文化交际与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浙江省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实例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7):121-24.
黄文华.2013.关中地区明清建筑楹联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李洪彩.2007.临沂市牌匾语言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李梦晴.2013.淘宝网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
李晓群.2012.当代旅游宣传语的修辞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
李贻.2011.语言景观研究法:对广州北京路的历时性调查[J].海外英语(13):300-301.
林秀元.1995.会同侗乡风雨桥上发现抗日战争标语[J].湖南档案(3):29.
刘建戈.2005.儒耶佛耶皆圆通——昆明圆通寺里的佛经对联[J].世界宗教文化(4):44-45.
聂桂兰.2004.标语口号:劝说和宣告功能丧失之后——江西吉安乡村“过期”标语口号的调查[J].修辞学习(6):30-32.
牛云平、杨秀敏.2013.河北省主要旅游目的地外文公示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河北学刊(6):233-35.
潘艺从.2012.世界500强企业标语的模因顺应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潘月明、郭秀芝.2012.高校译名回译难春风难度“大学”关——以国内理工大学校名英译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58-61.
尚国文、赵守辉.2014a.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214-23.
尚国文、赵守辉.2014b.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外国语(6):81-89.
孙利.2009.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53-56.
田飞洋、张维佳.2014.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以北京市学院路双语公示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38-45.
万正方、单谊、陈婷、谢泽畅、沈月红.2004.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对上海部分著名路段商店和单位牌名等翻译错误的调查[J].中国翻译(2):74-79.
王东风.2009.语域流变、互文干扰与翻译策略:以几则奥/亚运会宣传用语的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1):10-16.
王群.2012.交通标志牌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王树槐.2012.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J].上海翻译(3):30-33.
卫春艳.2007.激励教导类校园标语的顺应性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乌永志.2010.文化遗产型景区双语解说问题与探讨——以西安为例[J].人文地理(6):135-38.
武小莉.201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亚运会主题标语翻译——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10-13.
肖建春.2007.匾联文化研究——以成都地区匾额、楹联为例(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105-10.
杨永林、程绍霖、刘春霞.2007.北京地区双语公共标识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理论方法篇[J].语言教学与研究(3):1-6.
杨永林、丁韬、张彩霞.2008.双语公共标识文本的跨文化研究——来自北京地区的报告[J].外语研究(1):35-40.
杨永林、姜孟.2011.双语标识译写研究——通告标识篇[J].语言教学与研究(2):98-105.
杨永林、李晋,2010.双语标识译写研究——街名标识篇[J].外国语言文学(4):258-67+88.
杨永林、刘寅齐.2008.双语公共标识文本的信息性研究——来自北京地区的报告[J].外语研究(6):10-14.
杨永林、刘寅齐.2011.双语标识译写研究——体育旅游标识篇[J].外语教学(4):89-95.
杨永林、鲁碧珍.2011.中英双语标识译写研究——交通标识篇[J].中国科技翻译(1):53-58.
杨永林、赵珊.2011.双语标识译写研究——提示标识篇[J].外语学刊(5):85-89.
张德禄、王群.2011.交通标志牌的图文关系与解读过程[J].外语教学(4):27-30.
张留见.2012.匾额的文化功能研究——以洛阳匾额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6):104-06.
张美芳.2006.澳门公共牌示语言及其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1):29-34.
赵芝英.2012.论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关联性——以无锡市为例[J].上海翻译(1):47-49.
郑梦娟.2006.当代商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3):1-19.
周慧洁.2010.长沙市中餐馆店名的语言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周于飞.2008.论南岳楹联[D].南昌:南昌大学.
(责任编辑甄凤超)
作者简介:章柏成,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zhangbc@live.com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5)12-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