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201620)
关于新常态下翻译教育协同创新的几点思考①
叶兴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201620)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翻译教育面临的新常态,分析了各协同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现状,指出了翻译协同创新中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推进翻译教学协同创新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翻译,协同创新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12.002
本文将从同济大学李梅教授创建的“上海翻译技术沙龙”微信群谈起。该微信群主要由四类人构成,即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大学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大学翻译教育管理的院系负责人、提供语言服务的翻译公司经理和翻译软件公司的专业人员。考察群员之间关于翻译问题的讨论,给了我以下启示:在新常态下上述四类人员的线下深度合作并形成合力,即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提升我国翻译质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
1.翻译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关于当前的国际格局,习近平在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游客来源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层面的博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具有经济北约之称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都隐含了遏制我国崛起的目的;我国以“一带一路”战略、多边的《亚太自由贸易协定》、一系列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标志的应对措施说明中国开始参与制定国际游戏规则,中国的优质企业、优秀文化和价值观要走出去。这一切对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归纳出以下直接需要外语人才,特别是翻译人才支撑的国家需求: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粹,引进消化吸收科技创新成果,对外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提高货物进出口贸易竞争优势,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效益,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反复强调,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把超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地方层面,各地的发展战略也需要翻译人才的支撑。例如,上海正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上海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既然是中心,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辐射和辐集,离不开科技翻译人才的支撑。
技术对于翻译教育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场革命。信息通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包括翻译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和学习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形式以及学校结构等方面都发生深层的变革。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具有400多万兆的国际出口带宽、8亿多网民数量、2000多万域名、20000多亿美元的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以上基础数据确立了我国的互联网大国地位。如今人类已经能够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海量数据。随着具有全体性、混杂性和相关性三大特点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翻译技术正酝酿重大突破。
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ICT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正在对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的出现正在引发全球范围深刻的技术变革。在技术上,人类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往更多是依靠模型的方法,现在可以借用规模庞大的数据,用基于统计的方法,使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技术领域在大数据时代取得新的进展,因为两种语言的翻译是可以数据化的。当我们数据化语言现象的时候,可以使用一定的流程把数据进行存储、分析,能够从中获得价值。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翻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各种电子词典、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机器翻译系统正在改变着译者的工作模式。翻译技术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机器翻译、人助机译、机助人译和本地化四种类型。随着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融合,译后编辑逐渐成为翻译记忆的一种替代。云翻译也已经成为现代翻译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该技术将翻译流程管理和翻译项目管理纳入云计算技术服务的范畴,使传统的语言服务走向云端。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把“翻译技术”重新划分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云翻译技术”和“本地化/全球化”等四种类型。有的学者指出:在未来五到十年,翻译行业会有一种全新的变革:机器翻译会越来越好,计算机辅助翻译走向云端并最终和机器翻译技术融合成为MTM(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或者PEMT(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后者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翻译工作方式。
目前,每年源源不断加入翻译大军的主要有三个层次的翻译专业人才:即硕士层次(MTI)、学士层次(BTI),以及语言文学学科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毕业生。按2014年5月的统计数据,全国MTI培养院校206所,在校学生15030名,已毕业学生12680名;BTI培养院校152所,在校学生13049名,已毕业学生1644名。对于海量的翻译需求而言,上述翻译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MTI和BTI毕业生没有成为专业译员。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际博弈和竞争加剧,国家需求呈全方位扩大趋势,飞速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对翻译教育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翻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翻译教育规模和水平滞后于国家需求和技术进步,博士层次的翻译专业尚未进入国家的学科目录,翻译专业人才的数量上滞后于需求,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供不应求,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翻译技术研究团队有待组建或扩大、水平有待提高、投入有待增加、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机制尚未建立,这就是翻译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2.协同创新的主体及各主体的价值取向
翻译涉及的协同创新主体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从下表可以看出,即使同一方面的创新主体,其价值取向也往往各不相同。
主体价值取向管教育行政部门需求、规划、计划、经费保障监督、新技术应用、质量、满意度学术管理机构标准、定位、教师、新技术、多元化、质量、评审、评估校院系细化需求、建标、达标、特色、组织队伍、质量产翻译服务提供商需求(全球化、本地化)、市场、成本、利润、技术、质量、效率CAT供应商需求、技术、质量、市场、成本、利润MT供应商需求、跨语言搜索服务、质量学教师生源质量、CAT实验室、带宽、职业发展、对接需求、毕业生质量MTI学生教学质量、基本功、掌握CAT技术、翻译实践及批改、就业竞争力BTI学生教学质量、基本功、掌握CAT技术、翻译实践及批改、就业竞争力研学者(研究生)解决问题、资助、发表、职业发展、学术训练、学位、论文质量CAT研发机构系统集成、技术、准确率、产品质量MC研发机构信息整合度、算法、计算能力、产品质量用翻译服务用户收费标准、完成时间、译文质量
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管理机构、外语院系同属管理层面,但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关注国家顶层战略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然后根据国家需求制定相应规划,编制招生计划,安排教育经费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鼓励并推广各种新技术应用,确保翻译人才培养质量质量和人民群众和社会的满意度。学术管理机构则主要关注翻译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专业定位、教师发展、新技术应用、人才类型和规格的多元化、教学质量、培养资格评审和教学质量评估。外语院系则主要在国家总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本院系的传统和基础细化需求,建立并达到学校标准,凝炼特色,研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组织教师队伍,培养出高质量的翻译人才。
产业层面包括翻译服务提供商、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供应商和机器翻译提供商。翻译服务提供商主要关注企事业单位的全球化和本地化需求,开拓翻译服务市场,降低翻译成本,提高企业利润,采用先进翻译技术设备,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供应商首先关注CAT翻译软件的需求,提升翻译软件的技术水平,提高软件翻译质量,开拓市场,推广应用,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机器翻译提供商则主要关注市场需求,提供跨语言搜索服务,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创新盈利模式。
学界包括翻译教师和翻译专业学生两个群体。翻译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关注生源质量,希望能使用技术先进的CAT实验室和充裕的带宽,努力使设定的人才培养规格能够对接社会的需求,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上乘,就业质量好,同时也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希望担任翻译课程教师和从事翻译实践不会影响自己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MTI学生和BTI学生则首先关注翻译课程的教学质量,希望在读期间能夯实外文和中文的基本功,掌握CAT技术,能有机会参加翻译实践,翻译实践能获得教师的批改或纠正,翻译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明显提升。
研究界包括翻译研究人员和研究生、CAT软件研发机构和机器翻译研发机构。研究人员主要关注是否能够解决翻译的问题,希望研究项目能获得资助,研究的成果能获得发表,职称和职业能顺利发展;研究生则主要关注在读期间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希望学位论文受到好评并按时获得学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都希望翻译研究的论文质量上乘,能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发表。CAT软件研发机构则关注系统集成、先进技术的应用、产品的翻译准确率。机器翻译研发机构则主要关注信息整合度、算法、计算能力、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影响力。
用户则主要关注翻译服务的收费标准、完成时间和翻译质量。
上述分析表明,管产学研用五个层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有的价值取向甚至是互相冲突的,例如,管理层和学校是尽可能争取到更多的经费投入到翻译教育中,而企业则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即使是同一个层面,不同的主体也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创新主体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质量的关注。我认为,管产学研用对质量的关注是协同创新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各创新主体有可能在质量问题上形成合力。
3.各创新主体的相应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管产学研用已经在各自工作范围为协同创新做出了许多适应性调整。
在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简称《纲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这个集全国智慧研制而成的文件对协同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纲要》第十九条要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谈到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时,提出要“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纲要》第二十一条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谈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时,提出要“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纲要》第三十二条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纲要》第五十九条要求,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纲要》第六十条要求,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虽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在宏观层面制定了规划,提出了要求,但以上各条对外语教育,特别是翻译教育,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更加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上述各条安排了专门预算和推进时间表。
学术管理机构根据《纲要》制定了指导性文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MTI教育采取双导师制;教学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阐述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明确规定:“初步掌握并运用翻译技术和工具”,在阐述翻译专业的教学原则时指出,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在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语言服务技术在口笔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翻译院系管理层认真贯彻落实,为数不少的院校开设了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教育,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扶持下,有的学校建立了口笔译实验室,引进了CAT软件,有的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设立了翻译实习基地,聘请专业翻译工作者担任MTI研究生指导教师,有的院校开始有条件地把翻译成果视为教师职称晋升的资格条件之一。
一大批翻译服务企业因运而生,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全国在营语言服务及相关企业55975家,但绝大部分是小微企业,译者基本上是兼职的,有些企业的译者甚至全部是兼职的。有的企业为在校学生设立了翻译实习基地。
CAT软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根据《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TRADOS的市场份额为36%,SDLX为11%,Wordfast为9%;Catalyst、Passolo、memoQ、雅信CAT、DejaVu、StarTransit和雪人翻译软件各占5%左右。CAT软件供应商与学校的合作关系比过去更加紧密,有的企业开始实施“高校行”计划,一些地方的翻译技术沙龙主讲者既有高校教师,也有翻译公司和翻译软件企业的CEO;CAT软件企业一般都会派出技术人员对购买该软件的院校进行短期培训;有的CAT软件企业向高校捐赠了CAT软件,并在高校设立翻译实验基地,在企业设立翻译实习基地。为推广使用CAT工具,优化行业供应链,有的企业开始推出认证计划,各大主要城市的授权培训中心也开始提供服务,以帮助广大译者获得专业认证培训。此外,还为中国自由译者提供有关CAT产品的产品许可、定级测试、在线培训和认证考试。
翻译学界越来越频繁地请进来走出去。引进了CAT软件,设立了翻译实验室,聘请业界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有的院系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翻译实践(兼职译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负责的翻译项目,积极在翻译企业和CAT软件企业设立翻译实习基地。几所有条件的院校开始组织跨学科平台,研究脑科学、人工智能和翻译。
翻译研究历来是外语研究领域的热门。CNKI全文检索主题词为“翻译”的论文迄今已发表117147篇。2010~2014发表47028篇,CSSCI刊物论文6733篇。1997~2014以机器翻译为研究对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67项,资助研究经费3331万元。其中学校承担44项,资助研究经费2142万元,占64.3%;中科院承担13项,资助研究经费786万元,占23.5%;其他科研院所承担6项,资助研究经费251万元,占7.7%;企业承担4项,资助研究经费151万,占4.5%。平均每项约50万元,平均每年资助175万,2014年资助647万。
综上所述,管产学研已经开始认识到翻译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也比过去更加明确,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技术研究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比过去有所增加,管产学研用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比过去频繁,合作比过去更加紧密,协同创新的成效也开始有所显现,但总体而言,协同创新的力度和成效都还不够大,以下几个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4.翻译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翻译协同创新的不同主体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质量的关注,但是管产学研用在把对质量的关注化为提高翻译质量的行动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尚未形成合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高校存在重翻译学术研究轻翻译实践的倾向。刚才提到,CNKI全文检索发现,最近五年(2010年至2014年)全国共发表了主题词为“翻译”的学术论文47028篇,其中CSSCI刊物论文6733篇。这实在是有点多。在相当一部分院校,教翻译的教师不能凭翻译成果晋升职称。翻译作品不能作为外语教师晋升职称的资格条件,对于一般外语教师而言,已经不尽合理,对于从事翻译专业教育的教师而言,更显得荒谬。本人担任翻译课教学任务多年,深切体会到,教翻译的教师如没有数以百万字计的翻译实践垫底,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时难免会不得要领。
(2) 翻译练习的批改环节亟待加强。学术管理层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实践提出了明确的数量要求,有的院系甚至要求MTI学生在读期间完成20万字的翻译实践,但是翻译的内容、质量和批改等方面往往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教师不做批改的翻译实践不能提高学生的翻译熟练程度,很难明显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我们可以从主观上和客观上寻找原因。主观上,教师批改学生翻译作品的积极性不高,因为重学术研究轻翻译实践的政策导向使学生的翻译成果与教师的职业发展缺乏关联;客观上,如每个MTI学生20万字的翻译实践,显然超出了教师的审校和批改能力。学生在翻译公司和CAT软件企业翻译实习基地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批改环节也比较薄弱。企业毕竟有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这一点令人担忧,因为今天的译文,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语料和数据,MT(Machine Translation)越是从原先基于语言规则的技术路线向基于统计的技术路线转向,CAT的翻译记忆功能越强大,译者的翻译基本功就越重要。
(3) 最新翻译技术进课堂的速度有待加快。CAT软件的收费标准限制影响了学校引进最先进的CAT软件系统的速度和规模。有一部分教师对Systran、金山快译、在线翻译、巴比伦、有道、微软必应、Google翻译等机器翻译系统和欧盟翻译活动经常使用的机器翻译平台MT@EC和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系统了解不深。CAT技术已经与云技术结合,融合成为MTM(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或者PEMT(机器翻译+译后编辑),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加强,融合了多种方法和模型的混合型机器翻译也即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4) 翻译质量控制环节有空转现象。各类翻译实习基地为企事业单位巨大的翻译需求和学校的译者群体之间建起了桥梁,把翻译教学和社会需求比较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学生翻译的材料不再是为满足教学需要而编写的练习题,而是真实的翻译需求。有些业界译员已经在“双导师制”的制度下进入高校,并在高校的翻译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的翻译教师如何在翻译实习基地发挥作用呢?教师在翻译实习基地发现的问题如何反馈到翻译教学课堂,并成为翻译研究的素材?出版机构审校力量的薄弱造成不少译著存在较多理解和表达上的“硬伤”。
(5) 对翻译语料“数据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美国政府已经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奥巴马把数据定义为“未来的石油”,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与陆权、海权、空权同等重要的“国家核心资产”。国内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语言资产管理的概念,但总体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翻译语料“数据化”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多,规模不大,进展也不快。
(6) 翻译技术研究的资助力度较小。统计数据显示,1997~2014以机器翻译为研究对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力度虽逐年增加,但与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复杂性、普惠性相比,资助力度明显不够,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情况不详。
5.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翻译的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下七点建议可供参考。
(1) 各级教育管理层应尽快修订衡量翻译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准,使得翻译实践成果能够和学术论文一样有助于翻译教师的职称晋升。
(2) 各级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取得的翻译成果的学术价值,充分考虑教师在指导学生翻译实践过程中所做的学术贡献,把教师的翻译审校和批改,甚至教师的经纪活动参照学术论文来对待,这将对翻译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 有关院系尽快采取措施,走校企合作、教研相长之路,安排教师了解翻译技术发展最新趋势,并开设相应课程。
(4) 专职翻译教师和专职译员双向兼职,一方面是专职译员进课堂,另一方面是专职教师参与企业的翻译质量控制,实现校企双赢、教研俱进。
(5) 把好翻译语料数据化的质量关,避免低质量的译文成为语料和数据,避免其负面效应被放大。
(6) 加大翻译技术研发投入。
(7) 权威部门或机构牵头,统领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协调计算机专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合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流水平的翻译技术产品。
附注
① 本文系2015年5月30日在全国第16届科技翻译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稿。本刊有删节。
(责任编辑林玉珍)
作者简介:见前文。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5)12-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