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红 张学江(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影像科 安徽 合肥 230011)
结肠低分化腺癌一例分析
邹玉红张学江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影像科安徽合肥230011)
摘要目的:分析结肠低分化腺癌一例,为临床诊断提供必要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症状,采用多排螺旋MX4000 CT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结合常规检查结果,对所获CT图进行病理分析。结果:经肉眼检查及相关检查提示,确诊为结肠低分化腺癌,大小为3. 5厘米×3. 2厘米,侵全层;小肠、盲肠及部分粘连肠管组织均正常,上附阑尾、胆囊、两端切缘及结肠肠壁上粘连肝组织,均未见肿瘤组织;肝、胆、胰、脾经CT平扫均未见显著性异常情况。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患者应警惕结肠低分化腺癌发生的可能性,建议早诊早治疗,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关键词结肠癌;低分化腺癌;病理诊断
腺癌属于恶性上皮性肿瘤,多发生在胃肠道、胆管、乳腺等部位,因其具有向正常细胞分化的特征,可按照其分化程度对其进行分级,对于分化并不成熟且保留某些来源组织痕迹的瘤细胞,称之为低分化,不同部位的低分化腺癌会呈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需借助CT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诊断[1]。现对结肠低分化腺癌1例诊断情况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71岁,无明显诱因,"突发性右侧腹部不适5天",症状未缓解入院,性质为腹部隐痛不适,右腹为重。①追问病史:胃癌手术史2年,按时化疗;胆囊炎病史,出现好转。②临床表现:无放射痛,无畏寒、发热,无腹泻、有黑便、便血,无呕吐、有恶心,并无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肉眼未见血尿。患者营养中等,神志清醒,愿意合作。
2.1辅助检查
①常规检查:体温36℃,呼吸20次/min,脉搏68次/min,血压130mmHg和90mmHg;肛门指诊检查未发现异常情况;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检查正常,无肿大情况;头部五官无畸形,气管居中;心肺(-),腹平,上腹有过往手术疤痕,下腹腹肌稍有紧张,压痛( + ),反跳痛( + )肝脾检查正常,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②诊断经过: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为128. 0g/L,白细胞为6. 9×109g/L,中性粒细胞为71. 0%;腹部平片及CT完善检查提示,右侧结肠扩张,不全性肠梗阻,由肠外组织压迫及肠道肿瘤所致,给予针对性治疗,包括补液、抗感染、解痉等,以缓解腹痛,解除肠梗阻;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占位并堵塞肠腔。③手术治疗:行结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中提示,盆腔、肠系膜、肝脏检查均正常,未见明显肿块、肿大淋巴结及结节,腹腔内有少许腹水,呈淡黄色清亮,上腹部粘连较为严重,横结肠肝曲有肿块并浸出浆膜,胆囊、小肠、腹壁及部分肝脏受到侵犯,确诊为横结肠肝曲肿瘤,切除右半结肠及部分横结肠胆囊、小肠、腹壁和肝脏。病理诊断为结肠低分化腺癌,详见图1和图2。
图1
图2
2.2病理分析
检测仪器为多排螺旋MX4000 CT,对所获CT图进行病理分析。①肉眼检查: CT图显示,右半结肠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且较为严重,小肠长为1. 5厘米,盲肠及结肠与盲肠处阑尾长分别为22. 0厘米和3. 5厘米;结肠结膜下见一处硬质包块,距离结肠末端约2. 5厘米,大小约为3. 5厘米,切面灰白,小肠和盲肠黏膜未扪;结肠肠壁与部分胆囊发生粘连,肠壁约为6. 5厘米,黏膜正常,胆囊大小约为9. 0厘米×4. 0厘米×2. 0厘米,内含墨绿色胆液;黏膜组织与部分肝组织发生粘连,肝组织大小为3. 0厘米×1. 5厘米×1. 0厘米;结肠外膜出现结节,大小约为3. 5厘米×3. 5厘米×1. 5厘米,共发现10枚肠管外膜见检及淋巴结,1枚结肠外膜面检及癌结节。②检查提示:肝脏形态及大小正常,平扫肝内组织,密度正常;胆囊外形未扪及密度;胰腺形态及大小正常,整体轮廓比较清晰,密度较为均匀,脾脏未见增大,两侧肾脏密度正常,腹膜未扪及明显肿块;盲肠、升结肠以及部分横结肠扩张较为明显,可见大量淤积粪块影且部分碘水已到降结肠,于横结肠中段位置可见粘连牵连梗阻点。③血清项目:甲胎蛋白( AFP)检查结果为1. 22U/ml(正常参考值为20以下),糖类抗原CA199 和CA50分别为5. 10U/ml和1. 93U/ml(正常参考值分别为30以下和25以下),糖蛋白( CA125)为7. 09U/ml(正常参考值为35以下),癌胚抗原( CEA)为0. 63μg/L(正常参考值为5. 0μg/L以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为0. 02μg/L(正常参考值为4μg/L以下),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为0. 04μg/L(正常参考值在0. 00~1. 00μg/L之间)[2]。④病理诊断:结肠低分化腺癌大小为3. 5厘米×3. 2厘米,侵全层;小肠、盲肠及部分粘连肠管组织均正常,上附阑尾和胆囊呈慢性炎改变,均未见肿瘤组织;两端切缘、结肠肠壁上粘连肝组织,均未见肿瘤组织;结肠外膜面检及1枚癌结节;肠管外膜见检及10枚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两肺未见显著性活动性病变,左上腹部可见夹影,原因为尾部切除术后改变,右上腹部密度有所升高,肠管向左侧偏移;横结肠中段出现不全性梗阻改变,肝、胆、胰、脾经CT平扫均未见显著性异常情况。
结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在第四位。在美国结肠癌是排位第二的恶性肿瘤。在男性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在女性仅次于乳腺癌。在我国近30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5位。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30岁以下约占5%。结肠癌大多为单发,4%多发。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食谱和纤维素摄入不足。结肠癌主要为腺癌,病理分型为: 1、早期结肠癌:癌肿限于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以及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息肉隆起、扁平隆起、扁平隆起伴溃疡。2、中晚期大肠癌分为四型: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胶样型。) (结肠癌的播散途径分别为直接浸润、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播散。其中淋巴道转移为其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这与肿瘤在肠壁内浸润的深度有关,淋巴管在粘膜下层和浆膜下层丰富,构成两个淋巴网。肿瘤尚未穿透粘膜肌层或浆膜下层时,淋巴道转移很少。一旦肿瘤穿透粘膜肌层或浆膜下层时,淋巴结转移即显著增加。) CT在诊断结肠癌时除可以观察肠壁、腔内及肠腔形态的变化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全面了解癌肿向周围侵犯的肠段和范围,对合理和合适手术计划的制定、取得手术成功极为重要。如仅依据结肠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的证实但在术前不做影像学检查,缺乏对病变全面观察和判断,而进行手术是极其危险的[3]。本次研究选取1例结肠低分化腺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该患者因突发性右侧腹部不适而入院接受查,根据患者病情症状,采用多排螺旋MX4000 CT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结合常规检查结果,对所获CT图进行病理分析,经肉眼检查及相关检查提示,确诊为结肠低分化腺癌,大小为3. 5厘米×3. 2厘米,侵全层;结肠外膜面检及1枚癌结节,小肠、盲肠及部分粘连肠管组织均正常,上附阑尾、胆囊、两端切缘及结肠肠壁上粘连肝组织,均未见肿瘤组织;肝、胆、胰、脾经CT平扫均未见显著性异常情况。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在此建议,养成良好的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患者应警惕结肠低分化腺癌发生的可能性,早诊早治疗,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佘明金,衡步元,马祖胜,李桂芝.儿童结肠低分化腺癌1例[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2( 3) :1151-1152.
[2]庞明辉. LIN28B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3]陈星荣,陈九如主编.消化系统影像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5-460.
作者简介:吐尔逊·阿克木,男,维吾尔族,1973年03月生,新疆维吾尔人,大专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研究,所在科室:住院部,工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卫生院,单位级别:一甲。
【中图分类号】R735. 3 +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 2015) 07-02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