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朱东来 李光辉 李琳 邹秀静 李强 李蕊 禹艳艳 齐颖 杨占武
中西医结合治疗囊肿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李伟 朱东来 李光辉 李琳 邹秀静 李强 李蕊 禹艳艳 齐颖 杨占武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囊肿型痤疮的疗效。方法 内服自制方中药联合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为治疗组,以胆木浸膏片饭后0.5 h后口服,每次服用3片,3次/d,为对照组,4周为1疗程,4周后对面部脓疱、结节、囊肿、皮脂溢出情况等进行评价以确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78.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痊愈率与总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发生率7.89%,对照组15.7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方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囊肿型痤疮方法简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莫匹罗星软膏;囊肿型痤疮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常有碍美观,有的可产生瘢痕,影响美容和身心健康。囊肿型痤疮是一种重症型痤疮,颜面部多发,是以毛囊、皮脂腺的正常结构被破坏为基础,产生炎性改变,形成波动性囊壁,囊内微生物感染形成脓液,愈后易留下永久性瘢痕[1]。西医认为由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过多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公认雄性激素在囊肿型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肺经积热,风热火毒上熏于颜面形成之毒热型痤疮[2]。治疗不当易引起面部感染,以致病情恶化,愈合后留有凹陷性瘢痕,遗恨终生。自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以来应用自拟中药方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囊肿型痤疮,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76例病例均为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抚宁县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门诊患者。患者均依据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囊肿型痤疮。其中,男32例,女44例;年龄15~24岁,平均年龄18.5岁。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在治疗前基本情况、男女比例、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辨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6,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n=38,±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n=38,±s
组别 男/女(例) 年龄(岁) 发病时间(年) 辨证夹热型/夹湿型(例)治疗组17/23 18.21±4.33 1.71±0.83 21/17对照组15/21 19.63±3.14 1.65±0.94 20/18
1.2 药物来源 治疗组所用中药饮片由医院药剂科经国家医药公司引进;治疗组所用中药饮片几外敷中药粉剂均由医院药剂科经国家医药公司引进;莫匹罗星软膏:国药准字H10930064,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胆木浸膏片,海南金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20026894。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①痤疮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制定标准如下: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皮损形态以囊肿为主,伴有皮脂溢出及炎性改变,呈慢性经过。②囊肿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遵照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制定标准如下:为含液体的半圆形囊性损害,直径可达1~2 cm,触之有弹性感。
1.3.2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经方六经辨证体系,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分为太阳阳明合病夹热型和太阳阳明合病夹湿型。①太阳阳明合病夹热型:痤疮多见于颜面、前额,痤疮发作以蚕豆、枣核大结节、囊肿为明显皮疹特点色红或稍红,部分疮顶可见黑头,挤压可出粉刺或黄稠脓头,肤色油滑光亮,伴见口干,便秘,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②太阳阳明合病夹湿型:痤疮发作以蚕豆、枣核大结节、囊肿为明显皮疹特点,舌淡胖、边有齿痕、或苔白腻,脉沉细涩或滑。
1.4 纳入标准 (1)患者临床症状符合上述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标准;(2)患者年龄15~24岁;(3)患者在接受本方案治疗前3周内未服用与本疾病有关的内服药物,并且治疗前2周内未涂用本疾病有关外用药物;(4)患者已知情且同意并接受开展分组治疗。
1.5 排除标准 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有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及免疫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患者及其他原因引起痤疮;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
1.6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患者平均划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方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对照组采用胆木浸膏片口服治疗方法。(1)治疗组:内服自拟中药方为我院皮肤科经验方,由12味中药组成(麻黄,生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苍术,片姜黄,蝉蜕,炒僵蚕,大黄,夏枯草,山慈菇)并临证加减(夹热型加黄芩,知母;夹湿型加白术,茯苓),温水洗净痤疮皮肤后将莫匹罗星软膏涂于患处,早晚各1次,4周为1个疗程。(2)对照组:给予胆木浸膏片,治疗方法,饭后0.5 h口服,每次服用3片,3次/d,4周为1个疗程。
1.7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对痤疮的疾病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制定,对皮损恢复情况及综合疗效采取综合疗效评判的判定方法。患者治疗4周后,按照如下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痊愈:皮损消退,或仅遗留有少量色素沉着,症状消失,皮损消退率大于90%。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脓疱、结节、囊肿、皮脂溢出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率在70% ~9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脓疱、结节、囊肿、皮脂溢出等症状改善,皮损消退率30% ~7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或脓疱、结节、囊肿、皮脂溢出等症状反见加重,皮损消退率小于30%。
1.8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判定 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寒战、发热,局部用药后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皮疹等异常症状体征视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1.9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对照组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 <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38,例(%)
2.2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 治疗组发生率7.89%,对照组15.79%。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χ2=5.223,P <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 n=38,例(%)
囊肿型痤疮作为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是痤疮中极严重的类型表现,痤疮的皮损以大小不等的囊肿为主,常伴有结节,继发化脓性感染,感染多为葡萄球菌及棒状杆菌为主,破溃流脓,形成窦道及瘢痕慢性炎症经久不愈,发生于面部,愈合后形成凹陷性瘢痕,甚至造成容貌的毁坏,影响美观,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审美观点观念也逐步提高,对自身形象越来越重视,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受到各级皮肤科医生的高度重视。我院皮肤科采用了自拟方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来治疗本病。通过观察此治疗方法,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受到广大患者好评。
囊肿型痤疮是重症型痤疮,痤疮发作以蚕豆、枣核大结节、囊肿为明显皮疹特点,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青春期人体内分泌失调,导致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发生炎症改变以及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人体进入青春期,体内性激素增多,雄性激素分泌也增多,皮脂腺分泌活动增强,产生大量皮脂,积聚在皮脂腺内,同时毛囊漏斗布角化增殖,导致毛孔堵塞,形成脂栓。毛囊内寄生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溶脂酶等酸性物质,刺激毛囊引起炎症反应,使毛囊壁损伤破裂,内容物进入真皮,引起毛囊周围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炎性反应,出现炎性丘疹或脓疱。另外认为本病还与遗传、饮食不节、环境因素、化妆品使用、精神方面等因素亦有关系。痤疮在中医学属“肺风粉刺”范畴,中医认为,腠理不密,外受风热,外邪上蒸,肺热上行,膏梁厚味,胃热上蒸,脾湿化热,湿热蕴蒸,或月经不调,淤滞化热所致。此外古籍还有“皶”、“酒皷”、“粉渣”、“酒刺”、“粉化疮”等多种称谓[4],已经与现代医学病名很接近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认为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大多与肺经风热、外邪侵袭、血热郁滞、痰湿蕴积、湿热蕴肤有关。主要分为肺热阴伤型、火毒炽盛型、血瘀痰凝型、肝郁化火等症型[5]。
皮肤科自拟经验方由12味中药组成(麻黄,生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苍术,片姜黄,蝉蜕,炒僵蚕,大黄,夏枯草,山慈菇)其中麻黄,生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苍术,发太阳表邪清阳明里热,兼去在表之湿;片姜黄,蝉蜕,炒僵蚕,大黄清三焦表里之热;夏枯草,山慈菇解毒散结)并临证加减并临证加减(夹热型加黄芩,知母;夹湿型加白术,茯苓),具有宣肺泻热、解毒散结之功效,同时配合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莫匹罗星软膏为喹诺酮类抗菌素,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皮肤感染及某些阴性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对耐药金葡菌也有效。使用方法:用温水洗净痤疮皮肤后将莫匹罗星软膏涂于患处,早晚各一次。我院采用此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愈后不遗留疤痕和色素沉着[6]。
囊肿型痤疮作为一种临床上最严重的损容性皮肤病之一,发病率高,愈后疗效差,现在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我科采用自拟中药方剂联合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方法来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效果。根据临床观察,此方法安全、简便、效果明显,愈后不遗留疤痕和色素沉着。受到患者好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秦桂芳,张蓓,曹璟景.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座疮50例.中国美容医学,2010,19:269-270.
2 乔爱莲.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中国美容医学,2012,21:495-496.
3 陈永忠,符扬.中药内服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座疮56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80-281.
4 唐春蕾,黄欣昕,丛丽娜.刺血拔罐联合三蕊胶囊治疗痤疮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2012,3:436-437.
5 马小允,张志深,张秋雨.辨证论治配合背俞穴拔罐放血治疗面部痤疮52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2661-2662.
6 米建平.腹针疗法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6:439.
R 758.733
A
1002-7386(2015)23-3605-03
10.3969/j.issn.1002-7386.2015.23.029
066300 河北省抚宁县中医院(李伟、邹秀静、李强、李蕊、禹艳艳、齐颖、杨占武);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朱东来);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医院(李光辉);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院(李琳)
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