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环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下腔滤器置入术后效果观察
陈明环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下腔滤器置入的术后效果。方法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均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 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抗凝、溶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8患者均全部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0%。治疗后, 所有患者膝上15 cm及膝下15 cm健、患肢周径差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使用下腔滤器置入术联合抗凝、溶栓治疗,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腔滤器置入;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一般开始于患者小腿深静脉, 随后向上迁移, 主要有患肢局部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红斑、继发性静脉曲张、瘀滞性溃疡等临床表现。该疾病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异常凝结, 形成血栓, 造成血管壁与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阻塞静脉腔,也可引起静脉回流障碍, 严重可导致股青肿, 引发静脉性坏疽, 甚至引发肺梗死,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1]。本院为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下腔滤器置入的术后效果, 选取收治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下腔滤器置入术联合溶栓治疗, 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8例,其中男21例, 女17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30岁, 平均年龄(49.2±8.7)岁。所有患者均有下肢肿胀现象, 其中19例伴有患肢疼痛, 31例肤色存在异常现象, 由潮红转至青紫,发病时间最长12 d, 最短1 d, 平均发病时间(5.8±3.6)d, 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患者4例。本次观察的38例患者中, 右下肢发病20例, 左下肢发病18例;其中髂静脉血栓8例,股静脉血栓6例, 髂静脉至胫腓静脉血栓5例, 髂静脉血栓至股静脉血栓11例, 股静脉至胫腓静脉血栓8例。病因: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14例, 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引起的7例, 病因不明17例。
1.2 方法[2]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 在局部麻醉状态下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经健侧大腿根部股静脉(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应该选择颈内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进行下腔静脉造影, 观察患者血栓状况, 确定其宽度以及通畅性, 并确认双肾静脉位置, 随后选择恰当滤器与释放系统, 在患者较低侧肾静脉开口下1 cm处将下腔静脉滤器释放, 再次进行造影检查, 观察滤器释放的位置以及效果, 随后将释放系统撤出, 加压包扎穿刺口。在本次治疗中,置入临时滤器11例, 永久性滤器27例。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进行导管溶栓治疗, 成功置入滤器后经小隐静脉或腘静脉将导管(5Fr Cobar)置入并进入患侧,通过导管将50万U尿激酶注入血栓, 给予溶栓药物治疗, 留置导管3~5 d, 每24小时60~100万U尿激素进行持续治疗;同时皮下注射5000 U低分子肝素钙, 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银杏达莫或舒血宁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治疗期间定期进行深静脉造影, 观察置入导管位置与血栓的溶解情况。另外, 在治疗过程中, 严密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并给予抗生素与抗血小板凝聚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3]治疗后, 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复查后进行疗效判定。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健患侧肢体周径差<1 cm, 活动后无明显下肢肿痛现象,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复查后, 结果显示深静脉壁光滑, 未发现血栓, 可视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体征基本消失,健患侧肢体周径差超过1 cm, 长时间站立后患肢存在水肿现象,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复查后, 结果显示深静脉部分再通, 可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38例患者术后效果分析 本组38例患者均全部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置入临时滤器11例, 永久性滤器27例。治疗结束后, 痊愈31例(81.6%), 有效7例(18.4%), 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
2.2 38例患者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比较 治疗后, 患者膝上15 cm及膝下15 cm健、患肢周径差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38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术后患者共出现并发症6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5.8%。见表2。
表1 38例患者治疗前后膝上15 cm与膝下15 cm健、患肢周径差比较(±s, cm)
表1 38例患者治疗前后膝上15 cm与膝下15 cm健、患肢周径差比较(±s, cm)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时间健、患肢周径差膝上15 cm 膝下15 cm治疗前 9.81±3.72 4.62±2.11治疗后 1.48±0.39a 0.92±0.27a
表2 38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疾病,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是在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下引起的, 主要病理改变为下肢静脉血管内膜或者静脉壁受到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主要栓子来源, 随着病情的发展, 可导致血栓脱落, 引发肺动脉栓塞, 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大大增加了患者死亡率。通过相关调查得出, 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的肺栓塞发生率为67%~79%, 患者死亡率高达20%~30%[4]。因此,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同时, 预防肺栓塞发生为重要内容。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治疗上, 通常采用全身溶栓、局部溶栓、抗凝、手术取栓、中医中药治疗以及多种方法介入治疗等综合手段, 主要是帮助患者恢复静脉通畅, 保护静脉瓣功能, 防止疾病复发, 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5]。Greenfield腔静脉滤器于1980年被研发出来后, 广泛应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上,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大降低了其死亡率。在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 联合抗凝、溶栓治疗, 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 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在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中, 准确定位肾静脉为关键环节, 通常在肾静脉开口水平下的下腔静脉内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如果在深静脉开口水平以上放置滤器, 易引起肾静脉栓塞, 导致肾脏功能出现紊乱,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虽然下腔静脉滤器在预防发生肺动脉栓塞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但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其手术适应证主要有:①不能使用抗凝剂的患者;②在进行抗凝治疗中仍发生肺栓塞患者;③进行肺动脉血栓手术前后的患者;④有大面积股、髂、腘深静脉血栓发生或反复发作患者;⑤年龄较小患者应选择临时滤器治疗。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瘀滞、血管内膜受到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的, 因此应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通常经健侧股静脉穿刺进入,合并下腔深静脉血栓患者应该选择颈内静脉进行穿刺, 在进行穿刺过程中, 应避免误穿动脉问题发生。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选择滤器, 排除肿瘤患者与高龄患者, 应该尽量选择可回收滤器, 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在进行手术时, 滤器定位、释放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若滤器定位较低, 滤器因股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夹角的关系易发生倾斜现象, 大大降低了脱落溶栓的拦截效果, 若定位过高, 则易对患者肾静脉回流造成影响[7]。在进行滤器释放之前, 应将外鞘管头端标记定位于较低肾静脉开口下缘, 释放后将顶端回缩1~2 cm即可。另外还需注意, 滤器的释放需在透视下缓慢进行, 避免滤器移位现象发生;滤器成功置入后, 在向患侧股、髂静脉引入导管、导丝时, 需观察导管或导丝是否存在受阻上弓,上顶滤器现象。
部分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通常选择多孔导管穿过血栓全长治疗, 对深静脉进行穿刺, 在血栓闭塞的深静脉内直接将溶栓导管置入, 经溶栓导管侧孔将溶栓药物流出, 在血栓部位直接起作用, 最大程度发挥药物功效, 提高血栓溶解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8]。经临床经验可知,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联合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显著, 进行抗凝治疗, 可有效阻止血栓蔓延与发展, 降低血栓复发率与病死率, 对肺动脉栓塞的预防作用显著,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与肝素等;在抗凝治疗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 临床常用尿激酶药物进行溶栓治疗, 可有效促进血流恢复, 溶解静脉血栓, 减少并发症发生。
本次观察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置入临时滤器11例, 永久性滤器27例,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0%;治疗后, 患者膝上15 cm处健、患肢周径差为(1.48±0.39)cm, 患者膝下15 cm健、患肢周径差为(0.92±0.27)cm, 治疗后患者膝上15 cm与膝下15 cm健、患肢周径差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软组织血肿1例, 术后出血1例,穿刺部位感染2例, 滤器移位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5.8%。
总之,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使用下腔滤器置入术联合抗凝、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 预防肺栓塞现象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肖亮, 徐克, 申景, 等. 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介入治疗中的作用.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9):707-711.
[2]姜永能, 靳仓正, 赵卫, 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中的应用.云南医药, 2008, 29(2):132-134.
[3]李阳, 王晓阳, 高源统, 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09, 15(21):77-78.
[4]冯晓芬, 崔丽君, 郑江华, 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3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 25(3):274-276.
[5]马云鹏, 齐胤尊, 袁亚伟, 等. 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体会. 甘肃医药, 2014, 33(5):376-378.
[6]陈进才, 杨林, 祁光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例治疗体会.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2):186-187.
[7]赵亲明, 许中友, 祝慧鹏, 等.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3, 16(2): 198-199.
[8]钱结胜, 李征然, 姜在波, 等 .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8(4):266-269.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effect by inferior vena filter implantation in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atients
CHEN Ming-huan. Department of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Shangqiu Cit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ngqiu 4760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postoperative effect by inferior vena filter implantation in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38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atients all received inferior vena filter implantation for treatment. Anticoagulation and thrombolytic therapies were applied after surgery. Their cura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ResultsAll 38 patients received successful inferior vena filter implantation,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100.0%.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15 cm tendon above and beneath knee, and cross-section diameter difference in affected limb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ConclusionImplement of inferior vena filter im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anticoagulation and thrombolytic therap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for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atients. This metho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ferior vena filter implantation; Thrombolytic therapy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002
2014-11-07]
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