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2015-03-10 13:09赵宏伟
关键词:风团荨麻疹酸性

赵宏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约3/4 的患者找不到病因[1],治疗较为困难。目前西医对慢性荨麻疹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治疗药物有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等,这些传统西药尽管有显效快、作用强等优点,但不良反应明显,停药后易复发。笔者运用益气养血祛风法以慢荨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满意疗效,同时观察对血清总IgE 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皮肤科自2013 年7 月—12 月就诊慢性荨麻疹患者12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 例。治疗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18~56 岁,平均36.23 岁;病程6 周~3 年,平均17.5 个月。对照组男38 例,女22 例;年龄20~53 岁,平均34.67 岁;病程2 个月~3年,平均15.9 个月。2 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病学与性病学》[2]。以瘙痒和一过性风团为主要临床症状,风团持续时间小于24 h,皮损时起时消,消退后不留痕迹,病程大于6 周,发作频繁。

1.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今日中医外科》[3]中血虚风燥证辨证标准,表现为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1.1.4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和中医血虚风燥证的辨证标准;就诊时应见到有风团存在;症状积分≥4 分。

1.1.5 排除标准 (1)已知对盐酸西替利嗪片过敏者;(2)正在接受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者;(3)4 周内服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4)其他抗组织胺药停药时间<7 d 者;(5)严重肝、肾、心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病等;(6)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慢荨汤(黄芪30 g、白术20 g、防风15 g、生地15 g、当归15 g、赤芍15 g、川芎15 g、首乌藤20 g、白蒺藜20 g、荆芥15 g、丹参15 g、麻黄5 g、桂枝10 g、浮萍20 g、马齿苋30 g、白僵蚕10 g、甘草10 g,1 剂/d,由本院制剂中心采用自动煎药机制成200 mL/袋密封药液),2 次/d,1 袋/次,口服。对照组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商品名:贝分,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mg/片)1 片,1 次/d,口服。2 组治疗时间均为28 d。

1.2.2 症状评分标准

1.2.3 疗效评定标准[4]根据每个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按下列公式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SSRI=(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基于SSRI 进行疗效评定。治愈:SSRI≥0.9,显效:0.6≤SSRI<0.9,好转:0.2≤SSRI<0.6,无效:SSRI<0.2。有效率为治愈加显效计算。见表1。

表1 症状评分标准

1.2.4 实验室研究

1.2.4.1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 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8 天)采集静脉血2 mL,并用肝素抗凝,即刻送到我院检验科检测,随采随送,保证在24 h 内检测完毕。

1.2.4.2 总IgE 测定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仪器及试剂盒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CESS2 及其配套试剂。

1.2.4.3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测定 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LH750 及其配套试剂。

1.2.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症状积分及疗效比较 治疗后2 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经组内t 检验,均P<0.05)。2 组评分差的组间t 检验显示,在控制风团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1.86,P<0.05),但对瘙痒的控制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0.05)。见表2。治疗组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为(0.81±0.36),对照组为(0.53±0.33),组间t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 组用药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分)

表2 2 组用药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瘙痒 风团用药前 用药后 差值 用药前 用药后 差值治疗组 60 2.8±0.47 0.8±0.52 2.0±0.76 2.9 ±0.36 0.9±0.77 2.0±0.86对照组 60 2.7±0.41 0.8±0.85 1.9±0.81 2.8 ±0.43 1.3±1.14 1.5±1.17

治疗28 d 后,治疗组治愈20 例,显效26 例,好转10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治愈14 例,显效20 例,好转16 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为56.7%,2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5)。

停药1 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及对照组全部患者,治疗组14 例复发,复发率23.33%;对照组32 例复发,复发率53.33%,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清总IgE 水平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变化比较

治疗前2 组血清总IgE 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IgE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5),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 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比较 (±s)

表3 2 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 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比较 (±s)

组别 n IgE(IU/mL) Eos(×109/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60 329.49±53.37 153.47±43.51 0.565±0.079 0.319±0.048对照组60 342.32±54.26 321.32±46.85 0.546±0.069 0.497±0.053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嗜睡6 例、口干4 例,均能坚持治疗。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金匮要略》曰“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外科枢要·论赤白游风》云:“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相搏”。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禀赋不耐,脾肺虚弱,气血两虚所致。肺主气,肺气虚则卫表不固,易受外邪侵袭,风邪袭表,发于肌肤之间则见风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充养肺气。赵炳南[5]认为慢性荨麻疹由病久气血被耗,风邪侵袭所致;或因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生风。气不足则卫外失固,风邪乘虚而入,搏于肌肤而发疹,血不足则虚风内生,肌肤失养而瘙痒不已。因此慢性荨麻疹病理机制在于“气虚卫外不固、血虚生风化燥”,治疗上当以益气固表、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法。

本研究中益气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是通过口服慢荨汤实现的。方中以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为君药,以补气升阳固表、健脾益气、祛风止痒;以当归饮子为臣药以养血活血熄风,其中当归、川芎、丹参、首乌藤活血行气,养血安神,生地、赤芍滋阴清热,白蒺藜、荆芥散风解表;佐药中麻黄、桂枝透达营卫,能解肌发表而去风邪,浮萍、白僵蚕、马齿苋祛风止痒,除湿消肿;甘草性平,味甘,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功效。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慢性荨麻疹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仅有IgE 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也有细胞免疫参与[6]。IgE 是一种亲细胞性反应素型抗体,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但荨麻疹患者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7]。IgE 通过Fc 段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上的Fc 受体结合。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过敏原即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 作用,使细胞释放递质, 从而有组胺及其他活性物质自肥大细胞释出,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形成风团。另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与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密切关系,嗜酸性粒细胞本身不会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其可以对抗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等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但其脱颗粒时释放的致炎因子(如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促进促黏膜分泌)及多种毒性物质(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神经毒素等),参与变态反应的迟发相反应,从而损害靶细胞及组织,导致皮肤组织出现水肿、瘙痒和风团等症状。因此,血清总IgE 及嗜酸粒细胞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患者机体是否为过敏体质,这对于慢性荨麻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该病常用的抗组胺药治疗,只是针对慢性荨麻疹病理过程进行治疗,并未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因此只能达到临床控制症状,而不能预防复发的目的[8]。我们研究发现运用益气养血祛风法以慢荨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明显,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无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 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与体液免疫,对慢性荨麻疹起到治疗作用。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

[2] 朱学骏.皮肤病学与性病学[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20-121.

[3] 王永炎.今日中医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0.

[4] 张宏誉,李宏,岳凤敏,等.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多中心随机平行组对照的临床试验报告[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S2):S56-59.

[5] 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3-215.

[6] 唐亚娟.荨麻疹外周血T 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5):284.

[7] 吴慧珍,邵笑红,林孝华.130 例慢性荨麻疹皮试及血清总IgE含量检测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9(5):455.

[8] 王中永,邱会芬,安荣贞,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血IgE 变化[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4):361.

猜你喜欢
风团荨麻疹酸性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