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杨+李岩波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尤为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能力作为最高目标,以英语教学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同时选用国外最新原版教材,规范双语教学环节,自编配套的实验教材,以规避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羊群效应;规避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44-03
近年来,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双语教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关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在深入展开[1]。但一些掣肘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羊群效应”[2]。本文结合长春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实践,探究规避“羊群效应”的策略,以期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良性开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国际通用语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双语教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性的教育策略。特别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开展双语教学尤显必要。一是在计算机领域中,通常使用英语作为理论研究的通用描述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挖掘计算机专业的国际资源,增强学生了解、掌握国际前沿技术的能力。二是计算机程序多基于英语平台开发设计,计算机专业学生必然要用英语来描述学科问题。计算机的编程语言及应用软件多以英文呈现,若要掌握关键信息,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非常重视实训环节。服务外包软件技术的研发是计算机专业的实训目标,目前这方面技术多涉及全英文软件,对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要求较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系经济学术语,指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在没有进行合理评估的情况下,盲目、非理性地进行风险投资[3]。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双语教学,目前就存在“羊群效应”,即照搬国外或者盲目导入国内其他学术型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将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追求英语水平的提高,将双语教学课堂变成英语教学课堂,无疑违背了双语教学的根本宗旨。二是双语教材选择不恰当。跟风引进大量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实践证明,某些外文原版教材并不适合中国学生的接受习惯,选择此类教材很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造成其对专业的排斥。三是授课对象的盲目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常常开展“普遍撒网”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很少对授课对象进行筛选和划分。这种“一刀切”忽视了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能力,有悖于个性化教学的现代理念[4]。
三、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羊群效应”的规避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目标
首先,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既不宜盲目追求高端,也不宜轻易降低标准。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反馈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双语教学目标。学校在进行《计算机科学导论》的双语教学时,比较注重对学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的前期调查。调查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高考英语成绩,二是做英语水平测试,三是做计算机基础知识检测。据此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其次,目标的制定还应主次分明。计算机双语教学归根结底属于技术能力教学,其最高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引入英语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辅助这一目标达成,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这种工具性语言操控计算机的能力。只有分清了最高目标和辅助目标,计算机双语教学才能层次分明、目的明确、有所侧重。
(二)科学规划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
教务部门和计算机专业教学部门应协同配合,科学设置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既要安排难度适宜的课程,也要把握学生的接受时机,设置梯度合理的课程;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适度安排配套性课程,使其与主体课程相辅相成、紧密衔接。就长春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的双语教学而言,其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普通二本学生的接受习惯,从大众应用型的课程开始导入,逐渐安排专业课程。通过普及、灌输、点拨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深入开展双语教学做好铺垫。之所以将《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第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该课程覆盖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较为广泛,且相对浅显易懂;二是该课程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是许多计算机爱好者的“入门助手”。在大学二年级,随着学生基础知识渐趋完备、求知欲不断增强,学校又安排了《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双语课程,这些课程的英语信息量有所增加(包括单词容量、专业语汇等),但基本符合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主要以《大学外语》以及《计算机英语——科技交流与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大纲为参照标准。另外,在大学三年级、四年级的上半学期,还增添了一些难度较高、专业拓展性很强的双语教学课程,如《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sever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设为配套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旨在衔接主体课程,形成一整套相辅相成、呼应紧密的双语课程体系。
(三)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学科前沿多以英文表述。因此,选用国外最新原版教材十分可行。这些教材往往融入了国际计算机教学的新理念,反映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动态。采用这类教材,一方面,可摆脱传统计算机教育的滞后性,避免因翻译导致的歧义,降低理解偏差;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应用能力,使其提前与国际主流软件开发接轨。此外,还需注意选择编排体例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的国外知名原版教材,要本着这样几个原则:一是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过难会使学生耗费大量精力去理解语言,产生心理疲惫;过浅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选择权威经典教材。这种教材知识描述更严谨、导引更细致。在《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确定“Computing Essentials”为原版教材。该教材教学内容编排合理,语言及学科知识难易适度,教材编排体例符合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四)规范双语教学环节
备课。计算机双语教师应重视备课,因为充分备课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双语教师在备课时应查阅相关英文文献,并适当进行中文转译。另外,还要注重搜集经典案例,注重实证教学。
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会造成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两败俱伤的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中英文授课比例[5]。可以采取如下方案:第一,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度来调整。在讲解较难知识点时,应多采用“渗透式”双语教学。对于浅易知识点的讲解,应多利用“沉浸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之间的英语互动加深对浅易知识点的理解。第二,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差异适度调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每位学生发挥所长、取长补短、相互完善,力求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得益彰。如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采用“过渡式”教学模式,逐步增加英语授课比例。在授课方式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根据原版教材编排配套讲义,将图表示例适量加入,以配合知识点讲解。此外,还要注重提问与讨论,增强学习的“现场感”。鼓励学生用英语作答,但不作硬性要求,以保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利用英语评点,在双向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上机实验。因“Computing Essentials”没有与之匹配的实验教材,所以以原版教材为基础,参考《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大纲,自编一套实验讲义。讲义根据教学侧重点来安排实验题目。这套实验讲义及实验中涉及的软件均为全英文。通过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项目中,除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了设计性实验,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考试。考试是检验双语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为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学校对《计算机科学导论》采用全英文试卷考试。
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促进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初步实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双语教学基础课程,已成为最受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潘岚.在应用型本科生培养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8-29.
[2][3]何明霞.高校双语教学“羊群行为”分析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7(9):59-60.
[4]黄文博.牛津导师制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3(1):275-276.
[5]燕杨.高校信息技术学科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