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不良习惯表现及矫正策略

2015-03-09 01:26张秀
亚太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矫正策略智力因素不良习惯

张秀

摘要:本文对学生存在的若干不良习惯的表现进行了归纳分析,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详尽分析,提出了从爱心铺路、循循善诱;抓“闪光点”、以“长”制“短”;未雨绸缪、用“心”交流;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和注重训练、传授方法等五个方面对学生不良习惯进行矫正的策略。

关键词:不良习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矫正策略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得知,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要深入观察和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帮助其改正。

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界定及表现

所谓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影响。习惯有好有坏,好习惯能让社会和谐,师生间、同学间关系融洽;能伴随自己健康成长,成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风尚的进步的人。反之,坏习惯,即不良习惯,则有害于社会进步,有悖于社会风尚,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

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凡不利于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和社会风尚的行为、倾向的习惯就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学生中表现最突出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良的学习习惯;二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三是人际交往中的不良习惯。

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极为复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部分家长认为家长只需管好孩子的吃和穿,至于孩子如何做人则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正是由于这类想法的存在,是的很多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主要表现有:一是家庭成员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二是父母长辈的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家庭成员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着主导作用,但部分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教育思想不端正,从而导致甚至助长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表现有:一是学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德育教育;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师风,难以为人师表;三是少数教师对处理学生问题感情用事,方法不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社会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整体较好,但仍存在少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及价值导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腐蚀青少年思想;三是学生周边的同学、朋友的相互影响,特别是相互间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在所难免地被相互“模仿”,“学习”和“交流”。

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及矫正策略

(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

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而且也会让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就会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减少了选择的机遇,只能在孤独中长大。

(二)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培养良好的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爱心铺路,循循善诱,当教师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时,要尽量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带到工作中,真心诚意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是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人们常说,要学会换位思考。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学会用学生的眼光来看问题。

三是用学生的心理对待学生的行为。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一切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也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偏向性言行,要给予理解和宽容,决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在对待学生的喜动好玩方面,如果一味采取强制禁止或者批评指责,往往会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行为规范到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轨道上来;

四是抓住“闪光点”,以“长”制“短”,作为老师,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要有捕捉学生“闪光点”的睿智,要善于发掘和培育学生“闪光点”的本领,用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求知向上的信心和勇气。在调皮学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的聪明能干。在其聪明能干未能有机会展现出来的时候,他们则往往以调皮捣蛋的模样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发掘其聪明能干的潜能,再加以引导,就可以扬其长而避其短;

五是未雨绸缪,用“心”交流。学生违纪违规往往发生于一念之间,往往是防不胜防。作为老师,不能总是等事后再去“灭火”,当消防队员。而是要时时注意观察,对他们的反常情绪和异常举动要做到事先有所预知,这样才能防微杜渐,把违规违纪消除在发生之前。为了警醒学生远离不良的行为习惯,应常常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学校发生的事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向学生进行讲。

六是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家校联手对教育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是家、校形成合力的关键。第一是老师将“声讨”为“研讨”,教师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时,首先要研究家长,对不同层次的家长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预先设计好交流的内容,做到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研讨式的交流,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积极地配合想办法。第二是家长变“训斥”为“尊重”。与家长沟通,是要了解对方的想法。要想达到目的,对家长的背景和要求一定要做客观的了解,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修养的家长,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平等的交流,家长都更乐意接受。第三是家庭教育变“旁观”为“参与”,教师只有让家长切实感到教师是与家长站在一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家长们就会积极参与教师的行动了。第四教师教育变“告状”为“自责”,教师与家长交流时,对于孩子的问题主动告知家长,但对这些问题应当一分为二地谈,同时,对于孩子的缺点,教师还应主动反省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以及改进的措施,从而让家长接受老师的意见。

七是注重训练,传授方法。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养成,

一定是个人的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我们很多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止需要21天。所以说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润物细无声、日积月累的过程。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有责任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行为,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加以改正和克服。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参考文献:

[1]《爱是教育的灵魂》春雨(《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

[2]《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

[3]《重复性行为变成习惯的时间研究》[英]简·沃德尔(《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2009年7月)

[4]《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周立洁孙晓(《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10年第1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矫正策略智力因素不良习惯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警惕伤肾的不良习惯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
饭后不良习惯有害健康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