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耦合效应分析

2015-03-09 11:03王崇锋
关键词:投人就业结构关联

王崇锋 石 龙

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耦合效应分析

王崇锋 石 龙

高校扩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匹配也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采用系统分析法构建产业发展子系统和高校就业生子系统,并通过构建结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两个子系统的协调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关联模型和就业乘数模型,评价各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效应以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带动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仅有两类产业基本实现了产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调发展;在非协调发展产业中,仅四类传统产业属于就业滞后型;我国支柱型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并不明显。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产业关联;结构耦合;就业乘数;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引言

自1999年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飞速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人“大众化”阶段①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达到34.5%,基本实现“中等大众化”的目标。与此同时,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也从2002年的133.7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727万人。尽管高等教育人才供给大幅扩张,但是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却一直处于相对平稳态势,就业市场上高等教育人才的供需矛盾与结构矛盾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压力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萨缪尔森在其巨著《经济学》中指出:“……只要经济持续不断发展,就业也将会自发的持续增长。”②Samuelson,P.,“Marxian Economics as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2),pp.616 623.但是这一规律却并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是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③耿献辉、刘志民:《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效应分析》,《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4期。。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④Egger H.,Egger P.,“Labor market effects of outsourcing under industrial interdepende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2005,14(3):pp.349 363.,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动会打破原有的就业格局⑤Feldmann H.,“Government size and unemployment:Evidence from industrial countries”,Public Choice,2006,127(3):pp.443 459.,引导就业结构改善①赵春雨、方觉曙、朱永恒:《地理学界产业结构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7年第2期。;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的变动会拓展产业空间②李诚固、黄晓军、刘艳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相互作用过程》,《经济地理》2009年第2期。,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因此,实现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的耦合对于解决就业市场上的结构矛盾、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基于产业关联视角,实证研究了产业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关系,并分析了我国19大产业的关联程度及其就业乘数效应,探索了有利于推动高校毕业生合理就业的产业关联要素。

二、文献综述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结构矛盾等问题,不少学者已从内在成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法律及政策法规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在内在成因方面的研究中,蔡楚元、李俊杰重点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内因,他们认为高校在注重教书育人的同时应注意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服务③李俊杰、蔡楚元:《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多视角理性审视》,《江苏高教》2008年第3期。。在人力资本方面的研究中,Becher研究认为客观存在的人力资本投资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过程④Becker G.,“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在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关系网络上,Granovetter提出了弱关系的强力假设,即,把社会人际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弱关系的使用可以创造社会流动机会,对个人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⑤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5):pp.1360 1380.;在此基础上,Nan Lin又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认为弱关系不仅能帮助获取有效的信息,还可以获取不同的资源⑥Lin 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国内学者薛在兴对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和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重大影响⑦薛在兴:《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1期。。在法律及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中,李瑾认为社会法律缺陷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⑧李瑾:《研究生的焦虑现状调查及其对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然而,不仅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法律及相关政策等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产业需求和关联也对其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高等教育应当为我国经济腾飞、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高层次的智力支持。在特别强调产业转型升级的十二五时期,分析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匹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外针对产业—就业关联这一问题在研究对象上互为镜像,即在宏观产业发展与就业关联之间文献较为丰富,在具体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上文献较少。

国外学者对产业发展与就业在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演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二是就业结构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产业演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上,Rebelo基于产业演化的视角深人分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⑨Kongsamut P.,Rebelo S.,Xie D.,“Beyond balanced growth”,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4):pp. 869 882.;在此基础上,Blinova将产业演化对就业影响进一步细分,认为各产业内部的行业精细化会带动劳动者就业结构转换。此外,Andrew Newell et al.基于对波兰区域性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消极性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并未带来太大就业机会,就业稳定性不强⑩Newell A.,Pastore F.,“Regional un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Poland”,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 2006,44(3),pp.5 28.。在就业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上,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要素指标配置效应的提高能促进产业发展⑪Grandville O.,“In quest of the Slutsky diamond”,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3),pp.468 481.;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的复杂性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会带来更多挑战性①Yeung H.,“Producing‘the firmˊin industrial geography III: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labour market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2,26(3),pp.366 378.。综合来看,国外学者研究所聚焦的两个方面中,有关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结构带来的影响上存在争议,即相较于Blinova的支持性观点,Andrew Newell et al.则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状况改变不大;在就业结构调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外现有研究认为综合环境下二者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内学者如刘社建研究发现劳动力数量、质量与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演化不仅能持续提升劳动力素质,还会持续扩大、优化就业结构②刘社建:《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奠定和谐社会基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2期。;李玉凤、高长元在对我国1978 2005年的产业GDP与就业人数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格局是从 “二、一、三”到“二、三、一”模式,预计未来将达到“三、二、一”模式,而就业结构也会相应作调整,形成“三、二、一”模式③李玉凤、高长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4期。;赖德胜等研究发现我国在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失衡,第三产业不能有效吸纳第一、二产业转移来的劳动力④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上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产业和就业的相互影响研究、产业模式演变趋势研究和产业间的就业协调度研究。在产业和就业的相互影响研究中,与国外学者Andrew Newell et al.研究结论不同的是,刘社建的研究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积极带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是在一定模式范围内进行的,国内产业模式趋势研究是从现有趋势人手,着重产业趋势的预测和就业调整的分析。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现有模式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产业与就业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因素。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国外文献主要聚焦于高校毕业生成功进人某行业所需具备的能力(行业因素)或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自身因素)及产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效应⑤Beidler K.,Iles J.,et al.,“Assessing the preparedness of postsecondary graduates entering the landscape contracting industry”,Hort Technology,2006,16(2),pp.312 317.⑥Edwards H.,“A normal form for elliptic curves”,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2007,44(3):393 422.⑦Chi C.,Gursoy D.,“How to help your graduates secure better jobs?An industry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9,21(3),pp.308 322.⑧Ahn Y.,Annie R.,Kwon H.,“Key competencies for US construction graduates:Indust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Practice,2012,138(2),pp.123 130.。国内学者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立足于产业一就业关联,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理论分析,二是具体分析某一行业或以三大产业为划分标准实证研究产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空间耦合。具体而言,孙凤等在对制造业的17个子行业进行研究时,以制造业的就业投人系数作为共同值,研究了国民经济行业发展对大学生的吸纳问题⑨孙凤、谢维和:《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投人产出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4期。;乔学斌、姚文凡、赵丁海基于江苏省的相关数据对产业结构、毕业生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相互之间协同发展的变动规律进行研究,据此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针对性建议⑩乔学斌、姚文凡、赵丁海:《互动与共变:高等教育结构、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从已有研究来看,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国内外文献较少。国内文献中少有的实证研究也基本上是具体到某一产业或者从一、二、三产业人手分析,仅有少数的学者如耿献辉、刘志民等将产业进一步细分研究,且目前国内在研究产业—就业结构耦合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采用存在诸多缺陷的结构偏离模型⑪高耀、刘志民、方鹏:《人力资本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2010年网络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2012年第2期。。对此,本文基于中国投人产出协会发布的《投人产出表(2010)》,通过将41个部门有效整合为19个部门,构建产业系统与就业系统结构耦合模型,分析产业系统与就业系统的结构耦合协调度,最后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效应分析各个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首先,构建产业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指标体系。鉴于对产业发展水平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评价的复杂性,本文将构造针对二者的评价系统,以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①徐进:《高校就业质量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S4期。②黄艳、田辉玉、王建农:《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4期。,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评价系统。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结构耦合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其次,构建产业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结构耦合协调度模型。目前,对于产业―就业协调度的计算,主流研究几乎采用“结构偏离度”模型进行测量,如公式(1)所示:

其中,Mi代表第i产业的结构偏离度,Ii代表第i产业的产值,I代表产业总产值,Li代表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L代表产业的总就业人数。

笔者认为这一模型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指标单一,即产业系统、就业系统分别用产业产值占比和就业人数占比来反映,这与目前两个系统的复杂性相背离;二是结构偏离度模型较为机械,仅能反映二者之间的偏离,不能准确反映导致两个系统结构偏离的系统性原因;三是该模型很难真实准确地反映产业系统与就业系统的实际水平与真实状态,假设某一产业系统与就业系统实际水平均较低,那么“低水平匹配”所导致的高度结构耦合与本文所倡导的“高水平匹配”下结构耦合理念是相矛盾的。鉴于此,本文将综合借鉴廖重斌、余洁的研究成果③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热带地理》1999年第2期。④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4期。,构建产业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结构耦合协调度模型,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公式(2)、(3)是廖重斌在探索“环境与经济”两系统协调发展时所构建的模型,具体在本文中C代表两个系统耦合度函数,f(x)和g(y)分别代表产业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的发展水平;αi代表产业系统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βj代表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中第j指标的权重,其大小为采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确定的因子载荷归一化后的数值(具体权重数值如表1所示);xi(i=1,…,5)分别代表产业系统发展水平的具体五项指标,yj(j=1,2,3)代表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发展水平的具体三项指标,xi和yj均为采用极值化方法处理后的无量纲数值。

上述模型并未解决传统结构偏离度模型第二、三点不足,因此,借鉴余洁在研究“旅游产业与经济”结构耦合时的研究成果,对模型进行补充完善:

其中,D代表结构耦合协调度,C代表耦合度,T代表产业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结构耦合协调度分为协调与失调两大类,每一类又具体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如表2所示)。随后,在此基础上,分别评价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并将其进行对比:若f(x)>g(y),则说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发展相对滞后;若f(x)<g(y),说明产业系统发展相对滞后;若f(x)=g(y),说明两系统同步。

表2 产业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结构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再次,分析各产业系统之间关联程度。本文将借鉴列昂惕夫(W.Leontief)的投人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来考量我国19大产业的关联程度。列昂惕夫投人产出模型可由下式表示:

其中,X和Y分别表示生产和最终需求,A表示投人产出系数矩阵。一个产业总产出等于中间产品与最终需求之和,这些中间产品、最终需求被其他产业和最终需求产业吸收。因此,(6)式可以具体表示为:

其中,Xj代表j产业总产出,Zij代表j产业生产所需的i产业中间投人,Yj代表j产业的最终需求。将投人值除以总产出,即aij=Zij/Xj,aij即为技术条件一定下的各个产业产品的投人产出比,将其带人公式(7)得:

将(8)推广为全国所有产业,即:

其中,X=[Xj],A=[aij],Y=[Yj],i,j=1,2,3…n,将(9)式进一步转换、微分可得:

式(10)即为产业关联矩阵,另(10)式等于矩阵B=[bij],则bij则代表j产业满足最终需求时所必需消耗的i产业数额。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所能产生的影响,按需求供给关系划分其包括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和后向关联(backward linkage),其中前向关联即感应度是指该产业作为供应部门对其他产业的供给;后向关联即影响度是指一个产业对其供应部门的原料需求。前向关联Ei、后向关联Fi可以通过公式表示为:

n为逆矩阵维数,Ei和Fi大于1,说明i产业的受感应程度、影响度大于全体产业受感应程度及响应度的平均值,即i产业关联效应较强;Ei和Fi小于1,说明i产业的被影响程度小于全体产业被影响程度的平均值,即i产业关联效应较弱。

最后,根据研究目的,进一步分析产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通过借鉴耿献辉和刘志民研究成果,引人就业乘数,其公式为:

其中,Wj表示j产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乘数,具体含义为:在其他产业最终需求保持不变的状态下,j产业每增加一单位的最终需求所带来的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它反映j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lj代表j产业高校毕业生投人系数,即了j产业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投人的高校毕业生人数,Lj代表j产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Xj代表j产业的总产出。

2.数据来源与选择

本文相关数据主要是通过整理《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投人产出协会编制的《投人产出表》得来。鉴于目前可获得的最新年份的《投人产出表》为2010年,因此,本文研究时间限定为2010年。根据需要,将2010年41个产业的投人产出数据整合为19大产业的相关数据,划分依据主要参考了《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标准。

四、实证分析

1.产业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结构耦合协调度分析

通过计算全国19大产业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的发展水平,运用结构耦合模型对各个产业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的协调度进行评价,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产业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结构耦合协调度数值及等级

续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19大产业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结构耦合指数位于0.0674 0.7537之间,协调等级跨度较大。首先,我国19大产业中仅有制造业和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两类产业基本实现了产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调发展,其中制造业达到中度协调阶段,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仅位于勉强协调阶段,并且这两大产业所实现的“协调发展”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发展,而是一种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的不可持续的耦合范式。笔者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不对称的协调耦合范式,源于目前我国制造业传统的强势地位,以及我国“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所引起的高校毕业生“公务员情结”。其次,在处于失调发展阶段的产业中,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位于濒临失调阶段;采矿业、交通运输与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以及教育产业处于初级失调阶段;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产业位于中度失调阶段;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产业位于严重失调与极度失调阶段。在这些失调发展的产业中,除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属于就业滞后型,其他14类产业均属于产业滞后型。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二:一是以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产业活力不强、难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系统间的低匹配;二是以教育和金融业为代表的过度失调型产业,这类产业由于稳定性及高收益性等原因致使毕业生高度聚集,最终导致了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的严重失调。

2.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通过运用投人产出模型计算全国19大产业的产业关联水平,分析各个产业系统的经济带动能力,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4 2010年我国19大产业间的关联程度

续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采矿业等产业总产出较高,表明这些行业是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出的主要贡献部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产业的总产出在19个产业中处于较为靠后位置,表明这些公共服务性事业单位的总产出贡献力较弱。从前向关联看,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的感应度较高,表明如果这些产业增加产出,将会增加对其他产业的投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较强;从后向关联度看,制造业、建筑业等部门的影响度较高,增加产出能够极大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两个维度,制造业、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的影响度与感应度都较高,表明这些产业是当前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3.就业效应分析

通过公式(13)、公式(14)计算得出我国19大产业的劳动力投人系数及就业乘数,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2010年我国19大产业劳动力投入系数及就业效应表

续表5

从表5可知,总体来看,教育、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现有的高校毕业生占总产业的50%以上,比重较大。而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产业的高校毕业生相对较少;从投人系数上看,教育、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高校毕业生投人系数较大,而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产业的高校毕业生投人系数较小;从就业乘数来看,教育、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产业的就业乘数较大,即其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相对较高,而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就业乘数较低,表明这些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动效应不强。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教育、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事业性单位出现高校毕业生聚集且其投人系数、就业效应较高的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前文所提到的我国“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所引起的高校毕业生“公务员情结”,二是这些行业的特殊属性对“高层次人才”有特定要求,而相比之下,产业关联效应较高的支柱型产业——制造业,在我国更多的是以“低成本、低附加值”为显著特征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换,对于解决目前制造业的“人才困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构建产业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及其结构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投人产出技术构建产业关联及就业乘数模型,分析目前产业关联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产业关联程度及其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潜力。研究发现,2010年我国19大产业中仅4大传统产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和零售业)属于就业滞后型,其余15大产业属于产业滞后型,且仅有制造业和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两类产业基本实现了产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为国民经济总产出的主要贡献部门,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的公共服务性事业单位的总产出贡献力则较弱;制造业、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的影响度与感应度都较高,是当前我国的支柱型产业;教育、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的高校毕业生比重较大,占总产业的50%以上,且教育、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两大产业的劳动力投人系数和就业乘数均最高,就业带动效应明显。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产业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间的结构耦合,提升产业就业效应。

第一,在产业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地区禀赋条件,有针对性地颁布优惠政策支持地区性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地区间的产业链互补效应,创造新需求,以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良好匹配,发挥结构效应;政策引导、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倾向,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工程,优化新兴产业招聘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提高产业发展与高校生就业的耦合协调度。

第二,在教育政策方面,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实现就业,创业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劳动生产率。高校教育应充分发挥社会职能,注重与现阶段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调整教学大纲,着重推行实用性教学计划安排,加大力度建设职业培训体系,减少结构性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合理流动;出台合理政策引人国外优秀人才,通过校园社团活动,留学生组织交流和校园项目合作等创造校园精英培育、交流平台,以相应奖项鼓励、吸引大学高端人才参与创新活动。

第三,在产学研政策方面,政府应积极推动产业间一体化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间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研发合作,实现政府推动、校园创新、企业实践等流程的紧密衔接形成有效的产学研辐射群,强调高校毕业生智力流的直接引人,实现智力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以刺激整体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动效应;设立高校优势品牌专业与新兴产业就业之间的对接平台,完善高校教育和产业就业需求之间的沟通服务渠道,合理配置高校人才资源,发挥高校人才集聚优势,实现高校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

第四,在自身就业意识方面,高校毕业生应加大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人、积极参与就业相关技能培训,针对“就业难”现状寻找自我就业的突破口,实现合理就业定位;积极参与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在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储备有效就业信息和社会资源;在积累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还要注重在校期间团队合作的锻炼,增强自身的主动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自身就业素质,转变就业意识,充分做好就业准备,使自身就业同步于产业调整的步伐。

Coupling Effects between China′s Industry Linkage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WANG Chong-feng SHI Long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0071,P.R.China)

The expans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ˊs higher education,but also make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Meanwhile,Chinaˊ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tructure do not match.In this paper,System analysis approach and Econometric Model were used.The result of our study shows that:only two industries in China have yet realize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y and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and only four incompatible industries are employment hysteretic;the employment driving effects of the pillar are not very obvious.Last but not least,matching suggestions and advices are provided here in allusion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ndustrial linkages;structural coupling;employment?multiplier;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责任编辑:邵世友]

2014-06-18

国家软科学项目“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2013GXS4D129)、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及其就业质量调查研究”(13CDYJ03)、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课题“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及其就业质量调查研究”(2014 B 58)、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2014QSTJKY220)、青岛大学习近平系列讲话学习研究中心专项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QDXY201433)、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学术课题“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及其就业质量调查研究”(14BSH194)。

王崇锋,青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青岛266071);石龙,青岛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青岛266071)。

猜你喜欢
投人就业结构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回归本真
——股权众筹领投制度重构与优化*
股权众筹领投人的自律监管研究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领投+跟投”股权众筹模式详解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浅议股权众筹平台领投人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