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立娜
多元文化背景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文/楚立娜
文化多样性是当今时代多种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冲突也在不断加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调和价值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自然面临着不可避免压力与挑战。近几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在催促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直面挑战、改进方法,因势利导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文化多样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一)文化多样性。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社人类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源泉。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在受教育者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中,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学之外的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教育目的模糊。文化多样性是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观充斥社会的结果,教育与文化息息相关,教育事业的发展正是为了繁荣文化,当文化界混乱时教育界自然不能幸免于难。人文科学向来就是矛盾的集散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共同冲击着原有的文化体系,各地原有的普世价值遭到破坏。进而各个国家的教育也受到了冲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影响最大,传统思想、本地思想与现代思想、外来思想相互冲击,使得原有的教育目的受到质疑,这也就使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不知道该如何设定自己的任务,大大的影响了教育进程。
(二)受教育者思想多元化。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就加大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为隐性就要在各种隐藏于受教育者周围的思想文化中突出自己,显现自己的优越性、科学性,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受教育者的目的,使受教育者在混乱的文化环境中不至于迷茫,甚至误入歧途。
(三)教育方法单一乏味。教育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近些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教育方法也还是停留最初的几种上,没有什么大的改进,这大大影响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为了避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僵化、死板的误区,改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已刻不容缓。
(四)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教育环境是随着社会文化环境而变化的,文化多样性使得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也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与压力。这就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克服种种困难,利用教育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规避不良因素,走出一条高教育效果的隐性之路。
(一)显隐结合,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如果只是自顾自的局限在自己狭小的运行领域之中,不但不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会造成独木难支、固步自封的局面。所以,显隐结合是走出当前困境的关键,只有能做到显中有隐、隐中有显才能使符合当今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文化思想的沁入人们的内心,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
(二)整顿信息路径,文明教育环境。随着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化思想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使文化思想大众化,人们能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文化思想,而另一方面也造成许多消极的、落后的思想围绕在人们的周围。面对这种情况,肃清网络平台已刻不容缓,言论自由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自由,我们决不允许那些糟粕思想借着网络的渠道堂而皇之的进入人们的生活。只有让大众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民主科学的进步思想时刻在身边环绕才能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实现教育目标。
(三)尊重多样化的同时,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引导。多样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自然不可逆之而为,但是不论世界怎么进步,文化思想怎么发展,每个国家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适合本国国情的主流文化思想,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很重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可以给本国国民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竖起一面旗帜,引导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我国的国情又比较特殊,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发展时期,人们的思想混乱会极大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脚步。
总之,我们要在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主流文化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引导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为中国的强大复兴尽一份力。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人民出版社,2005:259.
[2]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3.
[3]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52.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361.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8:45,4.
楚立娜(1989-),女,汉,黑龙江省海伦市人,法学硕士,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