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2015-03-09 01:38文/赵
亚太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移情榜样游戏

文/赵 培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文/赵 培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帮助、谦让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以往学者主要采用观察法、事件取样法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其主要集中在榜样训练和移情训练上。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应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延长研究时间,扩大取样范围,增加培养策略在游戏活动和强化作用方面的探究,丰富培养策略的研究内容。

亲社会行为;幼儿;现状;培养策略

亲社会行为一词最初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斯伯乐(1972)提出,主要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谦让、共享、和帮助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1]。从广义上来看,亲社会行为又是与自私、攻击性等反社会行为相反的一种社会行为,如助人、同情、援助、鼓励、保护、鼓舞、牺牲、安慰、援救、给予等行为[2]。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其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以及未来人际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不足30年,但是已经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以下对国内外关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策略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榜样训练

“榜样”英文是“Role Model”,也就是角色模型,凡是对个体的行为和角色有直接示范和影响作用的个体都是角色模型,都是榜样。班杜拉通过许多观察和研究发现,幼儿能够模仿所观察的榜样的行为。冠茨(1976)采用让幼儿观看榜样助人行为的方法,发现幼儿在其游戏活动中助人行为增加。Marantz(1988)通过让在园幼儿观察亲社会行为的榜样,发现榜样的行为会给幼儿带来愉悦感进而促进儿童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国内研究中,周强、杨梓(1995)的榜样研究发现,同伴榜样比故事中的榜样对幼儿影响大,对榜样行为的表扬可以培养和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不同年龄的幼儿要采用不同的榜样形式。张莉(1998)的研究发现,榜样训练有效地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和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且其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影响差异不明显。王小娜(2012)关于榜样训练与幼儿公德行为的研究认为,与教师榜样相比,同伴榜样的影响较大,在榜样数量的影响方面,多个榜样比单个榜样效果好。

二、移情训练

移情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观察他人的情绪,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式。国外有研究者中发现1岁半幼儿在陌生人受伤时会给予更多关心,所以说1岁半幼儿具备了情感观点采择能力[3]。观点采择能力指理解他人观点、情感的能力,其中移情与观点采择密切相关,移情是建立在一定认知技能上的情感反应[4]。当个体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时意味着个体有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倾向,需要移情作为动机促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霍夫曼曾在1981年提出,移情会逐渐变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

近些年,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让幼儿观看情境表演、讨论与回答某些问题以体验其中角色的情感、让幼儿扮演类似角色的方法,使幼儿自由抒发所理解的角色的感受[5],进而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李福芹、叶文君等(1994)的研究中采用表情识别学习、移情能力培养,分享感受的方法,发现幼儿的分享观念与分享行为得到了有力的促进。魏玉桂、李幼穗(2001)运用情境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两种移情训练法,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贾蕾、李幼穗(2005)在其研究中采用讲故事法,通过让幼儿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发现观点采择能力影响了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李幼穗、韩映虹等(2013)在不同情境下对幼儿进行移情干预训练,发现无论在无冲突情境下还是有冲突情境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都得到提高。王楠(2012)采用角色扮演、续编故事、听故事和看视频的方法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发现5-6岁幼儿的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其中最有效的移情训练方法是角色扮演。

三、游戏活动

邱学青(2005)认为,幼儿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如语言、创造力、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如幼儿自我表现意识、“去自我中心”、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其中角色游戏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运用较多。角色游戏是指以角色扮演为主要途径的社会性游戏[6]。

郑敏英(2000)的研究指出,幼儿园角色游戏能够通过让幼儿学习掌握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掌握交往技能等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李幼穗、王晓庄(1996)的研究认为,角色游戏训练显著促进了幼儿的角色意识的发展和亲社会行为的次数出现,在特定情境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及动机水平有所发展。杨心德(1998)利用社会戏剧性游戏,又叫角色游戏,发现幼儿在分享、谦让、合作、互助等亲社会行为上有进一步发展。关于体育游戏,但菲、赵琳、高一波(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其有效发展了幼儿的社交技能并且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四、强化作用

强化理论最早是由斯金纳提出来的,指通过给予被试一个刺激使其原先的反应增强。当幼儿的一些行为得到强化时,也就增加了该行为在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幼儿成长中出现亲社会行为,父母、老师等成人要适时进行强化(如鼓励、表扬),以增强以后再度出现亲社会行为的概率,如果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未得到鼓励、表扬,已有的利他行为就可能消退[7]。国内就强化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国外研究方面盖尔芬德(Gelfand et al,1975)研究了表扬对幼儿捐献行为的影响,它选择了21名捐献率低于同龄平均水平的幼儿为被试。发现其捐献行为经过强化后的确增加了,但表扬取消后,捐献率迅速下降。陈旭(1996)在其研究中发现:强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能维持,目前还没有研究者发现能够对幼儿产生持久作用的强化策略。

综上国内外研究,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策略的方面,教育者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采用或综合运用多种培养方法,保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首先,对于年龄较小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主要以移情能力和观点采择能力的提升为主,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性的情境中,了解游戏人物的情感,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其次,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的差异,并不属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榜样训练的方式积极引导幼儿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进而引发更多的指向教师和异性伙伴的亲社会行为,注意榜样类型的选择和不同年龄班榜样形式的变化;最后,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逐步增加培养的亲社会行为的种类,不只注重在合作、分享、安慰、助人等具体行为的培养上,还包括有责任感、关爱他人等,在培养方式上,以上多种培养策略都可以采用,对于出现次数较少的分享、安慰、助人、公德等行为加榜样训练和强化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儿开展亲社会行为的教育。

五、总结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在研究方法、研究时间、取样范围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研究方法上多以自然观察法、事件取样法为主,带有较大主观性;研究持续的时间方面,多数为10-15天,长期研究和干预研究较少;取样对象主要以城市幼儿为主,农村幼儿研究较少。同时期待研究者能够从全面、客观的角度研究幼儿现阶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能够采取更多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首先,国内外关于榜样训练和移情训练的方法研究较多,不同游戏活动和强化训练方面研究较少;其次,移情训练中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多,其它行为研究较少;最后,采取何种策略才能使强化作用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影响持久,移情训练和榜样训练哪种方法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更有效,这些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93.

[2]王楠.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16.

[3]Amrisha Vaish,Malinda Carpenter,Michael Tomasello.Sympathy Though Affective Perspective Taking and Its Relation to prosocial behavior in Toddle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45(2): 534-543.

[4]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5.

[5]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5):558.

[6]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7.

[7]陈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1996,(6): 10.

猜你喜欢
移情榜样游戏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爆笑游戏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