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野鼠种群和野鼠带菌率监测分析

2015-03-09 08:10黄雁林韩风池李万书伍秀敏卓超界李凌刚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宜宾644000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18期
关键词:防控措施疫情

黄雁林,韩风池,李万书,伍秀敏,卓超界,李凌刚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宜宾 644000

2010—2014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野鼠种群和野鼠带菌率监测分析

黄雁林,韩风池,李万书,伍秀敏,卓超界,李凌刚
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通过2010—2014年四川省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及监测分析,探讨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危险关键控制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用夜夹法布夹监测鼠密度、鼠种;采集鼠肾做钩端螺旋体培养及鉴定;采集健康人群血清用显微镜凝结实验(MAT)进行抗体测定。结果7个区县报告钩体病例41例,年均发病率0.18/10万;健康人群血清500人份,钩体病抗体阳性率31.0%;布鼠夹10207夹次,捕获野鼠140只,鼠密度为13.7‰,黑线姬鼠51只占比为36.4%、褐家鼠33只占比为23.6%、小家鼠31只占比为22.1%;鼠肾培养111只,培养出钩端螺旋体5株,带菌率4.5%,黑线姬鼠4只带菌,占比为80%。结论2010—2014年四川省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处于较低水平,疫情均为散发,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出现下降,监测点野鼠密度较低,优势鼠种以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黑线姬鼠钩端螺旋体带菌率较高。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疫情;MAT;鼠情监测;防控措施

为了进一步了解宜宾市钩体病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宜宾市钩体病流行的危险关键控制点,为政府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宜宾市疾控中心对2010—2014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水平、野鼠种群和野鼠带菌率监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表1 2010—2014年监测点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检测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医疗单位的主动搜索。人口资料来自宜宾市统计局。根据“四川省钩体监测实施方案”,选取宜宾县泥溪镇作为监测点,进行健康人群抗体水平检测和野鼠密度、种类和带菌率调查。

1.2统计方法

所有统计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流行概况

钩体病是宜宾市常见传染病,1981—1990年,全市共报告钩体病231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2.11/10万,死亡139例,年均病死率为0.57%[1]。2010—2014年钩体病累计报告发病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8/10万,发病率最高年度是2010年,为0.67/10万;发病率最低年度是2013年,仅报告1例,发病率为0.02/10万。

2.2地区分布

2010—2014年宜宾市共有7个区县报告了钩体病,其中宜宾县和屏山县最多,均为15例,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73.2%,其余5各区县发病总数占病例数的26.8%。

2.3时间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8、9、10月,共报告39例,占总病例数的95.1%,最早发生月份是7月,最晚发生月份是12月。

2.4年龄分布

在41例病例中,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68岁,其中10~19岁11例,占病例总数26.8%;20~29岁4例,占病例总数的9.8%;30~39岁9例,占病例总数的22.0%; 40~49岁6例,占病例总数的14.6%;50岁及以上11例,占病例总数的26.8%。

2.5性别分布

在41例病例中,男性28例,占病例总数的68.3%;女性13例,占病例总数的31.7%。

2.6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检测

每年5月,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前,宜宾市疾控中心选取宜宾县泥溪镇随机采集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岁及以上5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清,每个年龄组采集20人份血清检测钩体抗体水平。实验方法依据:WS290-2008附录A钩端螺旋体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抗体滴度≥50为阳性[2]。2010—2014年监测点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依次为47%、49%、12%、18%和29%,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1%,其中10~19岁组平均阳性率为7.6%、20~29岁组为6.4%、30~39岁组为7.2%、40~49岁组为6.4%、50岁及以上组为3.4%,见表1。

2.7野鼠密度及种群监测

根据监测点农作物收获时间,每年5月和9月,采取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监测使用中号钢板鼠夹,在距离农户200 m以上的野外,行距30 m以上、夹距5 m,使用生花生米为诱饵,天黑前将鼠夹安放完毕,次日清晨收回。每次安放鼠夹300夹左右,连续3 d,将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性别的鉴定。2010年和2011年选择地点是坡度大于30°的坡地(以玉米、红薯为主)安放鼠夹,共有效回收4060夹次,捕获野鼠24只;2012年选择地点是水塘旁边的农田(以水稻为主),坡地和平地混合,共有效回收2070夹次,捕获野鼠39只;2013年和2014年选择地点是岷江边上的河滩地(以烟叶和花生为主),全是平地,共有效回收4077夹次,捕获野鼠77只。从捕获野鼠种类来看,黑线姬鼠51只,构成比36.4%;褐家鼠33只,构成比23.6%;黄胸鼠12只,构成比8.6%;小家鼠31只,构成比22.1%和四川短尾鼩14只,构成比10.0%,见表2。

2.8野鼠带菌率监测

将捕获的野鼠用1:20稀释的“84消毒液”浸泡30min,杀灭体表跳蚤及微生物,用碘伏和酒精消毒野鼠腹部,使用3套解剖器械分别剖开表皮、腹腔和取出鼠肾,无菌操作将鼠肾接种于“改良柯索夫氏培养基(加10%兔血清)”进行培养。培养一周以后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生长情况,连续观察60 d,未发现有钩端螺旋体生长为阴性,发现有钩端螺旋体生长即进行转种传代,传代成功后进行核酸检测确认和血清型分型。2010年、2013年和2014年共培养出5株钩体,阳性率4.5%,见表3。

表2 2010—2015年监测点鼠情调查情况

表3 2010—2014年监测点野鼠带菌情况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持续推进,加大了钩体病等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人们卫生防病意识增强,农民在农耕中加强了自我保护措施,尽量不接触钩体病“疫水”,降低了患钩体病的风险。宜宾市钩体病发病较上个世纪有了大幅度减少。2010—2014年钩体病年均发病率比1981—1990年年均发病率下降了99.7%,钩体病对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从高风险逐渐变成低风险。

41例病例中,10~19岁和50岁及以上的病例为22例,占53.7%,病例明显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这个可能和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较多有关[3];经过流行病学调查,10~19岁的11个病例中只有2个人发病前有下田劳动的经历,其余9个病例均有到河塘游泳或是戏水的经历,显示我们加强对低年龄段儿童的健康生活习惯的干预,儿童远离钩体病“疫水”,可能会降低低龄段儿童的发病。

2010—2014年报告的钩体病例95.1%发生在8、9、10月,说明钩体病的发生存在明显季节性,主要和秋季农作物收获活动有关;41例病例中,男性(68.3%)明显高于女性(31.7%),经调查分析,可能和接触钩体病传染源机会大小有关,并不能说明钩体病易感性存在性别差异[4]。

监测点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阳性率较高,反映了人群中自然获得的钩体病免疫水平较高,这可能和隐形感染及轻症感染后产生抗体有关,在人群中形成了一定保护作用的免疫屏障[5]。自2012年开始,监测点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出现明显下降,显示监测点钩体病易感人群比例正在上升,局部暴发的危险性正在加大,有必要采取接种钩体疫苗主动免疫方式提高人群免疫力水平。

钩体病疫苗虽然是一类疫苗免费接种,由于需要接种两针次且疼痛等副作用较为明显,推广起来有较大难度,农民非常抵触不愿意接种,造成人群有一定免疫力。但是整体水平不高,不能形成有效免疫屏障,容易发生散发疫情[6]。

从鼠情监测数据来看,监测点野外平均鼠密度为13.7‰,其中河滩花生地和水塘旁边稻田的鼠密度明显高于坡地上的玉米地,说明老鼠选择栖息地的时候还是选择临近水源且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监测点野鼠优势鼠种主要是黑线姬鼠(36.4%)、褐家鼠(23.6%)和小家鼠(22.1%),占捕获野鼠的82.1%,这和宜宾市疾控中心自1988年开始鼠情监测数据基本一致,表明近几十年来宜宾市野鼠的鼠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从野鼠带菌情况调查来看,111只野鼠鼠肾中共分离培养出5株钩端螺旋体,阳性率仅为4.5%,说明自然界中野鼠钩端螺旋体带菌率较低,这可能也是近年来钩体病没有出现大规模流行的原因之一;从带菌鼠种来看,5株阳性有4株都是黑线姬鼠鼠肾中培养出来的,占比为80%,说明黑线姬鼠比其他鼠种更容易携带钩端螺旋体。

钩体病依然是宜宾市需要重点防控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宜宾市目前钩体疫苗接种率低、人群免疫力不高;基层医务人员对钩体病的识别能力和诊治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地区农民对钩体病的了解程度不足,未采取更安全的农耕模式,增加了易感人群和疫水接触的机会;野鼠鼠密度依然较高,钩端螺旋体带菌率较高的黑线姬鼠是宜宾的优势鼠种,可在流行季节前开展灭鼠降低鼠密度;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推广钩体病疫苗接种,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宜宾地区疫情资料汇编(1981-1990年)[S].四川省宜宾地区卫生防疫站.

[2] WS290-2008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3]欧阳敏,何平,廖安波.2010-2012年资阳市钩体病流行病学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97-999.

[4]时曼华,蒋秀高.五十年来中国钩端螺旋体病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3):228-230.

[5]张廷军.2009-2011年南充市钩体病临床特征及血清IFN-γ、TNF-α、IL-10动态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2.

[6]陈树英,田华.2005-2011年安岳县钩体病流行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2,10(4):201-203.

2010-2014 Years of Healthy Population and Epidemic of Leptospirosis in Yibin City, the Antibody Level of Wild Populations and Wild Carrier Rat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HUANG Yan-lin, HAN Feng-chi, LI Wan-shu, WU Xiu-Min, ZHUO Chao-jie, LI Ling-gang
Yibi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Yibin, Sichuan Province, 644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pass the 2010-2014, Yibin leptospira diseases and monitoring analysis, explore the Yibin leptospirosis epidemic in danger of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to provide decision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With night method cloth clip to monitor mouse density, mouse; Acquisition rat kidney do leptospira training and appraisal; Healthy crowd collected serum microscope (MAT) antibodies determined condensation experiments. Results 7 counties reports hook cases, 41 cases an annual incidence of 0.18/10; Healthy crowd serum 500 doses, hook disease antibody positive rate of 31.0%; Cloth mousetrap 10207 times, 140 capture rats, the rat density was 13.7‰, the black rat her 51 only 33 accounted for only 36.4%, brown mice than 31 accounted for only 23.6%, mice than 22.1%; Rat renal 111 culture, cultivate leptospira 5 strains, the carrier rate is 4.5%, the black kyi rat four pathogen, accounted for 80%. Conclusion Leptospirosis, yibin city in recent years at lower levels, outbreaks are distributed, healthy crowd antibody levels fall, monitoring rats density is low, advantage of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he black thread kyi rats, brown rats and mice, the black rat her leptospira carrier rate is higher, the grassroots medical staff to hook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ody disease remai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still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the masses of prevention hook, partial of the risk of hook disease outbreaks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Leptospira disease; Epidemic situation; MAT; Rat density monitoring; Control measures

收稿日期:(2015-03-27)

[作者简介]黄雁林(1971.9-),男,四川宜宾人,预防医学本科学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6(c)-0168-04

猜你喜欢
防控措施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连江县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防控措施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