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亚平,王俊杰,潘福萍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53;2.浙江省中医院 骨伤科康复室,浙江 杭州310006)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有研究[1]表明,60%~80%的人患过腰腿痛疾病,而LDH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因素之一[2]。目前,LDH的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该病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3]。中医学一贯注重对疾病的预防,而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现代预防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4]。本研究通过初步探讨LDH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期望为指导临床实践中的一级预防和“辨质施护”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在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住院及骨伤康复室就诊的LDH患者150例为病例组。入选标准:(1)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标准》[5];(2)病程<1年;(3)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2)因车祸、摔伤、扭伤等急性外伤引起的LDH患者;(3)精神疾患或行为障碍不能进行自我评价者;(4)放弃合作及信息填写不符合要求者。对照组来自骨伤科的非LDH患者150例,入选标准同LDH组的第2、3条。排除标准:(1)与LDH的发生机制相似的骨科疾病(如颈椎病);(2)长期腰背不适,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其余同LDH组的第1、3、4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社会学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住址)及疾病相关信息(病程、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辨证分型)。(2)中医体质分类量表[6]: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特禀质、气郁质、平和质9个亚量表构成,共60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计分,根据“没有”、“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赋予1~5分,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及转化分。原始分=各个条目之和;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体质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30分,判定为“是”;平和质转化分≥60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40分,判定为“倾向是”;不满足上述条件者,判定为“否”。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现场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让患者充分理解后独立填写,对有疑问的条目给予解释。对于不方便填写者,由调查者为患者阅读问卷的内容,患者回答,调查者完全按患者的意见如实代为填写。填写完毕后,所有资料均当场收回,并检查完成情况,及时补漏和纠正错误,以确保资料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比较 LDH组年龄为23~80岁,平均(48.9±14.7)岁;对照组年龄为20~80岁,平均(49.7±16.4)岁;从表1可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慢性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慢性病史分布情况[n(%)]
2.2 两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比较 从表2可见,两组患者的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体质类型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比较[n(%)]
续表2
2.3 LDH患者中医体质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9种中医体质作为自变量(否=0,倾向是=1,是=2),LDH作为因变量(否=0,是=1),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0.05的检验水准下,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有阳虚质、血瘀质及平和质,结果见表3。
表3 LDH中医体质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本研究中,LDH患者在各个年龄段分布较为平均,无明显集中趋势,与以往观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20~50岁的青壮年”[7]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够大,且病例来源仅限于一所医院有关;也可能是因为青壮年患者工作繁忙,无暇定期到医院就诊和接受康复治疗。这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青壮年LDH患者的健康宣教,讲解定期到医院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在家和工作中可以自行完成的锻炼项目。
3.2 LDH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阳虚质(OR=1.525)、血瘀质(OR=1.564)是LDH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平和质(OR=0.444)是LDH的保护因素,与以往的研究结果[8]基本一致。
3.2.1 LDH与阳虚质的相关性 阳虚质是由于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9]。中医理论认为,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最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阳虚质在LDH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28.0%),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大多为浙江居住人口,受气候、生活方式及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且50岁以上的LDH患者所占比例较高(49.3%)。《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可见,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痿论》说“肾主身之骨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若肾阳虚衰,肾精亏虚,髓海不足,骨失髓养,腰椎及椎关节就会变性、退化,失去原有的形态和质地,进而导致相应椎间盘发生病变[10]。另一方面,中医认为“阳虚则内寒”,寒邪侵入人体后,其经脉气血失于阳气的温煦,使气血开始出现凝结阻滞,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尤其是肾阳虚者无以濡养筋脉,易出现腰膝酸软冷痛。这就提示我们,护理过程中应指导LDH阳虚质患者多食温热养阳的食物,如羊肉、狗肉、山药、桂圆等,忌食寒凉之品;秋冬季节注意腰背部保暖,夏季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可选取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位进行温灸;适当进行户外运动,选择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强健肌肉,提升阳气。
3.2.2 LDH与血瘀质的相关性 血瘀质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淤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11]。本研究发现,血瘀质是LDH的另一个易感体质,所占比例(24.0%)仅次于阳虚质。中医学认为,淤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淤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淤塞不通,阻滞腰间即可导致腰部气机不畅,引起腰痛。大多数LDH的发生都与长时间的“坐”有关,单一姿势的静力性劳动和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可造成精髓缺乏,筋骨失养,形成慢性劳损、气血凝滞,从而导致LDH的发生。因此,对于LDH血瘀质患者来说,饮食上宜食山楂、金橘、玫瑰花等具有活血祛瘀、疏肝解郁功效的食物;在工作学习之余,更要注重形体运动,同一姿势不宜保持太久,应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肌锻炼,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如长时间坐姿的患者应每隔30min至1h起身活动腰部,以免气血运行不畅。此外,可采用刮痧、按摩之法,以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解除腰背痛。
3.2.3 LDH与平和质的相关性 平和质是人体阴阳气血调和的一种健康状态,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王琦等[12]认为,“中医体质越是阴阳协调平和,生命质量越高,而偏颇体质则会给生命质量带来广泛的负面影响”。平和体质者平素患病较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强。而本研究发现,LDH患者中平和质及倾向是平和质的比例只有(7.4%),明显低于对照组(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平和质是LDH的保护性体质。
综上所述,中医体质可能是LDH发生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300例研究对象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显示,阳虚质和血瘀质是LDH发生的危险体质。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辨质施护”的原则,对阳虚质和血瘀质患者分别通过温补脾肾、穴位艾灸、注意保暖及活血化瘀、刮痧、按摩、腰背肌锻炼等措施进行干预,从而积极调整、改善偏颇体质。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量偏少,且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所医院,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倚,今后将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1]吴耀持,吴焕淦.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推广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0.
[2]王延玲.不同针刺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7):605-608.
[3]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4]倪贵桃.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285-286.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166-174.
[6]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
[7]饶筱荣,马迎春.腰夹脊穴深刺配合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J].中国针灸,2013,33(3):253-254.
[8]李奕祺,白慧英,陈晓霞.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型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46-48.
[9]王晓东,马丽,王德洪,等.60~69岁老年人中医体质与慢性腰痛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0):717-720.
[10]赖永德.探讨肝肾虚、脾困湿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J].四川中医,2010,28(4):31-32.
[11]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9.
[12]王琦,朱燕波,吴承玉,等.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9):9946-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