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玲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是国家开放大学发展的生命线,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国家开放大学从成立之日起,就对其学习资源进行了清晰而准确的定位:要避免各自盲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学习资源,要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入、汇集一切优质学习资源,举各方之力合作开发高质量核心资源,构建以云计算支撑的大容量国家级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尽可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求。那么,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毋庸置疑,开放大学在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设了一大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国家开放大学(湖北分部)为例,该校每年会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划,采取“扩建一批、新建一批、引进一批、改建一批”的办法,进行开放教育课程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自建和共建共享。至2014年10月止,已陆续建设了所有200多门选修课程的配套教学网页,建设和引进了273门共计2000多讲IP课件、60门课程的网络CAI课件,近10门选修课程,初步形成网络课程构架。分析该校学前教育专科的教学资源(见表1),可以看出这样一些显著的特点:首先是网络资源数量较多:该专业核心课程共有15门,资源数量达160多种。其次是网络资源形式多样:有3种以上的稳定资源的课程达到100%。最后是 IP课程资源丰富:该专业93%的课程建设了IP课,有10门课程所讲授的次数在8讲以上,占总数的53%。
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的使用情况又如何呢?“窥一斑而知全豹”,仍以此专业为例,通过国家开放大学本部和湖北分部两级教师的共同努力,该专业在资源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资源的建设,凝结了教师们多年的辛勤劳动。但其资源利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此仅选取其中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其2014年各栏目资源点击率的前两位和后两位进行了一个排名(见表2)。据湖北分部教学信息统计表显示,该学期选择此门课程的学生人数为580人,即使按点击率最高(76)的教学资源来看,也仅占整个专业学生人数的13%。
究其原因,虽然开放教学整体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三级教学平台“各自为政”,但单从资源本身分析,可以看出:一是资源上传的形式影响着其利用率。其中以“文本”或“网页”形式上传的资源,由于其浏览的便捷性,较受学生的欢迎;而以“附件”形式上传的资源,由于其浏览的复杂性,不受学生的欢迎。二是资源的内容影响着其利用率。课程说明、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对于学生来说理应很重要,但它们的点击率并不高,学生并不认为这些纲领性的文件对他们的学习有大的帮助。相反,学生认为期末复习、期末模拟试题对他们的考试很重要,其点击率甚至高于“教学辅导”里的一些资源。从这一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开放教育的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表1 学前教育专科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一览表
表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网上教学资源利用情况(截至2014年10月26日)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了建设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我们曾对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粗略地把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考试过关”层次。处于该层次的学生,他们聚焦的学习资源往往集中于“期末复习”“期末模拟试题”“期末复习指导”“期末复习视频”等栏目。
第二个层次:“能力提升”层次。处于该层次的学生,他们除了关注第一个层次的教学资源外,还特别留意“教学辅导”“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栏目。
第三个层次:“综合发展”层次。处于该层次的学生,除了关注以上两个层次的教学资源外,还会关注一些他们相近课程或通识课的教学资源,并经常会在论坛与老师进行互动。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学习者的需求属于人的成长需求。处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学习态度差别较大,他们对课程资源的期望和要求也各不相同。[2]
要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在资源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尤为重要。这种创新应用主要表现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按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学习环境,并在此过程中考虑以何种方式、使用何种信息技术来支持和促进相关的学习活动。
对于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者,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
按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学习可以划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3]。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往往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4]“考试过关”层次的学习者大多属于这一类型,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学习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了满足这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建设课程资源时,注重这样几个环节的建设:引起注意→引入新知识→新知识的传递和内化→巩固练习,并着力建设“期末复习”等栏目。在上述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平台呈现新知识的传递和内化;借助多媒体进行知识呈现、现象演示;通过练习型课件,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通过题库和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进行测验考试。
2.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
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因素和主线是学生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得到解决,其目标是让学生本人自主地通过探究活动来构建各种知识技能,而且这种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灵活的迁移。“能力提升”和“综合发展”层次的学习者大多属于这一类型,为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在建设课程学习资源时,除了保留传统的期末复习类教学栏目外,我们更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吸引力的高度逼真的问题情境:通过视频、动画、模拟、人工智能等技术、软件、工具等创设逼真的情境,提高问题的吸引力和说服力[5]。在资源建设时,侧重于发现问题、协作探究、探究成果的展示等方面。[6]
“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是开放教育的办学宗旨。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开放教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设适应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交互性需求和个性化追求的学习资源建设。从最基础的环节体现“一切为了学习者”,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兑现“国家开放大学引导每一个学习者自主成才”。[7]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习者而非教学者的角度考虑建设课程资源。换言之,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资源一定要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模式则能遵循开放教育的办学宗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1. “情境创设”模式的含义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开放教育的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精心设计方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8]按照“情境创设”模式所创建的资源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经过笔者多年的实践证明,开放大学的教师按照这种模式所创建的教学资源可以大幅度地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情境创设”模式的途径
创设情境一定要遵循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地进行创设,重视在情境中获得体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情境创设”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以情景再现或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先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情境问题的设计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科学性,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老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比如对学前教育的学生提出的“真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你准备好了吗?”等问题均属于此类问题。
(2)创设主题式模拟情境
创设主题式模拟情境就是选择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主题,按此主题模拟一种情境,使学生进入到那种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以达到教学目标。创设主题式模拟情境的关键在于所选主题相对应的情境要密切相关。比如为了呈现“心理冲突”这一知识点,笔者通过多媒体模拟了4种不同的情境,并选取学生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心理冲突行为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作为成人学生,他周末正准备到学校上面授辅导课时,家里来了一位远方的朋友,他一方面想到这次面授课程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又想与这位朋友叙旧。通过这种主题式模拟情境,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3)创设案例式模拟情境
创设案例式模拟情境就是运用典型案例将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工作生活场景引入课堂,使其在课堂中情境再现。作为成人学生,他们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有学生问题、家长问题、教师心理、管理困惑等。可以先让学生记录或拍摄这些真实的案例,在进行资源建设时,再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些案例进行整合。这些学生亲身亲历的案例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总而言之,开放大学要完成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建设一流的教学资源是重中之重。作为开放大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找到技术支持与知识的最佳融合点,让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的资源和整合中得到创新应用。唯有如此,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才会精彩纷呈。
[1]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24.
[2]衷克定,闫海连.学习动机激发与教学材料组织 [J].中国远程教育,2003(21):3135.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052.
[4]王奕标,梁斌.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研究 [J].信息技术教育,2003(4):5253.
[5]傅钢善,马红亮.网络远程教育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8.
[6]衷克定.在线学习与发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35.
[7]严冰.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 [J].中国远程教育,2011(15):1215.
[8]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