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胜利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师生成长互动的园地,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充满了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设计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数学本质,更要思考课堂生成资源的运用,让我们的课堂始终贴着儿童的思维前行。怎样才能有效地运用课堂生成资源呢?下面结合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谈谈如何有效运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学片段】:
新课结束进入巩固练习时,教师出示墙面装饰图。
师:同学们,你们这房间墙面装饰得乱吗?
生:不乱。(学生齐声说)
师:你怎么知道这房间不乱呢?
生:有规律。(有一部分学生说)
师:那我们就来先观察一下墙面吧,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马上就展开了讨论,不到一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老师,我发现斜着看,第一斜是五角星,第二斜是圆,第三斜是三角形,第四斜是正方形,下面反过来。
生2:我发现,第一斜是一个五角星,第二斜是二个圆,第三斜是三个三角形,第四斜是四个正方形,下面的正好倒过来。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后,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但学生可能受第一位学生的影响,始终在斜着看上打转,此时教师有些急了,正在这时,又有学生举手了。
生3:老师,我发现,第一行是五角星、圆、三角形、正方形;第二行是圆、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第三行……
马上又有很多学生对以上同学的话重新说了一遍,同时,有人又从竖的方向来考虑了。就在老师着急如何总结规律时,有一个女生举手站了起来说。
生4: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每个图形都在前面当一回“头”。你看第一行是五角星当“头”,第二行就是圆当“头”了,第三行就是三角形当“头”,到了第四行就是正方形当“头”。
此时,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都为之一震,露出了赞赏的笑。不知为什么,授课教师仅仅对该女生象征性地表扬了,既没有深入地展开探讨,也没有在下面的学习中运用学生的发现。观察周围学生,却发现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运用了该女生的发现。
【教学思考】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不难看出,“每个都当回头”是整节课中最精彩、最能体现儿童数学本真、最富有创造性思考的归纳。这种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儿童从自己观察的视角出发,通过思考与加工,用儿童的语言表达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这种表达不仅具体、形象,更重要的是容易形成儿童共识,它能帮助其他孩子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数学规律。不过可惜的是,授课教师并没有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更好地发展。怎样有效运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呢?
一、延伸预设的触角与生成对接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都以自己的预设展开,而这样的预设,往往都以教学内容预设为主,学生的学情很少会顾及到。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发展不可能都按课前预设进行,总会出现超出课前预设的现象,课堂生成应运而生。面对纷繁的课堂生成资源,如何有效运用呢?
一是备课的过程中,不仅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更要备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经验基础,充分地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只有在备课环节,读懂教材与学生,当课堂出现学生的生成资源,才能从容应对、运用。二是教学过程中,要看生成的资源是否更有利于课堂学习,如果生成的内容更能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符合知识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应果断地结合教学实际,调整原有的教学预设,让静态的预设与动态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更贴近儿童心理需求的教学。
二、转换认识的视角与生成对接
每一个孩子都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认知与判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更要体现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师面对孩子们“出格”的想法时,做好充分的心理与专业上的准备。
心理上的准备,就是面对课堂烙上了儿童的年龄特征思考与想法,应宽容地对待,激励地赞赏,切不可为求全而质备,而要在学生生成之上,贴着儿童的思考,有效地引领他们完善生成,发挥生成资源在学习中的效益。
专业上的准备,就是教师既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更要站在儿童的视角观察研究,只能养成多视角、多角色、多方位的思考习惯,才能保证自己对问题认识的高度,又便于形成与儿童沟通的语言与思维。
当教师在心理与专业上都具备了应对课堂生成的准备,面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挖掘出课堂生成的学习价值,促进课堂学习效益的倍增。
三、调整教学的广角与生成对接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数学学科的特点——抽象性,因而,在教学时,总想尽快引导学生直达数学的本质,在此教学过程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总是那么抽象、那么难理解。而作为学习对象的儿童,他们的思维往往以具体形象为主,缺乏抽象认识事物的能力与基础,如果一味地强调数学的抽象性,割裂了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系,不仅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也不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调整教学的视角,以广角的视野,观察儿童,分析教材,思考课堂,组织教学,让课堂教学不仅拥有丰富的数学学科知识内涵,更拥有以广阔的儿童生活经验为背景的教学外延,为儿童架设起从具象认识到抽象理解的桥梁。在这种上接“儿童”、下连数学课堂中学习,学生才会感兴趣,学习才能有收获,数学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有一双数学学科的“眼”,更要有一双观察儿童的“眼”,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两双“眼”,才能高效应对诸如“每个都当回头”之类的课堂生成资源,数学理解才能直达儿童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