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鸿,沈玉会,陈华明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 新生儿科,四川 南充,637000)
呼吸衰竭是由呼吸中枢或呼吸器官病变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新生儿常见急性症状之一[1-2]。应用机械通气救治新生儿呼吸衰竭,改善通换气功能[3],降低呼吸功耗,使缺氧、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保护患儿重要器官功能、提高新生儿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4]。机械通气是一种侵袭性操作,其持续应用易导致下呼吸道继发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慢性肺部病变等并发症[5]。因此,呼吸机通气治疗过程中,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及管理,不断改善通气模式,促进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以改善患儿预后。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44 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干预组,所有患儿均符合呼吸衰竭者诊断标准。其中男21例,女23例;体重:6例<1.5 kg,13例<2.5 kg,20例<4 kg,5例>4 kg;早产儿19例,足月儿21例,过期产4例。原发病包括:感染性肺炎11例,吸入性肺炎9例,新生儿窒息8例,早产儿呼吸暂停8例,新生儿肺内膜病5例,急性脑膜炎3例。干预组与2009年1月—2011年12月46例ICU 新生儿呼吸衰竭对照组患儿进行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全部病例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机型为美国Servo-i 呼吸机。开始选用间歇正压+呼气末正压(IPPV+PEEP)进行通气。然后根据患儿个体状况、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保持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在90%以上。待患儿一般情况逐渐恢复良好,降低呼吸机参数;当RR<20 次/min,且血气结果正常可改CPAP通气1h 进行过渡;若原发病得到控制,血气恢复正常,呼吸有力,则可拔管撤机[6]。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对患儿病情观察,保证充分休息、病房环境干净整洁等常规护理措施。
1.3.2 护理组:①气管插管配合及监护护理:协助医生使患儿取仰卧于预热的辐射抢救台,并保持开放气道的姿势。插管后协助完成呼吸囊供氧,并检查、固定导管。机械通气后以红外辐射台保暖,24 h 持续动态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儿肤色、呼吸音、胸廓活动度、肢体末端循环、尿量等,并随时记录。加强气道压力及血气分析的监测,并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注意呼吸机各管道是否紧密,防止漏气;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吸痰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控制感染。首先,吸痰管及吸引负压的正确选择非常重要,一般吸痰管的外径要低于1/2 气管导管内径,负压以-6.67 kPa为佳。另外,注意吸痰管不能插入过深,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10 s),吸痰不要太频繁,动作要轻柔,减少刺激。遇到黏稠痰液可间断雾化吸入;③气道湿化护理: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25 ℃左右,湿度60%~70%)。湿化器温度调节在犯33~34℃,湿度在70%以上。辅以翻身、拍背、吸痰护理可以维持有效机械通气,但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致管道脱落;④预防感染:无菌操作,保证气管插管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气道损伤,医务人员接触患儿要洗手,接触呼吸机管道要保证无菌;每日1~2 次对患者的呼出管道进行消毒、换新,每日更换湿化器的无菌蒸馏水,及时清理管道积水;防止吸痰致感染,护士在吸痰时要熟悉细谈技术,严格无菌操作,先吸气管,后吸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保持病房的清洁和消毒,定时空气消毒、开窗通风,病床、地板每日用消毒液擦洗;患儿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患儿眼睛及口腔护理;⑤拔管前后的护理:拔管前半小时静脉注射1 mg 的地塞米松,以纯氧过度通气10 min 后拔除气管插管;再次彻底吸清气管内,口、鼻腔的分泌物,立即给予头罩吸氧。拔管后每2 h 雾化吸入1 次0.3~0.5 mg 布地奈德+生理盐水3 mL,避免发生喉头水肿,共2~3 次。并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吸痰处理。
观察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 h、12 h、24 h、48 h 的肺通气氧合功能改善情况;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愈:病情完全好转,症状及体征消失,各项血气、生化指标均正常;有效:症状减轻,无呼吸困难,p(O2)≥60 mmHg,p(CO2)≤50 mmHg;一般:症状稍减轻,p(O2)、p(CO2)在50~60 mm Hg;无效:呼衰症状及体征基本未改善,血气分析无好转[7]。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治疗人数×100%;并观察比较2组并发症情况。
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儿治疗后各时间点所有指标均有改善,表现为p(CO2)、吸入氧浓度及氧合指数下降,p(O2)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变化更显著;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肺通气氧合功能的改善情况()
表1 2组患者肺通气氧合功能的改善情况()
与治疗前的比较,* 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结果显示干预组组治愈率为52.27%,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干预组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意外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近年来,临床上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甚至威胁其生命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8-9]。呼吸衰竭新生儿抢救过程中,纠正缺氧、改善气体交换是重要环节之一[10],因而机械通气的应用对于ICU 的抢救、减少危重儿病死具有重要意义[11]。机械通气的疗效关键是掌握通气的最佳期,充分考虑患儿综合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护调节呼吸机参数[12],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本研究通过对于本院ICU 加强机械通气的护理干预前后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临床疗效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使用机械通气后患儿各项呼吸指标均得到改善,有效阻断缺氧,呼吸困解除,避免了由于缺氧引起的继发性脑及重要脏器损害。但是加强机械通气后呼吸道的管理与护理,能更迅速的改善肺通气氧合功能,尽快改善缺氧、二氧化碳滁留和酸碱平衡失调[13]。另外,由于机械通气的侵袭性操作导致术后并发症时常存在,加强其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及不良发生率。本研究中通过护理干预后,机械通气的治疗有效率由95.45% 降低为73.91%,并发症 发生率 由28.26% 降低为9.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14-15]。因此,普及新生儿科及ICU 医护人员正确进行气管插管、提高其呼吸机管理技术水平,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对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1]薛辛东,富建华.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1):759.
[2]陈清,瞿尔力,黄育丹,等.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0(20):4240.
[3]张蕾,李梅,芦菲.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1):26.
[4]龚平华.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11(31):94.
[5]施士德,裘刚,汤定华,等.儿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探讨[J].小儿急救医学,2002,9(4):204.
[6]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157.
[7]刘迎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及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2):74.
[8]金寿元.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32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6(33):1082.
[9]童建明.两种通气法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2013,12(35):63.
[10]谭清.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8,10(5):53.
[11]蔡金兰,卞洪亮,徐大荣.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85例[J].社区医学杂志,2010,23(44):19.
[12]熊梅,倪陈,潘家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36例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0,10(50):1159.
[13]吴琪,武荣,金桂红,等.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3例的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1,9(35):1382.
[14]余国珍.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4,10(12):1108.
[15]陈锦秀,罗微.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05,11(18):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