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惊鸣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意象探寻
◎韩惊鸣
菊花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咏菊诗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为菊花诗和菊花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成为陶渊明人格的象征。周敦颐《爱莲说》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于是“隐逸”就成了菊花的重要文化内涵。
描写隐逸生活、追求旷达风流、歌颂坚贞品格是菊花诗的重要主题。东晋袁崧《菊》写道:“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通过写霜露都不能改变菊的色质和枝叶形状,歌颂了菊花凌寒傲霜的品质。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使重阳节与菊花节成为一体。王昌龄《九日登高》末句写道:“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酒醉篱下,何等潇洒,悠然自得、旷达疏放的精神更为鲜明。中唐诗人元稹在《菊花》中说:“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歌新颖自然,不落俗套,不仅表达了诗人爱菊之情,更包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超越历代隐逸文化的是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中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重阳节勉强登高,然而战乱中无人送酒。遥望可爱的故乡长安,菊花也在战乱中开放。全诗表达出对战乱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不能不提的是黄巢的两首菊花诗。一首是《题菊花》,一首是《不第后赋菊》。“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诗人一反咏菊诗惯例,抓住菊花开的时间和不公平的待遇,为菊鸣不平,表现出全新的境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托物言志,借菊抒怀,气魄恢宏,刚劲雄迈,塑造了抒情主人公身披甲胄、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宋代以后菊花诗杰作也甚多。“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情理皆备,不仅寄托了诗人的美好愿望,而且告诉人们,要趁大好时光,积极努力,有所作为。南宋王十朋的《十月望日买菊一株颇佳》是一首五绝:“秋去菊方好,天寒花自香。深怀傲霜意,那肯媚重阳。”菊花色好气香是因为心有傲霜之意,而不是谄媚重阳,赞美了菊花的高贵品格。诗歌看似平平,却创造了一个美的意境。清代郑燮的“不妨更看十余日,避得暖风禁得凉”(《十日菊》)同样写出菊花即使在重阳之后也不畏寒暑的高贵品质。
中国重阳文化和菊花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菊花诗功不可没。
(山西省太原市太原科技大学;0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