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15-03-01 09:32:39张耀辉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高职

张耀辉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高职院校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张耀辉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型,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文章以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为切入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阐明了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这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式下,高职教育已经由原来的注重规模转变为注重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湖南邮电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为了全面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差异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结合多年IT领域的教学经验,通过与湖南电信、湖南联通、湖南移动、湖南邮电规划设计院、中兴通信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尝试推行“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人才培养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指定不同的导师,全程指导和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1 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已经或者正准备将“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穿插在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以此搭建一个真正全方位育人的综合教育平台。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有效融合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增添了学生参与实践动手的机会,更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了迎接高职人才培养的挑战,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我们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工作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各种研究项目为载体,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特征,实施“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1.1坚持“因材施教”,分阶段实施“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开设不同级别的课程,因此不同阶段对导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对专业基本上是零认知,此时的学生处于思维意识的萌芽期,他们需要专业导师提供及时的专业介绍与引导,提高学习兴趣与专业意识。从大一第二学期学生开始接触各类专业基础课,对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也有了基本了解,此阶段需要在能力导师的带领下认真完成学习与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大三第一学期之后学生陆续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此阶段的学生需要企业的“师傅”带领他们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定位,全面做好就业的准备,完成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导师的需求大不相同,因此坚持“分阶培养”、“三位一体”的导师工作制更适合现阶段的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首先,三个阶段是国内高职人才培养的普遍存在的规律,一年级一期主要培养专业认知,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三年级一学期主要培养职业技能,三年级第二学期主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其次,“导学”、“导能”、“导业”三项引导服务定位明确,相辅相成;最后,完善各级阶段的衔接机制,确保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接、实训与岗位需求对接、实践项目与职业技能对接。

1.2依托学生工作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平台,开展各类项目开发与研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等特征,通过导师的专业指导和参与实践项目的任务驱动,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科研水平。依托学生工作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调研、开发、结题等环节的具体工作,鼓励学生自己申请相关课题和承接各类校外开发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在完成研究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还能够得到专业导师的指引与辅导,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与主动性,为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

1.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线,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衡量当今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而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似乎与创新没有任何关系。但随着工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对技术服务人员以及一线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受到企业的青睐,这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关键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与机会。在“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学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全程都安排对应的导师进行指导和训练,以实际项目为训练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4完善导师聘用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优秀导师团队

“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同时也对导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导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尤其是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带领学生完成专业相关的各类研究课题的开发;其次,导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积极承担与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并组织学生参与到项目开发中来,通过项目开发来指导学生去培养创新意识;最后导师要有管理与教育学生的基本能力,要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和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管能动性,将导师的引导作用落到实处。

为了不断强化与壮大导师队伍,学生的导师不仅可以是学校的专职教师、科研人员,也可以是从校外行业企业聘请的资深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学院开设专业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条件来确定导师人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例如,我们安排学院网络管理部门的老师担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能力导师,并组织学生一起参与解决校内的各种网络故障,这样学生的导师就是指导他们工作的“师傅”。这样即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能解决高职院校导师资源不足的难题。

2 “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2.1实施“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传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教师仅仅负责教学相关的工作,这种明确分工导致学生管理和学生教学互不干涉。这种将教书与育人两者分开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辅导员不了解学生

的学习状况,教学老师亦不了解学生课外的表现情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矛盾促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让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开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上去帮助学生成长与成才,适应了当代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弥补了传统职业教育的不足。“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批量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转为更具特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这是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更长远发展的需要。

2.2实施“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完善师生间的沟通机制

根据对省内多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得知,目前省内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工作量较重的现象,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年度工作量都超过了300课时,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超过500课时,同时还承担不少科研工作。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下,教师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导师制的推行,确定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关系,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进行制度化,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有章可循。另外,被指导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导师承担的课题研究中去,并在其中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这样的互利机制不仅打通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更是促进了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自由沟通。

2.3实施“全程导师制”是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的保障

通过导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让学生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学校的整体就业率。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职毕业生首先必须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判断,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关与择业观,并在职业导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另外,通过能力导师和职业导师的教育与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明确自己的适合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3 “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3.1拓宽导师的渠道来源,充分保证导师的数量与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师生比的严重超标影响了导师制的顺利推进。根据国外的相关统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仅为1∶3,普林斯顿大学师生比也只有1∶6,这些国外的名校都严格控制规模,确保师生比在一个理想的状态。而国内高职院校的现状是平均师生比达到1:17,部分高职院校甚至达到1:30之多,这样的师资配置条件下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本就没法落到实处。为了保证导师的数量与质量,高职院校必须拓宽导师的渠道来源,在现有的师资条件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工程师、技术骨干以及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入校担任兼职导师,让兼职导师担任“能力导师”和“职业导师”的岗位,从而解决导师缺乏的问题。

3.2完善学生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必须为学生搭建好实践平台,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首先必须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学院可以通过“专业导师”带领学生参观校企合作工厂,掌握行业发展趋势;然后学校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学生工作室等平台申请各类横向课题,让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课题研究,另外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技能竞赛活动,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延伸到产品开发与课题研究中去,借此实现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最后,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岗位,并为每位学生指定“职业导师”,完善企业导师的管理机制,为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保驾护航。

3.3完善导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在高职院校推行“全程导师制”,是一项全新的事务,导师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无法对导师的投入用精确的指标来进行考核,因此导师制的顺利实施还必须不断完善导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首先,建立综合的导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参与主动性;其次建立综合的考核机制,对导师的考核可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单纯以指导的人数或者指导学生获得的成就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建议采取以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为辅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评教情况、教师的指导记录、企业的评价以及校内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评价进行综合考评。

4 结束语

“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指导,依托各类实践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是,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去探索与实践,有很多的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薛婧.“导师制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3(29).

[2]曾剑.“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与运行[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3).

[3]袁畅,石兰东.高职院校深入推进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research on whole-course mentor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Yao-hui
(Huna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 Changsha, Hunan, China 410015)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the enterprises’demand for creative talents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To foster innovative technical talents,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rry out "whole-course mentor system" training mode researc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s discu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words:mentor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alents training mode

[作者简介]张耀辉(1982-),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全程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XJK013CZY143)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2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61(2015)04-0068-03

【doi:10.3969/j.issn.2095-7661.2015.04.017】

猜你喜欢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4:06:14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