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晨(浙江师范大学宣传部,浙江金华321004)
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程序化研究——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实践
姜旭晨
(浙江师范大学宣传部,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程序化,是提升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包括以下环节:监测期、预判期、研判期、处置期、总结期,应根据各工作环节的独特性,以及辅导员自身的职责和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规范化流程,以供辅导员提前学习、应用,并最终提升其网络舆情工作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程序化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挑战的新现象。近年来,高校网络迅猛发展,舆情问题呈现出数量逐渐增多、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为更加激烈、社会影响面广等态势。由于发生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它呈现出与其它社会网络舆情显著不同的特征。杜坤林教授在他的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中指出,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主体力量,具有同质性和非均衡性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群体性和放大性、非理性和难控性的特点。可以说,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涉及危机管理及应对理论,其本身就是对传统校园内公众表达理论的颠覆和重建。
虽然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近年来引起我国教育研究学者的广泛注意,对高校舆情的研究也大量增加。但是,总览类似研究,已有的高校舆情研究多注重群体力量、高校整体制度构建和管理方式的提高,多停留在对整体的特点、方式、举措等进行分析,其中对网络舆情应对的研究,主要是以高校单位本位的视角,以宏观的视角研究如何在总体的政策、规章制度、管理手段上应对舆情,而从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和处置
人员个人本位出发、研究如何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研究,却少之又少。
传统的研究形式忽视了对网络舆情工作一线执行者的关注,而辅导员才是最贴近执行网络舆情工作的人,针对辅导员个体工作能力提高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还非常不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专门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训练严重不足,极大的制约了其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严重影响高校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执行。只有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才能通过及时有效的舆论方式引导学生思想动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维护学校的正面形象和良好公信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和谐。而提升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只有设定统一、明确、普遍、可行的管理程序,才能便于辅导员遵照执行,提升其网络舆情工作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跟踪、监测、分析舆情是本人的重要工作内容,而这也正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因此本文根据课题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基于浙江师范大学工作中收集的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按照“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的思路进行研究。首先搜集整理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监控、处置等实际案例;然后进行总结分析,提炼辅导员相关工作能力的欠缺及其不良影响,最后根据思政教育、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理论,结合网络舆情工作重点,总结提炼针对性的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规范化流程,以由此为辅导员制定一套有效的对应和工作程序。
本文分析浙江师范大学网络舆情工作中的大量案例和经验,并总结当前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认为应当将网络舆情工作根据其本身的特性,分解为若干具体环节,大致包括:监测期、预判期、研判期、处置期、总结期,并根据各工作环节的独特性,以及辅导员自身的职责和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规范化流程,以供辅导员提前学习、应用,并最终提升其网络舆情工作能力。
2.1网络舆情工作的监测期
网络舆情工作的监测期,即在具体的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前的日常监控和预防时期,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预防,网络舆情具有强爆发性和高传播性的特点,只有严密地监控和预防,才能更好地完成舆情管理。高校辅导员在监测期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工作程序。
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首先辅导员应当牵头,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舆情宣传工作,组织学生班干部及相关学生负责人参与,明确个人职责;对本学院学生制作的网站、论坛或者个人网络平台,要做好对涉及较敏感问题的相关言论、帖子的定期检测汇报制度,对公共平台的言论认真审核把关;按规章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工作,制定舆情监控值班人员值班表,对涉及本学院的相关舆情进行监控。
建设完善的师生沟通渠道。辅导员应与学生班干部建立微信群等各种沟通平台,不仅做到通知事项即时发布,还能使学生班干部可以在群里对消息进行反馈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对通知的接收情况,同时通过交流平台,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情感交流,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利于舆情的监控。
建立完善的舆情汇报制度。网络舆情预判期,重在建立具有明确标准、又灵活机动的语境触发机制,在网络不良舆情爆发前就可以预判其动向与风险;协助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制定完善的网络舆情汇报制度,确保一旦发生舆情,能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并由辅导员向上级部门逐级汇报。
2.2网络舆情工作的研判期
网络舆情工作的研判期,即在具体的网络舆情发生后,对舆情进行研究判断,确定其具体后果和严重程度,并为下一步的应对提供参考的阶段。只有经过研判期,才能确定网络舆情的严重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应对,以及具体应作何应对。高校辅导员在研判期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工作程序。
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分析支撑材料收集渠道。网络舆情研判期,要在网络不良舆情爆发后,快速搜集各方面信息、并分析其成因、评估其影响、初步制定应对措施;而舆情监控期所上报的舆情动态是表面性和后果性的,只是当前舆情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该舆情发生背后的成因、过程、具体影响,其研判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材料支撑,这就不仅要求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领导和沟通,在得到初步的舆情汇报后,能及时获取相关学生进一步的深入信息,还要求辅导员与其它部门和工作人员之间有畅通的联系渠道,可以第一时间全面的掌握相关舆情所有方面的背景信息和外部后果,以能及时做出判断。
建立合理的网络舆情研判流程。具体来说,参考政府部门已有的实践和研究,应包括如下流程:来源分析,辅导员应首先占有大量信息,对这些新闻或帖文进行初步分析与判断,确定其在舆情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真伪分析,辅导员必须剔除虚假舆情,排除其对真实舆情的干扰;归类分析,辅导员应将具体舆情明确其实质类别,这样网络舆情研判中就有的
放矢,并可借鉴其它高校类似舆情事件的处置经验;指向分析,辅导员通过初步的网络舆情数据分析,应得出网络舆情的基本研判结果,并给相关部门提供处置措施和咨询参考意见;矫正分析,对于错误的研判,要对舆情事件本身和舆情的分析研判实施“倒查”制度,这样既可以使舆情进一步臻于精确,更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舆情工作能力和水平。
2.3网络舆情工作的处置期
网络舆情处置期,就是指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确定其性质后,迅速、准确、有效的实施经过研判得出的处置措施,妥当的消除不良后果,维持校园和谐稳定的过程,是网络舆情工作的最关键一步。高校辅导员在处置期应当遵循的基本工作程序包括流程上的和内容上的。
在流程上,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处置期应当遵循以下步骤。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报送考核机制,将该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评,对于完成任务和未完成任务的,或因个人责任导致网络舆情监控失误的辅导员,要奖励和问责并举;形成网络舆情引导快速反应机制,辅导员舆情管理要更加科学,进一步规范网络舆情处理流程,从而更加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着积极、健康和常态化发展;建立网络舆情事件性质的分级,辅导员按特大、重大、较大一般网络事件的分类,对预警信息进行分级,并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置方式;要建立联防联动机制,形成预警合力。各系统、各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本部门的相关网络舆情监测和收集,而辅导员也要和校内其它工作人员、部门一同,根据舆情扩散过程中的特征时间点和舆情发展的具体时段,采取具体的舆情应对对策。
在具体处置内容上,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疏导机制。针对校外舆论引起的外源型高校网络舆情,辅导员应因势利导在班级网络平台、官方博客、微博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并与学生开展讨论,提升他们的理性思考和辨别是非能力,深化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同时,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全面了解学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要重视相关信息的公开,应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了解事件真相,并配合学校相关部门澄清事实;要主动分析网络舆情,及时与学生交流,做好正面引导,发出主流声音;要及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危机遗留问题和滞后效应的处理工作,并对危机事件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能力。
2.4网络舆情工作的总结期
网络舆情总结期,就是在网络舆情处置基本完成后,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研判和处置等各环节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步骤。这一步骤是总结提升网络舆情工作的必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在总结期应当遵循的以下基本工作流程。
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效果的追踪制度。对于具体的网络舆情事件,在进行相应的处置程序后,不应就此视为任务完成,还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处置效果追踪制度。辅导员应针对当对处置具体效果,广泛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评价,防止做表面文章,防止学生私人舆论与官方舆论产生背离,产生不良的“民间”舆论;还要追踪舆情处置的长期效果,网络舆情短期的处置可能表明产生效果,但辅导员应当对舆情处置效果进行更长期的追踪,防止不良舆情死灰复燃,再次产生不良舆情。
建立完善的存档、总结、汇报制度。辅导员应当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建立周报制度,每周不管是否发生网络舆情事件,都应当对本周的网络舆情大致情况和工作内容进行基本的记录,以备将来万一发生重大舆情,可以作为前期资料进行参考;对网络舆情的处置过程和具体方式,也应当实现步步存档,这样即能在将来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全面的考察工作中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还能服务于工作的归责,对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员有明确的区分办法。
建立舆情处置的反思交流制度平台。根据网络舆情的研判处置过程进行总结,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之后或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辅导员应当组织学生和人员,或自己积极参加相关部门召开的评析会,交流网络舆情研判处置决策的成败,并对交流会议的内容进行记录存档,对于交流会上讨论得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应当分发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讨论认为可行性的建议,可以经过各部门正式程序后,制定成为正式制度,由相关人员参照执行。这样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提升网络舆情队伍整体素质。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根据其本身的特性,分解为若干具体环节,大致包括:监测期、预判期、研判期、处置期、总结期,并根据各工作环节的独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规范化流程,以供辅导员提前学习、应用,并最终提升其网络舆情工作能力。除了以上固定程序以外,辅导员也不应忽视其它非常规的程序外工作内容,以及实质性工作的效果,应当灵活掌握、积极沟通,全面的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例如,网络监测期应当充分发动学生主动性,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意识,提升学生参与度,依靠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进行全面的网络舆情动态监测,重在建立具有明确标准、又灵活机动的语境触发机制,在网络不良舆情爆发前就可以预判其动向与风险;网络舆情研判期,要在网络不良舆情爆发后,快速搜集各方面信息、并分析其
成因、评估其影响、初步制定应对措施;网络舆情处置期,重在迅速、准确、有效的实施经过研判得出的处置措施,妥当的消除不良后果,维持校园和谐稳定;网络舆情总结期,应当建立完善的存档、总结、汇报制度,以积累处置网络舆情的案例资源,并借以总结经验,用于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青年教育,2011(7).
[2] Gemmill E L, Peterson M. Technology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s[J]. Journal of Student Affairs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6, 43 (2): 482-502.
[3]陈忆金,曹树金,陈少驰,陈钰静.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1(6).
[4]李璇,周荣明.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正面引导研究[J].社科纵横,2012(10).
[5]程亮.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内容与流程[J].中国记者,2012 (2).
[6]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7]兰月新,邓新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8).
[8]丁仪浩.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工作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Z3).
Research 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routinization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 Xu-chen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China 321004)
Abstract:The routiniz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ability of the counselor for controlling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The task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reas: monitoring stage, forecasting stage, judge stage, disposal stage and summary stage.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uniqueness of each work link and the counselor's own responsibility and ability to develop targeted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for the counselors to learn in advance, and finally improve their working ability.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nselor;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outinization
[作者简介]姜旭晨(1986-),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宣传部宣传干事,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辅导员专项)“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FDYZX201401)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61(2015)04-0116-04
【doi:10.3969/j.issn.2095-7661.2015.0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