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素材显真功
——高考议论文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

2015-03-01 09:30浦培根
现代语文 2015年26期
关键词:论据事例论点

◎浦培根

巧用素材显真功
——高考议论文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

◎浦培根

材料是支撑作文的重要内容,是表现主旨的关键载体。一篇议论文,立意再好,如果没有材料去支撑,也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便少了几分说服力和感染力。

议论文写作,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具体来说,议论文的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实,分析要精辟。好的议论文应该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其中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没有论据,文章是无法达到充实的,然而材料必须紧扣主题,尤其要突出材料与主题的逻辑关系,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和响应。

一、材料选择

(一)材料从何而来

议论文写作通常需要两类材料:一是事实材料,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等;二是理论材料,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理论以及成语俗语等。

素材积累处于一种“丰富”的状态,厚积薄发,取精用宏,写作时方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那么材料从哪里来?主要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作为考生,应拥自然入怀,和社会握手,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关注家长里短,放眼环球世界……如从生活中“采撷浪花”,还可以从电影、电视、流行歌曲中“汲取养料”。常言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数量决定写作的宽度,阅读的质量决定写作的厚度。除了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报刊杂志,还可以从教材中寻求写作素材的链接点,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典故、人物、事件等均可引入作文,不失为解决写作“无材可用”困局的有效办法。

如,2013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何必惊扰美丽》片段: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美丽可遇而不可求,但千万不可惊扰,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

在高考考场紧凑的作文时间里,写出这样一篇文辞优美的佳作,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运用了中学课本名篇的典故,可见其积累于平时深厚的阅读功底!

(二)选材典型失误

1.张冠李戴,材料失真。如,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乌江。如果所选论据不真实,往往弄巧成拙,论证效果适得其反。再者,传说、神话、童话、影视作品人、事,因具有浓厚幻想色彩或虚构成分,材料不具真实性,不宜做论据。

2.材料肤浅,缺乏典型。如,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有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生活中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有的同学喜欢举一些“我的同学”、“我的邻居”一类的事例,虽然勉强算得上有“内容”,但离“内容充实”就差得远了。

3.选材不新颖,缺乏时代感。如,古人跨越纠结的实力不可胜数。司马迁惨遭宫刑,受尽侮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为完成心愿,他最终选择了忍辱苟活,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史家绝唱;陶渊明饱受黑暗官场的纠结,“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欣然回归田园;阮籍因才华不被世用而放浪形骸,寄情于狂歌纵酒,将满腹纠结化成一曲《酒狂》;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几乎送命,多次被贬,却依然旷达,豪放如初。可见,唯有保有一颗宠辱不惊的心,才能淡定的面对纷扰的世事,不纠结,亦不沉沦。

举古人的事例并非不可以,但司马迁、陶渊明、苏东坡这几位在高考中出镜率太高了,早已被归为材料陈旧了。陈旧的题材难以支撑新鲜的主题,平淡的故事难以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素材用得太多太滥,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记住,在议论文写作中,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三)如何选用材料

1.切合题旨,有针对性。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2.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到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3.角度变化,有多样性。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的普遍意义。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4.新颖独特,有时代性。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特别是大家关注的刚刚发生的热点问题。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创意。

建议考生可以把长期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筛选一下,选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出提纲,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建议建立核心素材(逆境与顺境、独立与合作、现实与理想、自信与谦卑、责任与追求、人生与价值、生活与态度等),想想哪个人物真正属于你,哪个故事真正属于你,对之研究深透,相信每次作文都会有所收获。

二、材料组织

(一)组材典型失误

1.不会截取,入题太慢。近年来,高考作文大多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考生特别容易出现“入题慢”的弊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甚至将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就大摆事实,文章的基本观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高考供材料作文,尤其是写议论文,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一是引用材料要简洁,要学会使用概述;二是要紧扣题目有所选择,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

如,2013年湖南满分作文《叩问心灵》开篇: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当听到那句——“我愿意。”一生无悔,足矣!开篇引述、分析材料,在形上呼应材料,在意上引出主题,可谓一举两得,明明白白地告诉了阅卷老师此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在第一时间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建议考生开篇后尽早表达你对原材料的认识,抛出自己的观点,观点要鲜明深刻,语言要简洁有力。

2.叙例烦琐,游离观点。如,《学会宽容》片段: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争吵不休,各不相让,甚至要剑拔弩张,大动干戈。张老夫人修书向张英告状,希望张英凭京城官吏身份向对方施压,逼其让步。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也成就了桐城“六尺巷”的传奇。叙例烦琐在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不在少数,用三四百甚至更长的篇幅叙述一个事例,难免让人产生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的疑惑。

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不同的道理,论证不同的观点,在述例时对材料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保留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删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概述而不是描述,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可以是典型举例,也可以是概括举例,还可以采用排比的方式列举。对那些大家比较熟悉的论据,不必说得太具体。

3.叙而不议,堆砌材料。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是考场作文的通病。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的广度、思辨的深度。一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在高考中更能获得高分。

如,2013年河北优秀作文《面对风险的勇气》:“刘洋在进行一次仪表飞行时,遭遇了飞机撞鸟事件,他没有想万一坠机怎么办,而是沉着冷静分析,同地面人员协商,找到了解决办法,最终安全着陆。高超的飞行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她拥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她不去想风险的问题,而只是考虑接下来怎么做。在险境中他并没有被恐慌与畏惧打倒,而是直面挑战,扔掉顾虑,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没有简单列举材料,而是作了透彻分析,把叙与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融合”的境界。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建议考生要尽快扭转只会举例、不会说理的做法。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既有“据”,又有“理”,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二)如何组织材料

1.围绕论点概括论据。事例材料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因此要简洁概括,高度浓缩。同学们平常积累的常常是完整的故事,所以首先要学会把故事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保留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删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2.紧扣论点分析论据。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三)分析论据基本方法

议论文自当以分析、议论为主。常用的方法是对文章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析,如因果论证、假设论证、对比分析等,可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惟愿此心无怨尤》: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本文以李叔同为例,围绕论点假设,虚实对比中强调论点,确能感召读者。

2012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距离天才只有一步》,本文从解析材料入手,提出问题,深入追问“心中的微光能破茧成蝶的人寥寥无几”,“世间的天才屈指可数”的原因,然后给出三个方面的回答,即普通人“往往急功近利”,并“被世俗迷了眼”和“内心的浮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原因分析,分析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逻辑非常严密。本文长于分析,逻辑严密,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201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当慈善遭遇傲骨》: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一正一反的例证,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浦培根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214028)

猜你喜欢
论据事例论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