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内部治理体系对接的路径设计①
——基于组织发展理论的视角

2015-03-01 17:54钱军平彭寿清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转型大学院校

钱军平,彭寿清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内部治理体系对接的路径设计①
——基于组织发展理论的视角

钱军平,彭寿清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受路径依赖的影响,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未能处理好办学传承与转型变革诉求之间的关系,导致其发展处于老牌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夹缝中,面临进退两难等系列困境。依循旨在提升内部效能的组织发展理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完成内外两个“适应”,在提升效能和共同发展的规约下,以大学章程为纲领,完善学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理念重构;建立基于内涵发展的行政管理运行体制,提高大学自我治理能力;构建基于学生专业成长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运行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基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师资队伍“四维一体”成长模式和教职人员晋升、流动与退出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施以质量保证和绩效问责为关键词的内部治理结构调整等,提升治理效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内部治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面临依循传统大学的发展担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使命,又面临在发展变化了的情境中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维使命。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面临认知观念上的局限,也存在行动策略上的误区,要从思想、观念、行动层面进行革命化的变革与适应,需要在对新形势、新情境分析把握的基础上做出战略规划和行动指引,方能在转型的现实需求与回应使命及期待层面有所作为。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机遇

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远清先生将其归纳为“大改革、大发展 大提高”。这些变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翻升、大量适龄青年入学接受高等教育等显性参数为特征,以一批或合并或组建或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为标志。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在推动区域经济、服务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和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构建新的人力资源结构,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经济社会生态带来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

成为与每一个地区、行业、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时代课题。就国家宏观导向层面而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使高校与区域、行业和企业更加紧密合作,形成价值创造的共同体,成为当前推进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的战略方向。

根据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必然面临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等方面的综合平衡。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技术带来教育资源大幅扩张、高度共享等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不辱使命,就必然积极探索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主动回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期待,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令当地人民满意的大学。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五大难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仿效传统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路径争取办学水平达标,另一方面又在适应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进程面前面临转型诉求。就其转型的现实困境而言,具体地表现为以下较为突出的五大难题。

(一)与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发展错位的承袭模仿、升级的办学理念亟待改变

客观而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袭原有办学思维过多、开拓创新意识不足、主动性不够,其向应用型转型亟待由点到面地扩大和深入。当前,但凡谈及转型发展,大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则言必称应用,在加盟(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认证(专业认证等)等方面争先恐后,并以获得资质、称号的多少作为新一轮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参数。其实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应用型(以学做结合、学用结合、工学交替、产学结合、产教融合、教学做评一体化等为标志)人才培养,在传统的办学视阈中并非全然没有,只是在统包统分的招生就业政策环境中,供求矛盾、就业矛盾在体制内并不突出;在并轨招生的最初几年,人才市场的逐渐发育与运行,使得就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也并未突显;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就业供给之间的落差渐呈加剧之势。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出于就业走向的考虑而将高校及其人才培养类别有了学术型/研究型、专业型/应用型的分野。

事实上,静心观之,无论是以传统模式培养掌握高深理论的精英存在,还是以培养技术工人或大面积蓝领存在的职业技术学院,其共同的核心指向在于成“人”。背离了“人”这一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育都因其呈现就业至上的功利性和制器主义的反智性而失却了本真,所有的大学也就此沦为制器的工厂。当然,以人为目的的前提是人的思想、观念、行动的解放与自由。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升学和就业等功利观测点的时候,人也就成为功利的目的性存在。人类共同守望的价值追求及精神家园,必将湮没于显性的数字和统计学意义上的成绩排名的洪流中。

显然,在教育实践中“大多数地方高校还在沿用精英教育的办学思路,一味追求向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1]应用技术大学甚至有了地方高校“升级版”的称谓。显然,这些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类型定位等方面如何从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等全方位落实,亟须深谋远虑。

(二)依循教育规律自主独立办学与大学治理实际中行政干预的矛盾仍需调适

办学自主权的回归是近年来大学外部治理中的最强音。但是,现实层面大学外部管理仍然是行政主导,行政权力远远超越于学术权力。以政绩和官阶为标志的行政化运行,正日益冲淡大学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本真意蕴。在中国当前的办学语境中,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主动性很大程度上被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指令所左右,唯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意图“顺势而为”。因此,在教育行政化的范畴,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发挥及发展战略的选择总是有限的、有前提的,那种教育、大学自主的呼吁在理想及理性的范畴被提及,而在现实的范畴总是被忽略。大学管理向大学治理的转变进展依然缓慢,

现代国家与现代大学的权力边界与活动空间还需要不断调适。

就大学内部自主治理实践而言,基于校院两级管理向基于民主管理、自主治理的让渡尚未落实。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制约大学发展的内部原因在于大学作为一个组织机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组织缺陷。[2]其具体表现为“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官本位盛行;科层制管理体系,成为促成‘社会惰化’的紧箍咒;院系自主管理空间促狭,管理效果欠佳;分工不明,管理权限模糊、管理双方相互误解,管理效率低下”等症状,需要从管理的双重使命出发,既要将大学这一机构打造成价值、理想和利益的共同体,又要坚持从事管理与研究管理双管齐下,在管理实践和不断反思中丰富民主管理、大学治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内涵。

(三)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人才核心竞争力的转向亟待积极回应

传统大学在市场的冲击下正发生多元分化,公司大学、跨国大学、虚拟大学、开放大学、大学联合系统等均给原本稳定的高等教育系统带来了应对市场的冲击和治理难题。[3]同时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就业供给)与人才供给之间的落差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4]直接表现为就业难、用工荒。在“蓝领知识化”时代,必须有一类大学以培养知识技能型的新型劳动者为目标,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革新,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5]市场的变化使得地方院校在满足社会需要与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渐为突出。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面临自身职能的彼此割裂、互动合力不足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与劳动力素质要求差距较大,人才培养的再生性与迁移能力不足,毕业生从业能力与社会行业岗位现实需求之间仍有一定距离。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亟待打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当前面临学理环境下培养的师资与应用型大学教学理论及实践强对流的现实诉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科研两条船上分别游弋,没有形成互证和合力,使得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可持续发展平台有待进一步拓展。在应用技术大学理念指引下,大学将办学与发展的目光聚焦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时,往往忽略了当下到底需要怎样的教师。就现任教职或新入职的教师群体来看,大多是基于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扎实、职业素养深厚的人的理念下成型的。事实上,在此过程中,较多地忽略了教师本身基于知识及能力的迁移而具备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即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没有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素质的双提升和融理论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的专业成长,就不可能有学生理论与实践密切相联的素养积淀与尽快融入职业、适应岗位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当下初入教职、承担较多教学任务的高校青年教师被喻为“青椒、工蜂”,处于教学两难、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6]。因此,如何将理论语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性人才培养诉求有机结合,缩小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是亟须解决的又一难题。

(五)基于绩效考核与退出机制的人力资源配置尚未实质生效

与国外大学办学经费来源中的高额捐赠以及部属院校的高额财政拨付不同,地方本科院校有限的发展经费在应对大规模学生的教育现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有限的经费既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的形象工程来吸引更多的生源,又要维持必需的教学、实践等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本已有限的办学经费在实际使用中更为捉襟见肘。鉴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有限办学经费,既要用于扩大规模和基建,又要用于支付学校的日常运行开支以及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因此,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的管理法则当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进程中应该遵守的法则。

人职匹配、人事匹配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基本法则。但是,鉴于大学这一组织的特殊性质,在引进绩效考核的同时,依然存在着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及“搭便车”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讲权利时据理力争、当仁不让,谈责任时退避三舍、沉默不语的不良倾向,以及由平均主义所产生的“普遍”慵懒。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因受合并、重组等机缘因素的影

响,上述现象更为突出,转型发展与内部绩效调控的障碍依然存在。因此,如何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运行成本、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匹配、实现绩效考核与退出机制双管齐下的实践亟待实质推进。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设计

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设计而言,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加速观念转变,重构治理理念

以学校章程制订为契机,完成学校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实现观念、规则与制度相结合的强势引领。“全球教育治理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将公办高校的法律地位从国家机构转变为自治的法人实体,不断加强大学自治。”“教育部正在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从建好董事会、建好管理层、订好章程和建好机制四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指导公办高校建立法人治理结构。”[7]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应用技术大学主流导向下,对学校教学应用型大学定位、转型发展和快速发展的理念及路径、实现条件、管理机构、功能发挥及保障等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认知,通过开展管理思想观念转变大讨论、举办大学内部自治论坛等活动,确立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蓝图,扩大教学应用型大学建设由点到面的效应。根据学校发展阶段目标任务,优化重组学科专业布局、院系部门设置,形成高效、有力的教学管理反应机制与机构布局。

重构基于人事和谐和共同成长的大学治理理念。大学治理的理性诉求在于人和事的和谐,具体而言包括人的成长、事的和谐。在传统的管理理念引导下,大学内部的管理对事的关心和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人的关心和关注。虽然这一理念在管理方格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中已受到批评,但发轫于工业管理实践的管理制度设计,依然沿袭重事轻人的管理理念,追求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经济原则运行。与工业社会和产品时代的成本管理、效益理论不同,在现代大学管理中必须将管理的重心由事转向人以及人与事的和谐。与产品和产业工人不同,现代大学中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存在,决定了大学管理中必然地要将其主观意愿与大学的核心精神相联结,从而催生以人为核心的大学运行法则与治理理念。

(二)加强学校自治,实现多元共治

还大学以治理的自由。国家、政府、大学三者之间的权力边界与公众治理理性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现代大学回应民众期待又满足政府诉求的现实境遇。现代大学制度设计及治理的核心在于基于人的成长及趋于求真、向善、唯美的维度而进行的指向人与事和谐的资源排列与优化组合。洪堡在柏林大学所推崇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等思想,其根本的归宿在于人发生的变化及由人组成的大学这一组织特性的显现。大学作为自治组织,有权力、有能力依循教育规律处理和应对自身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内外部协调运行问题。唯有还大学以自治的权力和机遇,由大学人及其相关者所共同构成的大学自治组织,方可在大学自身的功能承载及使命实现中回归其培养优秀人才、研究高深学问、提供社会服务的正道。

完善政事分离模式下以质量保证和绩效问责为关键词的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在现代大学治理的框架下,政府由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向购买者转变,大学内部教育管理由过程控制向结果评价转移。以质量保证和绩效问责为关键词的治理结构,成为新情境下大学调适内外部关系的新基点。具体而言,大学内部的管理可通过强化院部教学工作状态审计和协调指导,弱化项目审批等行政指令;淡化荣誉称号及显性成果,注重运用及实际效应;对院部教学经费实行预算划拨制,加强经费使用审计和绩效考核。减少评审和审批,强化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考核与绩效考核;提高考核信度和效度,整合常规评估为院部教学工作基本状态数据库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一是考核行政管理成效,二是考核教学改革及师生成长成效,三是考核经费使用成效。真正做到政事分离,对教育的过程控制向结果评价转变,将控制的重心转移到教育质量保证与问责。

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多元共治模式。完善由校内教学骨干、校外实践基地骨干成员共同组成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完善由校内外科研骨干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坚持和优化校务委员会决策机制,论证和固化教授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自治联合会等学校内部权力分配及运行机制,确立基于横向分权走向纵向分权的科层高效运行管理序列(行政序列、学术序列、

教与学的序列)和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的教学自治体制和多元共治模式。学校层面落实好党委集体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执行力。由校长组成的行政序列以及由教授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组成的学术序列、教与学序列,对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起引导和监督作用,成为把关大学改革、转型发展的基本动力;由学生联合自治会与社团、教师代表大会等为代表的师生自我管理序列,构成师生自我管理以及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确保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和在合理框架内生效;试行由政府代表、校友代表、社会人士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行政人员代表等体现民主管理的多元共治模式,在行政、学术、师生自治等序列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现代大学民主管理的多元共治。

(三)尊重生源差异,实现最佳成长

基于学生专业成长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及教学运行设计,努力改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困境,缩小“剪刀差”[8]。地方高校要在地方性、应用性上做文章,通过前期开展的转变办学思想观念大讨论、教育教学改革论坛等活动,形成有利于地方高校贴近产业、行业,用最先进的设施设备、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多善于调整、适应变化、超越现状的有创造力、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贴地飞行”模式;推行旨在注重广博通识素质训练的经典文本阅读+注重精深的专业综合实践实战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考虑生源差异,进行分层分类教学与特长开发,让每位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成长平台上学有所成;通过搭建中外合作办学、校际联合培养等平台,实现学生的互派与学分互认,帮扶助持、高额度奖励优秀学生更好发展;构建符合人才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需要的开放课程体系,共性的课程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自主开发。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化,突显课程的实践取向,提高教师对学生课程实战训练的指导力度,实施多元开放的课程评价,缩短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差距,加速大学课程与生产实践的融合;营造与学生综合素质习得和品味提升的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氛围,实施四年一贯的导师制,全方位地对学生给予专业成长规划与引导。

(四)坚守“四维一体”,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推行“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优化、价值取向提升、行为方式改变”师资队伍“四维一体”模式,促进教师成长。在思想观念层面,借助名师讲堂、开放课堂、教学反思等活动,促醒教师加速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觉。在知识结构优化层面,促使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效果反馈等方面有所提升。在提升教师价值取向层面,以成就学生、师生共同成长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增强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在行为方式转变层面,通过师徒结对、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与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合作研究和开发课程、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或高管到学校现身说法等方式,加速教师生产认识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教学的应用性转型。合作研究催生教师科学研究的新认识、新视域;生产体验与生活实现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无缝对接。在“四维一体”的框架内,促成教师教育视角从理论向实践、从学校向社会、从课堂向生产一线的“三大转移”,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师资队伍的资质及能力要求。

(五)坚持开放与流动退出机制,实现绩效与问责并举

建立激励和开放的教职人员晋升、流动与退出机制。依循组织发展、高效发展理论,合理编制职级、岗位人数,做到人职匹配;根据管理事务、教学工作量大小动态调整岗位职数,实行编制动态管理;依循大学章程,突出大学内部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开放职称评审,赋予地方高校充分的职称评审权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体系中的比重,让学校自行决定各类别、各岗位职称评审条件、评审标准要求,自主评聘;实行评聘分离,允许低职高聘与高职低聘,构建基于效能提升的上下联动畅通的退出运行机制。

分工明确,减少科层序列,建立基于内涵发展的行政管理运行体制,切实提高执行力。以教学院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制、干部任期绩效考核制为杠杆,在目标任务驱动下,明确各岗位、各职级的权责利,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人职匹配,提高执行力;通过试行契约、包干和责任内阁制,探索内阁与民选相结合的院部领导生成机制。

四、结束语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技术大学治理体系的对接,迫切需要正确认识高校的社会声誉,坚守大学的理性品味与其引领、促进社会向文明进发的本分。表面上,“当我们谈到一所学院或一所大学的等级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指作为一所学术机构以公认的质量和特色为基础所取得的名望和地位”,[9]实质上,大学的名望与地位从来都不是以简单的数据和纯粹统计学意义上的结论来阐释的,大学所拥有的社会认可度、享誉度既以显性的量化参数来进行标本意义上的标识,更以大学及其文化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领、感染与教化来进行群体意义上的标志,从而使得在利益相关者的思维、观念、行动中满含着该大学文化浸染的印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唯有在转型中明确自身的发展诉求,理性分析面临的困境,科学设计转型路径,才有望在管理与治理之间实现转型及与应用技术大学治理体系的有效对接。

[1]焦健.高校应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N].光明日报,2014-03-06(5).

[2]眭依凡.组织缺陷对大学发展的制约[J].教育发展研究,2010,(19):1.

[3]蒋达勇,王金红.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大学治理——中国大学治理历史演进与实践逻辑的整体性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4.

[4]董洪亮.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N].人民日报,2014-05-08(18).

[5]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N].福建日报,2013-11-25(11).

[6]钱军平.制度夹缝中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规划与冲突[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84.

[7]周光礼.从管理到治理:大学章程再定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71.

[8]柯进,张婷.地方高校“贴地飞行”[N].中国教育报,2014-03-12(5).

[9][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4.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于 翔)

The Design of the Path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Docking with the System of Internal Governanc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QIAN Junping,PENG Shouqing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that rely on the path,part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or failing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demands of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lead to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a dilemma between the ol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re under the statute that raising efficiency and common development,for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s a platform,to perfect the design at the top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establish a operation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a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notation,improve the executive force.Buil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and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run that based on students’n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talents.Establish the growing mode of four dimensional integration that based on promoting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on,flow and exit,promote th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mplement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internal governance for keywords that a quality assur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etc.Effectively rais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and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l governanc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internal governance

G640

A

1674-5485(2015)06-0006-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中心城市普通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与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基于生源差异及成功学的视角”(12YJC880079);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重点项目“基于组织发展理论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CQGJ13B146)。

钱军平(1979-),男,甘肃泾川人,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彭寿清(1966-),男,四川广安人,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转型大学院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