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佳
新常态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型研究
罗佳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时期,在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适应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来实现转型,是当前迫切需要去探究的问题。
新常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型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已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更是承担了为国家和区域培养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艰巨使命,如何结合自身实际,理顺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关系,立足省情,立于校情,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完善自我内涵发展,是当代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问题。
知识就一定是力量吗?非也。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和智慧,它就不具有力量。职业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实现思维的转型。如何在原先的学科体系中挣脱出来,将提供给学生的产品——课程进行创新,让课程中涵盖的知识实现能力的转化,且更具有实用性,这应该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初衷。在课程改革上,很多课程要坚决摒弃学科体系的设置和因人而设的初衷,应“因需而设”,即充分体现岗位和职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从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状况和改革现状来看,基本是按照职业教育逻辑设计的,而且一些国家和地方示范性院校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这还远远不够。教师这个岗位的职业危机已经来临,如何与4.0版工业革命相顺应,如何与网络教育融合和互补,如何充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这是我们现阶段就应该思考,并要逐步去尝试解决的问题。课程开发并非一日之功[2]。因此,课程改革,尤其是顺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改革,无疑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型发展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
教师是因学生而存在的职业。近年来更多研究的热点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我们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总是呼吁让大家一定要“走出去,请进来”,要拿各种职业资格证,要做多少科研项目。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什么才算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证书来评定还是根据科研项目。答案恐怕应该是学校有怎样的学生,想培养怎样的学生,就应该建设怎样的教师队伍——这才是教师质量评价的源头和去向。如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用多维的参与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职业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一般来自校方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但是往往学生评价是比较单一的,多数院校是采用学生网上评教来实现。这种方式,会因学生参与量和教师授课量等因素使评教结果不够客观全面。反而让校方评价成为该教师的主要评价结果。如此也是本末倒置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整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比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说学”活动,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说学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是校方相关职能部门、学生和企业实践专家。
其次,充分实现课程的信息化。职业教育强调课程以实训教学为主,以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动手环节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性。因此很多职业院校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有了实训场地,且学习积极高,就不用再利用信息化手段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网络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它受到青睐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教学资源极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和信息统计方式更加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从而获得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的客观信息。有时教师知道怎么教比知道教什么更重要。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是来自于当前区域市场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从职业教育依始就是其办学的核心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熟悉掌握校企合作办学的四个特点,即市场化、现代化、职业化与大众化。市场化与现代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职业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而大众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普适性和持续性。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是一种教育的催化剂,更是一种教育的平台,它是在教育需求的推动下应时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作用不仅是学校的办学资源与学生的求职保障,更体现在对人合理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十分清楚社会需求的变更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才能让“需求为上”不再是一句空话。校企的深度融合,产与学的紧密结合,就一定要形成校企双主体的教育机制。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方面着手,以社会“需求为上”为原则,积极探索和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下,实现合作育人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把眼光从学校转向社会,真正做到为社会发展服务。
层次是附着于类型之上的,它不是本质的东西,类型才是。类型是事物因共同特征而组合的集合体。国家教育部指出:各类高等院校应该“在各自领域,各自层次上争创一流”,因此院校之间无论本科还是高职高专,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应该互不攀比,各得其所,在各自类型本质上追求卓越。高等职业院校有不同层次,但属同一类型。根据社会需求,我们来设置专业;根据学生学情,我们来进行课程设计——这是我们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上,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这一定位,我们的教师队伍也必须顺应这一目标来进行建设。我们既是实践者也是教育者,我们的实践来自于我们的岗位训练和人生经历,而作为一名教师,并且是职业院校教师,就必须懂得职业教育的规律,具备教育与研究的能力。我们的教师通常来自于企业一线,但并不表示职业院校的教师不用搞科研。高职高专院校如果不具备科研能力,则与中职院校和民间培训机构无异。如果我们的科研仅定位于基础研究,它与研究型大学或学术型大学也无区分。因此,应用性科研是应用型职业院校区别于学术型高校和民间培训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中争创一流,教师们就尤其要在应用型科研上下大工夫。什么是应用型科研,它来自哪里?应用型科研强调实践性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一线教师来讲,它来自于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成果,来自于应用型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来自于实践环节的提炼与实施,来自于对职业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的创新与实践。
有人说,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将来,教师这一职业将会被淘汰。诚然,不变则不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唯有通过改革创新促进自身转型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教师既是这场升级革命的实施者也是创新者[3]。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根据学生学情来进行课程设计——这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动机和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一切以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一切育人动机基于学生人生历程和职业发展,一切育人目标瞄准社会需求,把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社会价值放在当前,把教学改革的视野集中在学生真正的发展与变化上,把服务社会、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时,一场真正的职教革命才会以星火燎原之势掀起。
[1]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5-02-03(15).
[2]庄西真.职业教育的新常态:从“做大”到“做精”[J].职教论坛,2014(31).
[3]李玉静.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
(责任编辑 李俊芬)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Normal
LUO Jia
(Sich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the new normal". In the new norm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ered a critical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from their thinking and practice is the urgent issue to be explored.
the new normal; the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G715
A
1008—6129(2015)02—0032—03
2015—03—09
罗佳(1981—),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