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艳红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恩替卡韦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白艳红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收治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两组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A组予口服恩替卡韦0.5 mg,B组予口服拉米夫定0.1 g,均每日1次。治疗后第1,3,6个月检测肝功能与HBV-DNA。若治疗期间,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20 U/L,总胆红素(TBIL)>44 χmol/L时,予中止抗结核化疗。结果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退出试验病例。治疗后第1,3,6个月,A组的ALT,AST,TBIL值较B组明显降低;治疗3个月后,A组患者HBV-DNA水平较B组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安全有效,肝功能保护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
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肺结核;肝功能
结核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常采用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全程治疗,但易引起肝损伤。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若有基础肝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1]。恩替卡韦可抑制HBV-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阻断HBV-DNA链的延伸和装配,且抗病毒作用较强,耐药发生率较低。国内关于恩替卡韦对初治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少。笔者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恩替卡韦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初治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年龄19~45岁,体重43~64 kg,治疗前检测无严重肝功能损伤。诊断标准根据《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分别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2001年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学分会 2005年制订。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均分为 A组和 B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2HRZS(E)/4HR方案(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Z为吡嗪酰胺,S为链霉素;E为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A组口服恩替卡韦片(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19,规格为每片0.5 mg)0.5 mg,每日1次;B组口服拉米夫定片(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20110078,规格为每片0.1 g)0.1 g,每日1次。治疗后第1,3,6个月,检测肝功能与 HBV-DNA。如治疗期间,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20 U/L,总胆红素(TBIL)>44 μmol/L时,予中止抗结核化疗。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4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两组均无退出试验病例。治疗后第6个月,A组的ALT,AST,TBIL值较 B组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 2。治疗3个月后,A组HBV-DNA水平较B组明显下降(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肝功能比较(±s,n=40)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肝功能比较(±s,n=40)
组别A组B组t值P值ALT(U/L)101.3±14.5 103.6±15.2 0.693 0.491 第1个月 第2个月 第6个月AST(U/L)91.3±14.3 94.1±13.7 0.894 0.374 TBIL(χmol/L) 21.3±4.5 22.5±4.1 1.247 0.216 ALT(U/L)106.5±17.4 108.3±16.7 0.472 0.638 AST(U/L)93.2±11.9 96.3±12.5 1.136 0.259 TBIL(χmol/L) 22.8±5.6 23.7±4.9 0.765 0.447 ALT(U/L)102.1±10.6 112.3±12.4 3.955 0.000 AST(U/L)91.6±7.2 101.9±9.3 5.539 0.000 TBIL(χmol/L) 20.7±6.8 27.8±7.1 4.568 0.000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HBV-DNA水平比较(±s,n=40,10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HBV-DNA水平比较(±s,n=40,103)
组别A组B组t/χ2值P值第1个月11.4±2.8 12.1±3.2 1.041 0.301 第2个月9.4±4.7 10.7±4.4 1.277 0.205 第6个月3.4±1.1 9.4±1.3 22.283 0.000
由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组成的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肺结核的最有效方案,但会引起肝损伤。多数药物的生物化学转化代谢场所是肝脏,肝脏损伤常表现为[2]肝肿大、腹胀、黄疸、呕吐、纳差、右上腹不适、恶心、乏力或(和)ALT大于3倍正常值伴明显黄疸;若血清ALT大于5倍正常值时,美国胸科协会的建议是均应立即停药。但是,药物对一些结核病严重的患者也会有致命风险,无肝毒性治疗方案可暂时选用作为过渡,等肝脏功能正常后,在保护肝功能的同时可继续选用抗结核的联合疗法。李群安[2]报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复制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肝脏损害加重。肝脏损伤的加重,可导致肝脏血流灌注量减少,减慢药物清除,延长药物半衰期,增加游离药物浓度,从而导致药物的毒性反应加剧。为有效降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肝损伤以及中止治疗的发生,可使用恩替卡韦这样强效的快速抑制病毒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从而确保抗HBV治疗和抗结核治疗能够顺利地进行。
Zhou等[3]的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应用核苷类似物,可明显减轻化疗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作为新一代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通过抑制HBV-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达到抑制前基因RNA逆转录复制HBV-DNA副链的目的,使正链的合成受到抑制,从而阻断HBV-DVA链的延伸和装配[4]。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较强而耐药发生率较低。姚光弼等[5]研究表明,恩替卡韦0.5 mg/d较0.1 mg/d抗病毒活性更强更持久。本研究采用恩替卡韦0.5 mg/d取得了良好效果。HBV携带者在治疗时应用拉米夫定抑制HBV复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在治疗中的肝损伤,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明显保护了患者在防治结核治疗中肝炎的发作。而恩替卡韦较拉米夫定具有不良反应少、耐药率低和抑制病毒快等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病毒复制明显抑制(P<0.05)。说明恩替卡韦既可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又可同时提高肝细胞对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耐受性,有助于减少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化疗中诱发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机会,使更多患者完成化学治疗,为顺利治愈结核奠定了基础。
[1]邹公民,覃兆科.抗结核病药物短程化疗致肝功能损害180例[J].中国药业,2007,16(15):50-51.
[2]李群安.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期间的肝代谢功能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19(4):308-309.
[3]Zhou XJ,Marbury TC,Alcom HW,et al.Phamacokineics of telbivudine in subjects with various degrees of renal impairmen[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7,51(12):4 231-4 235.
[4]陈向峰.恩替卡韦对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2):1 846-1 847.
[5]姚光弼,张定风,王宝恩,等.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剂量和疗效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7):484-487.
2014-06-14)
R969.4;R978.7
A
1006-4931(2015)03-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