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小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中医院药剂科,江苏 扬州 225200)
我院近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效分析
嵇小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中医院药剂科,江苏 扬州 225200)
目的 探讨医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成效。方法 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2011年(整治前期)、2012年(整治中期)以及2013年(整治后期)全年门/急诊以及住院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整治时间的延长,门/急诊、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下降;各抗菌药物的构成比排序发生明显改变,整治后期,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DDDs)分别较整治前期和中期下降28.96%和19.13%;口服给药的构成比显著上升,注射给药、口服+注射给药的构成比均显著下降,而整治后期注射给药的DDDs降幅最大;非限制使用类和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构成比显著下降,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构成比显著上升,而整治后期,特殊使用级药物的DDDs降幅最大;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显著下降,使用时间也显著缩短,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以及用药天数限定的合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医院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分级管理制度、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这两方面的成效最大。
专项整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成效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发展,其种类、剂型、规格等越来越多,但临床用药管理未能及时得到规范,治疗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药品不良反应、医疗事故、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广谱抗菌药物广泛使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等,均日益严重[1-2]。为此,我国卫生部于 2011年、2012年、2013年先后下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专项整治。我院自2011年起开展这一专项整治活动,现对其成效进行综合分析,为后期整治活动的深入提供参考。
1.1 资料来源
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调取 2011年(整治前期)、2012年(整治中期)以及2013年(整治后期)全年门/急诊及住院部(内科、脑科、妇科、外科、骨科、眼科等重点科室)的相关数据,包括门急诊处方量、住院人次、抗菌药物的品种、用量等,再从病案室调取同期出院病历中涉及Ⅰ类手术切口的完整病历资料。
1.2 整治措施
整治前期:召开相关人员动员大会,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宣传和培训,部署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和目标,并依据本院实际情况制订或修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处方专项点评制度、动态监测制度、预警制度等,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才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以及调剂权。
整治中期:主要着重于相关责任书的签订,详细制订重点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量化标准,由科室主任签订责任书,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自查自纠,并制订奖惩标准;由专人负责统计相关指标数据并及时上报,加强监控频度、范围和力度。
整治后期: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和总结深化,将54种抗菌药物品种缩减至35种,共45个品规,并由专人对处方进行点评,重点点评Ⅰ类手术切口、分级管理制度相关处方,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合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门/急诊、住院部以及总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各类抗菌药物构成比和用药频度(DDDs);抗菌药物口服及注射给药途径的构成比;不同分级管理制度的抗菌用药构成比和DDDs;Ⅰ类手术切口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DDD值以第17版《新编药物学》或药品说明书为标准,DDDs=某药年消耗总量/DDD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和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统计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整治前期,本院共开具门诊处方154 312张,急诊处方53 523张,收治住院5 120人次;整治中期,共开具门诊处方159 312张,急诊处方56 523张,收治住院5 346人次;整治后期,共开具门诊处方160 312张,急诊处方60 121张,收治住院5 962人次。如表1所示,随着整治时间的延长,门/急诊、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下降(P<0.01)。
表1 门/急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例次(%)]
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随着整治时间的延长,青霉素类、第3代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的构成比显著下降(P<0.01);第1代头孢菌素、第2代头孢菌素、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的构成比显著上升(P<0.01)。抗菌药物用量构成比,整治前期依次为第3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整治中期依次为第3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整治后期依次为第3代头孢菌素、第2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整治后期,抗菌药物总DDDs较整治前期和中期分别下降28.96%和19.13%,降幅明显。
表2 各类抗菌药物用量构成比和DDDs统计
口服及注射用药情况:如表3所示,随着整治时间的延长,口服给药的构成比显著上升,注射给药的构成比显著下降,整治后期口服+注射给药的构成比显著低于整治中期(P<0.01)。整治后期,口服给药的 DDDs较整治前期和中期分别下降24.67%和16.73%,注射给药的DDDs分别下降38.61%和24.44%,口服+注射给药的DDDs分别下降35.97%和26.10%,以注射给药降幅最大。
表3 口服及注射用药构成比及DDDs统计
不同分级管理制度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表4所示,随着整治时间的延长,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构成比显著下降(P<0.01),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构成比显著上升(P<0.01),特殊使用类药物构成比整治后期显著低于前期(P<0.01)。整治后期,非限制使用类药物的DDDs较整治前期和中期分别下降39.48%和23.25%,限制使用类药物的DDDs分别下降16.80%和15.02%,特殊使用类药物的DDDs分别下降42.17%和33.31%,以特殊使用类药物的降幅最大。
表4 不同分级管理制度的抗菌药物用量构成比和DDDs统计
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同期出院病历中,涉及Ⅰ类手术切口整治前期有604份,其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402例(66.56%),使用时间为(4.48±1.56)d;整治中期有782份,其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54例(45.27%),使用时间为(2.53±1.10)d;整治后期有 824份,其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21例(38.96%),使用时间为(1.12±0.86)d。随着整治时间的延长,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显著下降,使用时间也显著缩短(P<0.01)。如表5所示,随着整治时间的延长,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以及用药天数限定的合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 或 P<0.01)。
表5 Ⅰ类手术切口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例(%)]
2.2 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下降:本次研究显示,医院专项整治后门/急诊、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下降,整治后期抗菌药物总DDDs降幅也明显,但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率达63.20%,略高于卫生部规定的60%以下的标准。因此,专项整治活动仍需持续,不可懈怠。
给药途径趋于合理化:抗菌药物注射给药后可直接进入循环分布,起效和代谢速率均较快,而口服给药后续通过消化道吸收,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下降,起效和代谢速度相对较慢,但两者在足够剂量下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同时口服可明显降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而长期或过量服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或免疫功能障碍,也可引发细菌耐药。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整治活动的深入,相关人员在给药途径的选择上已引起足够重视。
抗菌药物用药结构逐渐变化:专项整治后,我院抗菌药物的用药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抗菌药物种类排序的变化,可能与我院将54种抗菌药物品种缩减至35种有关[3]。另外,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基本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影响,且疗效与某些头孢菌素类药物相当[4],但药价明显降低,临床应用广泛,然而近年来却被发现耐药性呈逐渐增加趋势[5-6]。这同样是由于临床不合理应用导致,因此我院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加强了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控制,临床喹诺酮类用药构成比已逐年下降。
分级管理制度的应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各医院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忽视,跨级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特殊使用级药物的应用极不规范,有些临床医生未经过抗菌药物特殊使用专家组的会诊同意,或未经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即开始实施治疗,容易引发不良后果[7]。因此,我院在专项整治活动中特别注意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成效满意。
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通常情况下,手术感染的危险期在24 h以内,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是为了有效杀灭手术部位残留、已经定植的细菌,减轻或阻止相关部位的感染。细菌在有效抗菌血药浓度下的生存时间一般在48 h以内。因此,对于手术后超过48 h未发现感染的患者,不应再给予抗菌药物,否则可能引起二重感染、细菌耐药等,从而加重病情,影响患者恢复。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预防性用药是专项整治的重点之一。我院专项整治活动中,在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面获得了良好进展,应继续保持。
我院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分级管理制度、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这两方面的成效最大,在门/急诊、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率,给药途径以及抗菌药物结构合理化方面亦取得一定成效。今后将加强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监管频度、范围以及力度;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处方点评能力;重视药剂科、检验科的建设,建立完善的药品采购机制,配备细菌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血药浓度监测等相关设备,确保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机制长久运行。
[1]于百富.加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7):60-61.
[2]徐 静.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3):27-28.
[3]郑双江,张成志,李佳芯,等.某三级甲等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成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32):3 942-3 944.
[4]张鞠玲,王 欢,陈素明,等.喹诺酮类耐药福氏志贺菌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38(9):711-715.
[5]温江涛,周 彦,杨 林,等.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1):5 125-5 127.
[6]杨晓燕,张永标,梁彩倩,等.质粒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 524-2 526.
[7]张永佳,王慧菁,时扣荣,等.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2011年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6):412-416.
R952;R969.3;R978.1
A
1006-4931(2015)03-0048-03
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