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生奎
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观念——多元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引学子回归文本,令教学活力四射,让课堂精彩纷呈……欣喜之余,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活”而不“实”的倾向,特别是教者的“不作为”,使多元解读丧失了必要的“限度”,缺乏了必需的“价值引领”,进而导致了教学目标的不当设定。
案例:县公开课,某教师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编选的《失街亭》,简单导入之后,教者提出“失街亭,谁之过?”让学生静心阅读文本,探讨结论。15分钟后,学生踊跃发言,主要有三种解读:1.过在马谡。其狂妄自大且“违亮节度”,造成全局被动,罪不可赦。2.过在诸葛亮。身为主帅,乏识人之明,又违先帝临终之言,导致兴汉大业毁于一旦。3.过在王平。缺乏用兵协作意识,未能依山扎寨于要道,与马谡形成犄角之势,有明哲保身之嫌。经过激烈探讨,学生统一得出如下结论:失街亭,诸葛亮、马谡、王平均难脱其咎,特别是诸葛亮,“主帅不力,累死三军”更应负主要责任。教者也含笑首肯。
应该说,本节课有诸多值得称道之处:
首先,主问题“失街亭,谁之过?”的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整体文本的解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避免了“满堂问”,简化了教学环节,明晰了教学目标。
其次,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学生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特别是有关王平的解读令听者耳目一新。
第三,体现了新课改中阅读教学内容理解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即呈现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解读。
第四,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避免了当前公开课中普遍出现脱离文本的“泛解读”这一不良倾向。
当然,师生把失街亭之主责定位于诸葛亮,显然有失水准。
首先,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只要认真研读并体味文本中的“空白”,就可知道,诸葛亮对马谡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的布防细致周密,对此次战役料敌如神,部署也井然有序。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智慧化身”。鲁迅先生曾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亦可见作者明晰的主观倾向。
其次,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对于长篇选段而言,仅仅局限于选文就事论事,无疑于断章取义,有悖阅读教学应植根于文本整体阅读的真谛。所以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只有顾及全篇,把部分放在整体中去品味、去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方法。
再次,文学作品和作者本人的生活思想、写作背景丝丝相关,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及写作背景,才能客观而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汉族人民反对入侵外族思想倾向十分明显,反映在本部作品中,就是“尊刘贬曹”的“正统思想”深得民心。
由此,笔者联想到诸多阅读教学中漫无边际的多元解读。如教学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时,教者对学生“李嫂应赔花瓶,打碎别人的东西赔偿是天经地义的;杨长雄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吴太太是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创造性解读”赞口不绝;教学《愚公移山》时对“愚公应该迁屋,搬山是不明智之举”的谬论美其名曰“创新思维”等,这种随心所欲无限制的多元阐释文本实质是对经典文本的践踏。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强调文本解读的唯一性和标准性,最终导致学生阅读兴趣和创新意识的丧失。新课改强调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性,使读者的阅读赋予文本以现实的生命,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但矫枉过正,文学作品的解读应是有限度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个性化解读,但哈姆雷特如果解读为李尔王或奥赛罗,玛蒂尔德解读为祥林嫂,这样的意义结构与文本的主旨意义是没有一点本质性联系的,这种所谓的“创造性解读”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会贻笑大方。因此多元解读不能“无边界”,文本“不确定性”绝不是“任意性”、“随意性”。
总之,多元化解读并非脚滑西瓜皮,滑到哪就到哪,教者必须找到文本无限解读与解读“相对确定性”之间的契合点,及时点拨、引领,以“有所为”来替代“无作为”,即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而是更加追求思维的质量和说的质量。对学生的解读应该给予中肯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有效发挥其“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目标、游离文本、脱离本质时,教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矫差纠错,引领他们“与文本、作者、编者”进行对话,使语文课堂中的多元解读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