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霞
新疆作为与中亚国际交流最便捷的区域,自2003年以后,世界各国学生来疆学习汉语文化的人数逐年增加,经过五、六年的教学和管理实践,新疆各大高校对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在教学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需求的急剧膨胀也必然会导致现有的汉语教学机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受到挑战,还在不断地探索、改进与逐步构建中。本文通过对新疆大学本科一年级的留学生汉语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留学生学习需求性的文化适应的特征、性质和适应规律。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也可以为新疆地区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和进行相关研究积累资料。
学习需求分析也叫教学需要、教学需求、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求是指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求,即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思维发展的需要,并而产生对学习的心理需求学习需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心理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确定学习需求,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进行社会调查,向社会各方面征询意见。为了得到比较可靠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样本必须有很好的代表性。第二,向有关的社会学专家征求意见。
“文化适应”是一个对新文化环境适应的过程,指的是初居一个新文化环境的人,不断克服文化休克的负面影响,从交际行为、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最终达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学会在新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留学生来到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文化,他们必然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对第二语言文化的文化适应问题。留学生对第二语言文化适应状况伴随学习第二语言文化的整个过程。通过查阅已有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看出,国内关于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调查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基于新疆大学的新疆高校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实际状况,在理论和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本文针对调查新疆大学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文化过程中的学习需求,探讨留学生学习需求性的文化适应的特征、性质和适应规律。
论文以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本科一年级初级教学班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5份,回收21份,有效问卷15份,有效率71.4%,具有一定典型性。
从源头上探究留学生在“学习--习得”汉语文化过程中,个体文化适应的心理活动规律。目的是用实证结果说明:(1)留学生学习需求性文化适应具有的性质、特征、活动规律和形成原因;(2)帮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文化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个体文化适应良性循环,实现各自学习需求。
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留学生正在学习和体验的初级中国文化、中华才艺两个维度若干问题。对每个维度中不同选项的选择。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测量工具为一份包含了32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表。
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主要针对新疆大学留学生来疆学习汉语的学习需求。问卷选择在初级汉语课堂中,通过纸笔测验方式,以随机选定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2.基本情况跟调查分析
表1 调查对象国籍比例统计
表1-1显示: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人数较多,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其他国家留学生人数较少。
表2 调查对象性别比例统计
表2显示,调查对象性别比例较接近,符合调查要求。
表3 调查对象在自己国家学习汉语的时间分布比例统计
表3显示,调查对象来疆留学之前,12人都学过汉语。学过一年和半年汉语的留学生占大多数。
表4 调查对象学习类型比例统计
表4显示,调查对象中自费生占到41.7%。说明自费留学生对汉语文化文化适应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
3.中国文化部分与中华才艺的调查问卷分析
采用汉语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国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汉语水平、学习汉语的时间、入学类型)及汉语适应情况、中国文化适应情况、中华才艺适应情况两个维度的评估。两个维度共计32个问题(包含子项目问题),每一个问题分四个回答选项:喜欢、一般喜欢、不喜欢、不知道。计分为:喜欢计1分、一般喜欢计2分、不喜欢计3分、不知道计4分。总分32-128分。分数越低,代表喜欢程度越高,其汉语适应情况、中国文化适应情况、中华才艺适应情况就越好;分数越高,代表适应程度越低,对汉语适应情况、中国文化适应情况、中华才艺适应情况越差。问卷回答时间约30秒。具体题目见附录。
所有接受调查的留学生得分波动在32—128分之间。通过对“中国文化”统计分析,吉尔斯吉斯坦留学生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比较,其“中国文化”适应状况较好。在对中国才艺分析中,也是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比较,其“中华才艺”适应状况较好。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留学生经过四个多月的汉语学习,对汉语文化适应呈现出不同的适应状况:适应度高、适应度次高、适应度次低、适应度低等四个分布状态。
通过课堂观察表明,对汉语文化适应度高的留学生,以学习汉语文化为留学的主要需求,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个体努力和汉语教师帮助下,对汉语文化的适应度不断提高。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才艺能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学习和体验,但不影响主要的学习需求。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来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和体验中国文化、中华才艺过程中,整体文化适应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形成这种适应状况的原因:
1.国别、年龄、性别等因素与留学生对汉语文化适应状况有相关性;2.学习需求、跨文化偏好、努力程度等对留学生个体文化适应状况有影响;3.留学生个体对汉语文化文化适应表现形式不同,是形成整体文化适应状况的基本因素。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的留学生文化适应状况,结合汉语课堂文化适应分布状态,笔者认为: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是学习需求性文化适应。留学生出国留学,主要需求是学习第二语言文化。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国的时候,以兴趣为导向,以经济承受力为基础。选定留学目的国之时,对留学目的国的社会文化初步有所了解,进而满心欢喜地来到留学目的国开始个体的留学生活。留学生在自己国家并没有失去自身的生存基础、物质条件和发展的可能;相反,还能够为留学生活提供生存保护和物质支持。因此,留学生在留学目的国的主要活动是学习第二语言文化。留学生是在学习第二语言文化过程中经历着个体的文化适应。
所以,学习需求性文化适应的性质是:留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使用“成熟的母语认知功能”学习——习得第二语言文化,从而经历着“文化休克、文化适应,再休克、再适应……”这样一个交替循环运动的心理适应过程。目的是在母语交际体系之外建立一套第二语言交际体系,以便于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获得有效交际的能力。
论文在调查统计基础上,探讨了留学生学习需求性的文化适应的性质、特征及心理适应规律等。目的是使汉语教师在汉语课堂中清楚地把握留学生对汉语文化的适应状况,及时有效地帮助留学生克服学习——习得汉语文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休克症状,帮助留学生激活“休眠”的语言文化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文化过程中体验到的“恐惧”与“辛苦”,根本原因在于“成熟的母语认知功能”,即母语思维作用于汉语文化学习而造成的诸多不合适。要实现这一学习理想,一方面留学生个体要保持学习兴趣,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断克服“文化休克”环节带来的消极影响,不断地达到和保持“文化适应”状态。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覃光广,冯利,陈朴.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4]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8]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化书院,1988.
[9]葛雷,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化书院,1988.
[10]胡振华.新疆高校五国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王治来.新疆高校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2]丁宏.新疆高校五国民族文化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3]郭飞.中国学习环境下韩国学生学习和交往文化适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14]刘莉莎.中国海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5]别陈慧.在京留学生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
[16]王薇薇.语言与跨文化交际[D].首都师范大学,2003.
[17]狄马斯.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