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存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吟咏诵读、因声求气是学习诗歌的基础。音读、意读更是美读、情读的基础。读诗魂、读诗情、读诗境是诗歌朗读的终极目的,也是学习诗歌的根本方法。下面结合笔者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再别康桥》的情读体验。
诗歌是诗人伟大心灵的回音,跳动着诗人生命的音符,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再现着诗人的形象。诗人徐志摩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他浪漫绅士;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他内敛含蓄。朗读就是他情致的最好的展示。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轻轻的”情态上应该轻读,语义上应该重读,轻重之间就可以读出“白面长袍、郊寒岛瘦”“外表斯文、内心狂热”的爱情狂人、诗歌天才的志摩形象。“轻轻的”还要有音乐的旋律,如在钢琴上演奏肖邦的夜曲。还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读“那”时我们的情感应该蓄积,表明美好的回忆和情感即将开始涌流,让最美的沉淀产生最美的感情涟漪,让读者的心潮随着诗人的幸福而澎湃起伏;读“是”时情感应是瞬间喷发,要体现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读“金柳”“新娘”时应该是满心满眼的自豪幸福,把最美的忧伤献给我们最美的新娘,让新娘成为最高的荣誉和最耀眼的辉煌;读“艳影”“荡漾”时更应该让这种美好激荡回味,弥散在每个人的心间,让人不思量,也难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一词饱含深情,大家有所不知,我们伟大的、可爱的,受传统诗歌影响浸润的才子,把最隐秘的情思藏在了诗歌的意象之中。“青荇”出自《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青荇”意为美丽的女子和美好的爱情,和前面的“云彩”代表相同的情感。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和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中的“彩云”都喻为心爱的美人,纯洁的爱情。遗憾的是《再别康桥》中的彩云和白居易《简简吟》中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中的“彩云”一样难以坚守。“徽音”一词源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意为美好的声誉。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因为徐志摩飞机失事她改为林徽因。“青荇”“徽音”同出《诗经》,诗人借“青荇”写“徽音”,用心良苦。青荇既然隐含深意,那么“油油的招摇”,所传达的情思,甚至诗人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的痴恋,我们也是不难理解的。爱,对于诗人来讲是无法阻挡的疯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水草缠绵深情,怎能把徽因忘掉?可是美好的东西往往可想不可及,可望不可触。“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徽因)送我情。”可见情深似梦。“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边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往事又如梦,且要揉碎在浮藻间,诗人的心痛我们能理解几分?应该怎样去读?忧伤自知。“天上的虹”要读得肯定,不要凄苦;“揉碎”“沉淀”心可流泪,但要无声。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烟水(康桥)数年魂梦,何处可追寻?”是要寻梦吗?康桥是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爱之梦破灭的地方,美之梦蓄积的地方。诗人不是旧梦重拾吗?曾经的一切美好而真实。“南极星辉彩云边,律转黄钟一日前。”撑篙漫溯,星辉放歌一定要读出往昔的快乐和幸福,浪漫和甜蜜。“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曲池斜度鸾桥(康桥),西园(西天)一片笙箫。”这份感情属于谁?这份记忆属于谁?属于他和徽因,属于他和康桥。不要去惊醒,就让它去沉睡。就像一个婴儿的梦,呵护是一种神圣。爱藏在心底,珍惜是最好的解释。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读?轻轻的,爱怜的,呵护的,不要有大的声息,否则就是对记忆和情感的亵渎。“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能带走吗?不能。我的绅士风度,我的潇洒飘逸,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歌主张,也不会将云彩带走的。但是有谁知道再潇洒的别离,弹奏的终究是忧伤的曲子。“又送王孙(志摩)去,萋萋满别情。”我的心在无声的哭泣,我的眼泪煮着诗歌的文字,但愿你能够读出。
[1]孙绍振. 论《再别康桥》的朗读节奏[J].福建师大学报,2009,(10).
[2]曲英华.《再别康桥》朗读分析[J].承德师专学报,2005,(3).
[3]张冬.在朗读中寻找钥匙——李镇西《再别康桥》课例分析[J].语言文学研究,2010,(1).
[4]张玲.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再别康桥》朗读指导 [J]. 语文建设 ,2011,(7).
[5]闫荣霞.我读《再别康桥》[J].语文天地,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