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与“教学”理论联系实践的认知
——以Y老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

2015-02-28 08:45◎徐
现代语文 2015年23期
关键词:学情意识文本

◎徐 静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千丝万缕。教师设置课堂问题和甄别文本的能力不仅渗透着教学意识,更反映了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教师的课程意识还体现在对学情的把握上。教师文化与教师的教学意识、课程意识息息相关。

一、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探寻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的关联

Y老师是上海市Z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课上,Y老师用直接简单的导入方式开始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导入的问题为:“大家有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在与学生简单的交流和分享后,Y老师适时地抛出了其他问题,如“小说片段好看吗?”“《水浒传》的特点是什么?”“文本中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精彩的部分?”“哪些情节是必不可少的?”“文中有没有其他可以去掉的地方?”等。《林》作为小说片段,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情节的跌宕起伏。Y老师充分把握这一点,设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文本,从文中寻找蛛丝马迹,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了解文本主人公林冲的性格特点,由浅层的感知情节上升到鉴赏情节。设置问题的技巧和水平是比较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水平的。精妙的问题不仅使课堂妙趣横生,更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面对文本,老师需要设置什么问题,如何设置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讨论的话题,它联系着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课程意识。首先,老师要熟悉教材,不仅熟悉教材本身,还要了解单元中各篇文本的联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联,甚至年级教本与其他年级教本的联系。教材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是不容忽视的。在Y老师的教学中,《林》虽是选读课文,但却是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来学习的。其一,从体裁上来说,该文本为小说片段,丰富的情节是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因素。其二,《林》作为《水浒传》的节选段,对它进行较深入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整部著作。综观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或者沪教版的语文教材,文本都以选本为主。教师对阅读文本的甄别体现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既不能机械地跟着教材走,也不能完全抛弃教材,带着学生“我行我素”,而应在剖析学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选择和研读教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对一篇文章的解读而独立地研读类似的文本。

此外,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也展现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对学生学习本课可能出现的疑问障碍和效果进行预判,并及时在教学中进行调整。课后反思时,Y老师认为自己没有准确把握学情,设置的课堂问题略简单,低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同时教师对学情分析把握的效果还体现在课堂师生互动上。课上,学生对于“哪些情节属于铺垫”“哪些是闲笔”的问题自由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离不开教师对学情的认识和分析。

一位老师熟悉教学,能够站在教学的立场来理解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就有教学意识。一位老师不仅熟悉教学,而且能够站在课程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就开始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了。[1]Y老师在《林》这堂课中将课程意识转化成了具体的课程行为。小说教学中,一般都以感知小说情节的方式概括文本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林》这堂课中,Y老师从感知情节上升到鉴赏情节,从“手刃仇敌”发散开来,将前前后后的情节如“沧州遇旧”、“买刀寻仇”、“接管草料场”、“避雪山神庙”串联起来,展现出《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节中把握林冲性格上的冲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将传统的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靠拢能够生发出更加有意义的课堂教学。

二、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反思教师文化的意义

教师文化作为学校社会组织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学校文化中最具主体意义的亚文化,它的品质样貌直接反映并影响课堂教学气场和氛围、教学组织和形态、教学情感和性向、教学取向和价值等等。Y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依赖于她对文本的研读和对教学的较强把控能力,这些都源于老师平日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学习,这些也正体现了拥有教师文化的语文教师的魅力。语文教师知识的丰富、素养的提高不只在于教师看了多少本小说,看过多少本戏剧,背诵过多少首诗歌,更在于教师对于这些文本的思考、研读、反思,后者更是积淀教师文化的关键。教师文化首先体现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新课堂需实行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是要赋予传统教学法以新课程内涵。教师更多地被要求转变成一种隐形教学法。它鼓励提问并多问学生,教师表述松散,教学顺序边界模糊,师生角色区别不显著(教师好似同侪),教师是好的倾听者、评价者,较多引发质疑、内化、创造、体验、批判、自我建构。《林》这堂课中不仅有Y老师根据文本设置的问题,也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质疑。如学生对于“哪些是闲笔”进行了质疑,在这一教学过程中,Y老师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都是隐性教学法的体现。其次,教师文化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在《林》这堂课中,Y老师一直都是面带微笑,当学生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时,Y老师并不是一味地进行“很好”、“不错”等简单的评价,Y老师对于自己不太认同的观点她也会向学生质疑,老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给学生的直观感受是老师不是在“教”自己,而是和我们共同探讨,共同收获知识。当学生有这样的感受时,课堂气氛才能真正轻松活跃,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和谐。因此,如果教师文化缺失或者空白,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则是一场难以估量的灾难。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Y老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解读,具体分析了教学意识、课程意识和教师文化这三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只有在拥有不断丰富的教师文化的基础上促进自身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拓展,教师的教学才有可能成功。

注释:

[1]吴刚平.课程意识及其课程行为的转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1]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5.

[2]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3]沈建民.试论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及其培植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4]吴刚平.课程意识及其课程行为的转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5]张宁娟.中西教师文化的历史演变[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猜你喜欢
学情意识文本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