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西安文理学院 师范学院,西安 710065)
【教育教学研究】
试论大学生关怀性思维培养
王 华
(西安文理学院 师范学院,西安 710065)
关怀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被称为人类复合型思维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对大学生关怀性思维的培养并未受到重视。关怀性思维培养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提升高级思维品质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高校应树立大学生关怀性思维培养意识,运用有效策略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关怀性思维的培养。
关怀性思维;复合型思维;培养价值;培养策略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要素。21世纪被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重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1世纪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世纪,生态危机、社会变革、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更需要大学生具备关怀性思维。关怀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研究领域的突破,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心理健康以及批判与创造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怀性思维教育是1994年由美国教育家、哲学教授马修·李普曼(M.Lipman)在第六届国际思维会议上提出的。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B·S·布卢姆首先在认知过程分类学中确定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高级组成部分,而后又在其情感领域分类学的阶段归因中,将关怀性思维视为一个独立实体,从而形成了人类复合型思维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1]批判性思维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改善思维的过程。它是积极、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动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判断或沟通收集或产生的。[2]关怀性思维是存在于评价与综合之中的情感高级思维,它是伴随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进程的欣赏、关注、照顾等的情感智慧,是高级思维的价值所在。关怀性思维的提出是人类从理性范畴对于关怀性情感的探索,李普曼认为关怀性思维有以下几种类型:欣赏思维、情感思维、动作思维和移情思维。[3]
(一)欣赏思维
欣赏,就是关注、喜欢,享受其中的美好,领略其中的趣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就是一个客观存在,没有什么好与差,当我们投入欣赏、享受乐趣时,是因为我们认为重要并引起注意,是从某一视角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分析,审视其中的关系,概括其本质特征。诸如,教师关怀学生,医生关怀身体健康,博物馆馆长关怀文物,他们的关怀并非纯粹的感情表现,而是具有真正理性判断的认知价值。
(二)情感思维
情感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或判断形式。情感具有认知性,没有情感就不会有完全正确的判断,揭示事实真相伴随着情感。当看到年轻人扶起摔倒老人时,我们会产生由衷地欣慰,欣慰即意味着对这种助人行为的认识和肯定,意味着对“不扶”(害怕承担助人风险)行为的不满和否定,欣慰和不满的情感过程就是运用认知准则判断的过程。
(三)动作思维
动作与情感一样,也常常带有认知性质。我们在交流时,使用的体态语言(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在被执行于适当环境时,便获得了特定的意义。当老师给学生进行讲解示范时,动作本身就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四)移情思维
就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中,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他人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这一过程包含有情感的体验,也包含有认知的选择和判断。
(一)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必需
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合格的社会公民,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具有广泛的兴趣以及能够为将来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说:“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人文素质的核心是爱、关怀与责任,关怀性思维就是使人们在推理与判断中倾注关怀性,人不仅仅是具有人类理性的单独个体,以竞争与胜利为目的,人更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联系、彼此依赖、合作多赢、妥协让步。大学生需要具备关怀性的人文素质,需要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包括至爱亲朋、熟悉的人、陌生的人、没有关系的人等。关心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中的花草树木、星空大地、山川河流、飞鸟走兽,也包括社会环境中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与文明。
然而,当前高等教育的素质养成重科技轻人文,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极端功利倾向,人际关系的冷漠、疏离,人文素质岌岌可危。复旦大学投毒案又一次拷问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面对记者的提问,林森浩说他如果有机会的话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很多人并不能接受林森浩对自己罪行的反思,为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琐事竟能置舍友于死地,这似乎不能仅仅用思维方式的问题来归因。然而,长于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高材生,恰恰缺少了关怀性思维,缺少尊重生命的基本人文关怀。崇尚竞争和胜利,自私利己,缺少关怀、照顾、同感以及利他、责任等品质,缺少是非与道德底线。大学生知识与德性的错位反映出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缺失。对生命富有敬畏感、责任感和关怀性,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人文关怀教育与关怀性思维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一课。
(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一切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有效关怀的缺失。人的安全感以及其他积极情感的建立来源于幼年时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和保护,来源于青少年时期学校教师及同伴群体的接纳和相互关怀。然而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技术至上、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离,社会道德责任缺失,心理危机产生。现行教育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的交流和关怀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对他人、对世界、对自然的认同和关爱,人人渴望关怀但在现实中又缺失关怀、不会关怀,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威胁。
对于道德成长中的青少年,关怀性思维是一种基础性思维品质,有利于其他心理品质的养成,有助于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关怀性思维能够改变学生一味强调自我、理性和权利的思维模式,学会用一种情感的、关系的、情境的关怀伦理思维模式来看待世界。西方学者认为,用情感作支撑,辅以积极的教育措施,会促进责任感的生成。[4]大学是实现关怀的学校,是教导学生能够运用关怀性思维学会关怀的场所,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品德高尚、素质优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则是大学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大学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关怀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它要求大学生以一种差异性的、宽容的态度看待事物、看待世界,要求学生在思考的方式、行为的选择上,避免过分强调原则,而忽视情境,避免一味强调公正、权利和理性,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避免过多贯彻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和统一化的标准,而忽视差异性和多样性。关怀性的思维方式能够真正平等、公平地对待人和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化解人事之间、人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是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的要素
21世纪被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被公认为是创造教育必备的思维品质,关怀性思维成为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要素。
首先,关怀性思维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追求合理性,求真、求善、求美,一项举措的合理性,既在于合乎规律,更在于对更多人有益或长久有益。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其出发点就是科学性与关怀性的统一,它不仅包含科学的论证、评估过程,而且包含着价值选择和条件分析。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特征是积极、理性的反思和质疑,它不仅需要科学思维,同时需要道德思维,它不是简单地怀疑和批判,而是通过积极的反思、理性的质疑、建设性的创造发现真理、揭示社会活动的合理性。缺少关怀的批判性表现为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观点过分指责、吹毛求疵,仅仅停留在羡慕嫉妒恨的层次,缺少弹性品质,缺少建设性,甚至极端地表现为破坏、摧毁、无度宣泄,只有“破”没有“立”,只有牢骚,没有建设。真正有意义的批判性思维必然有关怀性思维的参与。
其次,关怀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剂。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综合体现,创造性思维需要关怀、欣赏、关注等关怀性思维的支持。缺少关怀的创造性表现为对他人成果的不屑一顾或任意贬低,只强调改革变化,不切实际地好高骛远,追求花样翻新,缺乏尊重与关爱,往往形成鲁莽、草率、轻浮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和改变是手段,人类的幸福和关怀才是目的。缺少关怀性思维的创造性必然会陷入形式主义。
批判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批判的归宿,而关怀是伴随批判和创新的要素。批判是通往真理的途径和中介环节,只有在对人类关怀基础上不断创新,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思维过程。批判、创新、关怀是大学生思维品质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并统一于关怀性思维之中。
(一)树立关怀性思维培养的意识
高等学校应树立关怀性思维培养的意识,这是由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20-40岁的成年初期,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亲密对孤独,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为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建立亲密的友谊,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爱情与友情,如果找不到友谊或其他亲密关系,个体就会感到孤独。亲密感的建立对能否满意地进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亲密感实质就是体验关怀,运用关怀性思维学会关心、照顾、付出、承担责任、宽容妥协等,从而与外界建立和谐关系。因此,关怀性思维是大学生转化发展危机,获得健全人格的必需。另外,从认知发展特点来看,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创新,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品质,如果缺少了关怀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大学生常常会停留在“愤青”“空想家”阶段,关怀性思维是将“理想照进现实”,给理性批判与大胆创新以情感的投入与关照。因此,大学教育应树立关怀性思维培养的意识。
(二)关怀性思维培养应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机统一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阐明了认知活动的脑机制,说明人类关怀性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统一。坦克斯利研究发现,右半球颞上回后部的激活程度可以预测被试的利他主义倾向,这个区域也被认为负责对他人意图的认知和推理,这说明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理有助于利他主义的产生。[5]Young(2007)利用道德两难判断的脑功能图像,将道德故事中的意图和结果分离出来,发现右颞顶联合区在4个条件下均有显著激活,右颞顶联合区是推测和判断他人行为的意向、目的和动机的认知中枢,它的激活证明归因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6]这些科学的实证研究说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关怀性思维的密切联系。
美国教育家认为,培养学生的理智就是培养他们的推理和判断,正确的推理和判断需要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关怀性思维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7]批判性思维以问题的形式寻求答案,问题将趋向于消除探究活动本身,创造性思维以答案的形式寻求问题,答案将会导致探究活动的永恒。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与基础,创造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与归宿,关怀性思维则包含了二者的内在核心要素。都关心对重要事物的保存,都具有对问题和答案的高度关注和投入,因此,大学生关怀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与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相结合,因为没有客观性和批判性的关怀立场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建立在客观性、科学理性和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关怀性也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缺少原则性和批判性前提的关怀性立场及行为,必将会沦为一种“善良的邪恶”[8]。
(三)大学生关怀性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
要加强对大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必须在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重视关怀性思维以及这三种思维形式的趋同倾向。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保存惊奇成分以激发其创造力,引导学生寻求引发疑问的机理。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共同的起点,质疑也是关怀性思维的关键,在质疑中批判、创新和承担责任。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结合情境和关系的思考,学会欣赏、利他、共情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鼓励学生领悟伴随人们批判性判断和创造性判断所存在的显性和隐性价值,从而激发关于重要事物的评价性关怀思维。第三,积极培养学生相互理解、彼此宽容、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鼓励他们学会积极独立、合作共赢。在探究活动中,用对立或相同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最大化地与学生产生联系,引导思考与批判。第四,在课堂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有时需要采取折衷的办法,一方面要教学生批判性评价那些有说服力的论证和科学证据,另一方面也要教学生表达适当的尊重,并在他们的社区和文化中维护团体的和谐。
关怀性思维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生幸福的达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关怀性思维与建设性思维立场更是异常重要,对教育教学的独特影响及重要意义已初见端倪。
[1] 周明星.创造教育与挫折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101.
[2] Paul.R.& Elder.L. Critieal Thinking: Teaching student to seek the logic of things[J]. Jourm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1999,23(1) .
[3] 原青林.美国“关怀性思维”教育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5,(8):21-24.
[4] Geneva Gay.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2000:50.
[5] 李万清,刘超.道德的脑机制: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7(第276期).
[6] Tankersley D, Stowe C J, Huettel S A. Altruism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neural response to agency[J]. Nat Neurosci, 2007,(10):50-151.
[7] M.Lipman.Thinking in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264.
[8] 王华,霍涌泉.关怀性:理论范式与实践探索[J].国外社会科学,2014,(5):143-150.
[责任编辑 朱小琴]
On the Training of Care Thinking Mo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AGN Hua
(SchoolofTeachers,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Care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are three indispensable elements in human complex thinking. The training of care thinking has not been given enough emphasis. The training of care think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in improv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promoting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enhancing advanced thinking.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t up consciousness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care thinking.
care thinking; complex thinking; strategy development; cultivate
2015-06-24
2014年陕西省社会科学
关怀性理论进展与教育关怀问题研究(2014M20)阶段性成果。
王 华(196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教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G642.0
A
1008-777X(2015)06-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