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锋
(西安晚报 文化新闻部,西安 710002)
媒体融合对新闻生态格局的影响及趋势初探
章学锋
(西安晚报 文化新闻部,西安 710002)
信息传播的多样化,给新闻生态格局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2014年8月18日,国家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布局媒体融合工作。正在积极实施的媒体融合战略,是一场改变新闻生态格局的革命,不仅对媒体业态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还必将会倒逼新闻教育的改革,进而助推新闻管理的变革。
媒体融合;新闻业界;新闻学界;新闻管理
2015年8月18日,是国家《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一周年的日子。作为一名传统媒体从业者,通过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长期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正在深入持续开展的媒体融合工作,是一场改变新闻生态格局的大革命!媒体融合不仅对传统媒体的业态结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还必将会倒逼高校新闻教育的全面改革,并进而推动国家新闻管理体系的大变革。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十”计划。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这些重要讲话,标志着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的大幕正式开启。
一年来,在《意见》精神的引领下,各级各类传统媒体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融合探索:对内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在报道理念、内容生产和传播形态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对外则积极运用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技术、新平台,研发出一大批带有传统媒体标识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
然而,传统媒体的这些媒体融合探索,并没有立即带来理想的效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工作,遇到了以下问题:1.部分从业者更迷茫。媒体融合要求从业者既要按互联网思维来生产内容,也要按新兴媒体的技术手段来传播新闻,这让一部分习惯于传统媒体单一生产方式的编辑记者感到难以适应,甚至对媒介未来和职业人生更加迷茫。2.有些媒体融合不彻底。一些传统媒体认为,推出新兴媒体产品,完成入驻互联网或开通新媒体账号,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放在新兴媒体上,就实现了媒体融合,并没有与用户形成黏性,这显然是不彻底的。研究认为,在媒体融合的三个阶段中,这种“分户媒体时代”只是媒体融合最初级的,还有更高级的“社交媒体时代”和“场景媒体时代”。[1]事实上,很多传统媒体主导的媒体融合只完成了第一阶段。3.可推广的融合模式没有出现。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广告和发行,普遍遭遇断崖式下滑,急需新的盈利模式来支撑,但尚处“输血”成长期的新兴媒体,根本无力“造血”给传统媒体。在主业滑坡后,一些传统媒体“转场”多元产业,如开拓房地产、展会等求生存。截至目前,虽然全国各级传统媒体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实践,但可供推广的媒体融合模式、特别是适合市一级传统媒体的融合模式还没有出现。
“回望人类新闻传播史,大致经历了‘铅与火’‘光与电’和‘数与网’三个阶段”。[2]不同的媒体,带给受众的阅读习惯是不同的:纸媒时代,靠“翻看”获取信息;广电时代,靠“听看”获取信息,互联网时代,靠“点击”获取信息,眼下新媒体时代,则靠“刷屏”来获取信息。对受众而言,获取信息的方式尽管在变,但对信息的需求却并没有变。因为受众信息渴求这个巨大的卖方市场长期存在,所以说,没有传统的媒体,只有传统的人和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只要把握好发展大势,不但不会死,还会获得新生。未来,新闻行业发展的可能趋势有:1.传媒体制改革攻坚战打响。应该看到,媒体融合是打响传媒体制改革攻坚战的第一枪。这次媒体融合,不单纯是媒体层面的事,而是改变现有新闻业生态格局的一场大革命,是传统媒体适应“互联网+”时代趋势的全面转型,通过融合来打造新型媒体传播平台和新兴产业发展平台,旨在促使媒体回归其传播本质并理性认知企业属性,助推传统媒体走出小圈子迈向产业大世界。在不久的将来,各媒体将加快资本证券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并在兼并重组中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2.媒体功能进一步升级。应对新媒体的快捷化和碎片化,并不是要把传统媒体办成“空中互联网”。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地面互联网”,必须加大与其所在区域受众的关系,调动地方通讯员和“公民记者”积极参与,建构全民新闻采集平台。只有新闻品质和传播渠道更贴近受众,才能与受众产生更大的黏性。这就需要升级媒体功能,进一步改革现有报道思维,以地方特殊命运为切入点,将新闻的笔触深化到关注人的心灵和命运上去。3.急需全能型从业者。从媒体生命源泉上讲,全能型传媒人才是传媒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媒体要为受众“提供有效、即时、现代、个性的信息服务,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必须的智慧媒体”,[3]就要以用户为中心,在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定制化上下工夫。这就要求从业者坚持新闻专业精神,以更敏锐、更自觉的姿态,在第一时间深入第一现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成为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出主意的专家型记者。同时,熟练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技术,灵活运用文字、图片、图标、声音、影像等超文本阅读的信息及深度解读的超链接阅读等元素,让同一新闻源在不同传播渠道中更易于复制粘贴、转发互粉。全能型从业者无疑是未来新型主流媒体的生力军。
让人遗憾的是,作为培养新闻业界未来新闻人才主要通道的新闻学界,在翻天覆地的媒体融合大革命面前明显落后了。不可否认,新闻业界的变化之快,与高校新闻教育的脱节,成为很多新闻学毕业生毕业后无法进入媒体工作的一个原因。兼跨新闻业界和学界的著名人士范以锦教授撰文呼吁:“传媒院校需要对传媒专业学生进行多学科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发展后劲”。[4]认为要解决这一现状,就必须进行新闻教育改革。当前火热的媒体融合,是倒逼新闻教育改革的导火索。
那么,国内新闻学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呢?笔者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暨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30多所重点高校,分别查看了各校的新闻教育二级教学机构官网,发现所开设专业主要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和编辑学、播音与主持等。点击阅读各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只有复旦大学等开有媒介融合、多媒体制作、跨文化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及新闻传播前沿讲座等课程。此外,笔者还查看了其他15所非重点的一本、二本和三本高校的新闻学课程设置情况,遗憾的是,竟然没有一家开设与媒体融合相关的课程。
是现在的媒体不需要新闻人才了吗?不是的。身处互联网冲击和自身转型压力双重困境下的传统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望获得优秀人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的报告显示,他们需要有专业敬业的调查研究人才,有互联网基因的人才,有复合创意能力的人才。他们希望所接收的新同事在大学时,基础课程能文理兼融,最好能兼容文理工商管理。[5]新闻学界为什么不培养业界需要的人才呢?一是教材明显落后于时代需要,二是很多高校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新闻教学理念严重滞后。这两个原因,导致出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即大学辛辛苦苦培养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因无法具备业界需要的技能而无法进入业界。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怎样解决新闻学教育学不能致用的现象呢?笔者认为,必须刷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探索:1.启动多学科教育。媒体职业的特殊性,注定从业者必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认为:“新闻应该与政治联系,这样才能理解民主政治和民主机构;和文学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并深刻理解叙述的方式;和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和艺术联系,这样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和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和直觉。”高校在培养新闻学学生时,要按照多学科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学会前期的数据挖掘、新闻选题及后期设计、编程甚至运维等专业技能,至少掌握PS技术、编辑数据、制图、成品出稿等能力,培养既有理论功底支撑,又有实际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引导教师到业界补课。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很多高校新闻学教师多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课堂的。因为他们没有从业经历和案例感受,所以很难在课堂上讲述具体案例及操作细节。要弥补这种先天不足,就需要教育部门联合宣传部门出台扶持政策,推进学界教师到业界补课,可以脱岗挂职锻炼,也可以在岗兼职,让教师参与新闻生产过程,以丰富其理论知识。新闻学教师还要掌握一些新技术来创新教学手段,以三维、多维手段进行可视化教学,用简洁的图表来表达冗长的知识信息,学会对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等。3.加快校媒共建步伐。一是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各高校积极与当地新闻单位联系,想方设法地吸引一些从业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业界骨干进入课堂,使单调的课堂成为理论经验和鲜活案例的分享会;二是针对新媒体属于学科交叉领域的特点,积极与媒体共建新闻实验室。本着问题意识和科学意识的态度,通过学界业界的对话、合作等交流活动,积极回应前沿发展中的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以智力支持来服务业界发展。如2013年至2015年的重庆新闻奖评审会,就分别在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大学举办。这种将业界奖项评选会搬进学界课堂,让新闻学专业学生现场观摩,了解优秀作品基本要求,对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新闻实务能力影响深远。[6]这种业界与学界的有效互动,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值得大力推广。
新媒体是借助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常见的有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微博、微信等。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这个“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行为过程中,新媒体因蕴含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巨大能量,成为横在新闻管理部门面前的一把双刃剑。在当前这场汹涌澎拜的媒体融合革命中,几乎每个传统媒体都建设了新媒体平台。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对新媒体的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地缩小负面影响,已成为新闻管理部门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
笔者认为,媒体融合助推了新闻管理的变革。具体而言,新闻管理机构会出现的变化有:
1.靠前管理将成为管理新常态。新媒体能迅速传播各地突发事件,传统媒体要么在关键时刻失语,要么因发布过于简单而饱受诟病。今后遇此类事件后,传统媒体可在第一时间联系上级新闻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以敦促其靠前指挥,然后在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上及时发声,让群众在关键时刻听到权威的声音。可以断定,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靠前管理将成为新闻管理的新常态。
2.新闻管理资源会进一步整合。在现行的新闻管理体系中,对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等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大量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将会凭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只脚站立起来。就同一新闻源在不同渠道该如何发布等大量的实操问题,将成为他们向两个上级管理部门频繁请示的主要内容之一。改变这种多头管理带来的弊端,需要整合新闻管理资源。笔者建议,合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国家传媒管理部,以更好地推进媒体融合工作和新闻生态的发展。
[1] 胡正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5,(5):22-26.
[2] 章学锋.新闻美文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J].唐都学刊,2014,(5):22-125.
[3] 向阳.智慧媒体[J].中国报业,2013,(8):84-85.
[4] 范以锦.究竟谁将谁抛弃——对传媒毕业生入职传统媒体大幅下降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5,(8): 42-44.
[5]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需要怎样的新媒体人才[J].新闻与写作,2015,(3): 8-10.
[责任编辑 石晓博]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总目录
第1期
论国民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以日本为例
张忠锋,马聪丽( 1 )
论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美术创作
吴云峰,姚尚右( 7 )
论唐太宗公平与诚信的治国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钟世娟( 11 )
北宋后定瓷不用于宫中辩
丁新义( 17 )
春秋时期郑国罕氏家族政治世袭考论
詹 婷( 21 )
试论同治陕西回民事变的影响
符晓洁( 25 )
“泾渭分明”考辨
李海明( 30 )
明清商业影响下的晋中地区市楼研究
——以平遥为中心的考察
裴 欣( 35 )
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问题、原因、对策
卢尚月( 39 )
网络文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陈 海( 44 )
第十二种孤独
——从《复活节游行》解读理查德·耶茨
“孤独的女性”主题
张 晗( 47 )
《佩文斋咏物诗选》及编者的诗学观刍议
刘利侠( 52 )
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创新能力
——以金融学专业研究生为例
崔建军( 57 )
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的影响
李亚帆( 62 )
4C理论与《海西晨报》发行营销策略的构建
… 张 涛( 69 )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途径探析
杜轶龙( 74 )区域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和家庭教育政策论略
…骆 风( 77 )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曹 飞,陈鹏联( 82 )
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及其实施途径
王瑞华( 85 )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张舒扬,杨文军( 90 )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以陕西地方高校为例
邹满星( 94 )
坚持三风建设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刘天信( 97 )
高考要突出考核逻辑思维能力
石晓博,张惠民(100)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杨彩霞,张 婧,吴 峻,赵永刚,宫先成 (103)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浅论
李宁利,张彩利,孙吉书,孙建诚(107)
审核评估背景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
——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
王军强,李 蕾,郑 旻,杨振华(110)
习仲勋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樊明方,门 超(113)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李亚云(119)
我国集体谈判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赵铁迪,闫子良(123)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八届(2014年)学术年会分场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
研讨会”综述
张婷婷(127)
一部系统研究白河方言的论著
——评《白河方言调查研究》
胡安顺(封三)
第2期
论韩愈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及其风格的嬗变
… 陈景春( 1 )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红楼梦》诗词的研究
合灿温,张士东( 6 )
和谐共生中的生命意义分析
——D·H·劳伦斯对敬畏生命的思索
张秀芝( 10 )
文明与自然冲突的文化审视
——解析《苹果树》中的生态思想
陈 玲( 14 )
宋代孝行述略
王晓如( 17 )
浅析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
——以河南汝南县为例
刘萌萌( 21 )
汉代丞相司直论考
张立鹏( 26 )
明清民国时期潼关交通形式变迁的初步探究
巴索兮( 31 )
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透视晚清法律文化
虞佳臻,赵婷婷( 35 )
边疆视野中的清代陕甘绿营及其特点
杨军民( 41 )
略论抗战时期各根据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解小明( 46 )
“为虎作伥”微探
——以《太平广记》虎类母题展开
马梦莹( 50 )
网络传播时代下的印度社会性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薛 媛( 53 )
“乡贤文化”在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探究
杨 军( 56 )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问题综述
王 玥( 60 )
刘永福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梁文宏( 64 )
新媒体时代主导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多重挑战与战
略机遇
张 立( 68 )
“眼见为实”何以可能
华 锐( 75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关注
刘博识( 80 )
作为标志个人与家庭共同体共在的姓名
程秋君( 82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研究
王玉梅,龚燕晨( 86 )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董 鹏,黄志红( 90 )
环终南山景区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思考
郭会宁( 94 )
关于国防生战斗精神的教育培养
马桂启,赵璐璐,佟学民( 97 )
英语专业大学生创办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调研报告
石 颖(101)
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探讨
胡洪萍,周光亚(105)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概率统计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
模式改革
韩利娜(110)
路基路面养护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郭红兵,连 静(114)
全民健身视域下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城镇社区的开展
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小妮(117)
安徽省高职院校乒乓球选手技术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以安徽十三届省运会高校部乒乓球比赛
女子乙组为例
程茂勇(120)
陕西省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薛海涛(124)
《正蒙》及其注本研究的集成性著作
——评林乐昌著《正蒙合校集释》
邱忠堂 (127)
本刊编辑部郑重声明
( 5 )
第3期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的语言学基础:库尔德内的社会
-心理语言学
杨 燕( 1 )
先秦儒家“君子观”的流变
曹祎黎( 5 )
“冷山”上的异化与回归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冷山》中女性主体
身份批判性建构研究
… 周弘毅,付小兰,高楷娟( 10 )晚唐传奇《飞烟传》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张秀珍( 14 )
简论柳青对陕西当代文学的历史贡献
郭 萌( 18 )
论宋诗意象的人文倾向
——以“书灯”意蕴解读为中心
俞婷婷( 21 )
《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
魏娟辉( 26 )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考察研究
程长宁,贺林林( 30 )
唐代帝陵石刻番酋像带饰样式浅析
… 胡春勃,何 伟( 33 )
西安明城墙保护问题研究
李颂华( 42 )
马家塬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唐伊娟( 46 )
民国时期西安的戏曲班社与城市文化
张 妍( 51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 蓉( 55 )
房屋拆迁评估法律探析
贺桂华,周 洲( 59 )
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浅析
马千惠,许 莉( 62 )
老年群体所需精神慰藉与家庭供给研究
贺志武( 65 )
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论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解析
张 雨,张 红( 69 )
绘本赏析的维度建构
陈晓艳( 74 )
“慕课”与《现代汉语》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秦 岭( 78 )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 归秀娥( 82 )
基于关联挖掘“三用一实训”的任职教育研究
杜思深,石 磊,倪延辉,庄绪春( 85 )
内观:回归生活德育的有效途径
黄 姗( 90 )
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黄 艳( 93 )
浅谈现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翁琳源( 98 )
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浅析
闫 彦(103)
试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角色与功能
… 宋 锋(106)
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
——以商洛市公共图书馆为例
余雪梅(109)
编辑校对工作中计算机校对软件应用浅析
牛春玲(114)
浅谈信息时代现代信息图设计
黄 婷(117)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困境及对策
于美娜(121)
唐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遗珍
——读《陈翔唐史研究文存》
胡耀飞(125)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影视艺术文化研究》
栏目开栏暨征稿启事
(128)
第4期
革命叙事遮蔽下的女性身体消费
——电影《风声》中酷刑场面的分析
徐雅宁,范 雪( 1 )
韩国复仇电影研究
袁晚晴( 6 )
冯小刚电影的伦理基础构成
郑 欣( 13 )
论电视媒介对现代家庭角色的重塑
——以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为例
房 宁( 20 )
话剧《白鹿原》西部地域特色分析
马 珂( 24 )
亲子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究
朱正香( 29 )
杜诗以数字构成的艺术世界
魏耕原( 33 )
唐诗中的“寒山”意象
贺 莉( 38 )
论抗战小说中的地域艺术形式
——以巴陇锋长篇小说《云横秦岭》为例
王美雨( 44 )
“重写文学史”再认识
毛海琴( 49 )
从王维诗画的接受看蓝田辋川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
杨晓慧,张 含( 53 )
清代商洛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
王建国,张丹军( 56 )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以甘肃省为例
凌富亚( 61 )
唐代经济繁荣对音乐文化的促进作用
霍嘉西,李西林( 66 )
丝绸之路上唐与中亚粟特的文明交流
卞蓉荣,韩海梅( 70 )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建设的探索
王乐乐,蒙晓旺( 74 )
马克思的正义论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温晓荣,张全胜( 78 )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申亚民,吴 润( 81 )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之思考
张巨武( 88 )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维度及内在关系探究
李 莉( 93 )
纪检监察专业人才学历教育校政共建机制研究
——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
钱晓萍, 巩建萍( 97 )
西点军校荣誉体系对我军院校之启示
贠大强,张宏民(100)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新论
张国良(104)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研究
王明明,王卓慈(107)
特色学校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雷守学(110)
关中方言有关单纯趋向动词的句管控条件
孙立新(112)
关中地区庙会特征调查
——以陕西省周至县为例
潘明娟,徐 清(117)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指数的提升方法
张晓东(122)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可喜成果
——评孙立新研究员的《关中方言语法研究》
罗昕如(126)
新思维 新体系 新方法
——评《教育经济问题的理论与实证》
…郭 涛(128)
第5期
大萧条时代美国电影文化消费探析
柏 悦( 1 )
当代城市的“另类”讲述者:黄建新城市电影论
张体坤( 6 )
《转山》:一部东方意蕴的公路电影
——也谈中国类型电影的民族化问题
徐雅宁,范 雪( 10 )
从《傲慢与偏见》看影视改编中女性主义的觉醒
邵海静,刘 宇( 14 )
墨家学说对秦国社会的影响
贾马燕( 19 )
曹操与世家大族关系探究
——以荀彧为例
宋闪闪( 23 )
味经、崇实书院在陕西教育早期现代化中的角色探究
李婷婷( 27 )
“他见”与“我说”:论近代中国社会对高跟鞋的认识问题
——从时人评价和女性自身态度两方面探讨
冯 洁( 31 )
近20年来敦煌汉简研究综述
潘 芳( 35 )
肖洛霍夫与陕西文学
刘祥文( 41 )
论张载的文艺观及其诗文创作
刘 宁( 47 )
外部论视域下《人性的污秽》中匿名信的解读
赵 娜( 52 )
《傻瓜吉姆佩尔》的不可靠叙述分析
姜龙霞( 56 )
语言的符号化过程
刘志刚( 60 )
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深化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研究的新思路
杜 敏( 64 )
从神经伦理学的视角看行为决策
孙 楠( 69 )
大数据时代统计变革与应对之策探析
闫荣国,刘天信( 72 )
传统工艺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浅析
——以甘肃庆阳地区为例
王彦平( 76 )
出版产业结构优化途径分析
康 霏( 80 )
新刑诉法视域下法院变更指控罪名权研究
牛春景,孙大永( 83 )
“失独家庭”老难善终症结探析
张成武( 86 )
立德树人,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李玉华,郭 宪( 90 )
高校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杨 菲,陈 泉( 95 )
赴泰实习生汉语教学适应性研究
高 萍,宋 璐( 99 )
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研究
石 奇(104)
工业4.0时代的特征与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吕春芬,宋绪丁(107)
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为科研服务的路径探究
张丹军(111)
国外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研究综述
李征娅(115)
定律大观:图书馆实践中的拿来主义
赵静萍(120)
论陕南生态旅游中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文丽君(124)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影视艺术文化研究》
征稿启事
(128)
第6期
时间的密钥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叙事模式分析
薛 凌(1)
无厘头表象与电影作者的忧患意识
——浅析《大话西游》的后现代美学特征…
陈 玲( 5 )
泗县皮影戏的历史渊源与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吴衍发( 9 )
唐诗宋词中“向道”释义的再思考
魏耕原(14)
论诗僧皎然禅修历程对诗境的影响
杨芬霞(19)
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刍议
——基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分析
曹爱琴(23)
为历史存正气
——从人生实践到艺术实践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
楷模柳青
苏喜庆(28)
如斯巾帼女儿
——评秋瑾诗歌的妇女解放思想
王彩虹(34)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孙德魁(37)
唐代外来僧侣管理
王兰兰(43)
从怀帮看清代河南行会发展
方 平(47)
强化“一个目标,二种能力” 做实“三条路径,四种方法”
——西安文理学院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探索
李忠良,郭 涛,邹满星(53)
试论大学生关怀性思维培养
王 华(58)
文化自觉是赶世界水平建百年名校的内核
——以西安外事学院鱼化龙精神研究为例…
黄 藤(6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生态培育实践
赵军强(66)
探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写作课对学生语言意识
的培养
周正履, 李长安(69)
基于行业需求的泛艺术类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石云平(73)
学习支持服务策略与学习效果相关性实证研究
——以西安干部教育培训广播电视大学基地为例
王 锦(78)
面向学习者的体验式学习软件的研究…
铁 煜,娄珀瑜(83)
论传统诚信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和功用
郭晓勇(87)
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以西安市项目县为例
樊 丽(90)
试论高师院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写”系列活动的意义和策略
——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
曾京玲(94)
论中国古代女性教子诗的儒家教育思想
舒红霞,闫秀荣(99)
基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下的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
张友恭(103)
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
王笑圆(106)
高校学生到课率低的原因分析与措施探究 …
方 硕(109)
从口语交际角度看王勃的《滕王阁序》
郭惠玉(113)
“一般人”与“现实的人”刍议
张婷婷, 袁祖社(116)媒体融合对新闻生态格局的影响及趋势初探
… 章学锋(120)
廉政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评杨永庚教授新编《纪检监察学概论》
李亚娟(123)
The influence of Media Convergence on EcologicalPatterns of News and its Trend
ZHANG Xue-feng
(Cultural&NewsDepartment,Xi’anEveningPaper,Xi’an710002,China)
The diversity of news distribution brings enormou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patterns of news. The Guidance Suggestion on the Promotion of Convergence of 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 was launched on August 18, 2014 from a national strategic perspective. The ongoing media convergence strategy is a revolution to transform the ecological patterns of new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will hav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media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change of media management as well.
media convergence; media; journalism research group; media management
2015-09-18
章学锋(1974—),男,浙江乐清人,西安晚报文化新闻部主任编辑,主要从事新闻与文艺交叉学科研究。
G206.2
A
1008-777X(2015)06-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