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西安 710062)
“一般人”与“现实的人”刍议
张婷婷,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西安 710062)
自古以来,“人”这一概念一直是哲学史上的奥秘之一。于此,以人本学为主的费尔巴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类”(即“一般人”)这一概念。受其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相应地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并展开论述。可以说,“一般人”奠定和促成了“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则是对“一般人”的扬弃和超越。
“一般人”;类;“现实的人”
人类的哲学史悠久而深远。自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发出“认识你自己”的呐喊之后,人类就愈来愈重视“人”自身,从而也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自然界转向了生活世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人”的基本解释则有三种:一是指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并能进行劳动和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物种;二是指别人、他人;三是指人的品质、性情、荣誉。[1]
费尔巴哈对于“一般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的《基督教的本质》和《未来哲学原理》这两本著作中。“一般人”即费尔巴哈所说的“类”,事实上,他更多地是从“类”这一概念入手对他的人本学加以论述的,“一般人”概念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注脚性说法。
(一)“一般人”(“类”)思想的源起
“类”这一概念不是费尔巴哈在其著作中直接提出来的,他开始只是对宗教神学展开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才逐渐提出并进一步论述了其关于“类”的思想。什么是“类”?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费尔巴哈首先阐述了“人”作为一个个体与动物的区别,他说道,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据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诸如人有思维之类的原因,当然,没有思维或不思想的人也称不上是人,但这并不能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据或原因,因为思维并不是人的本质,而只是体现人的本质规定的属性之一。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问,把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开来的到底是什么?费尔巴哈对此做了回应:“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2]由此可见,费尔巴哈认为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是因为人具有意识,而动物则不具有。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动物也具有一些简单的意识,那这又作如何区别呢?于是,费尔巴哈接着说道:“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2]29这就是说,区别人与动物在于是否能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自己的思维对象,不言自明的是,只有人具有这种意识,只有人具有费尔巴哈所谓的“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人”这样一个个体,而且能把自己当作“类”来认识,而这是动物所无法做到的。
正由于人具有这种“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和自己的“类”,也就是说,人既具有自我意识,又具有类意识,所以,“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而人却具有双重的生活。”[2]30何谓“双重的生活”?用费尔巴哈的术语来说,就是指“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所谓“内在生活”,是指人“对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2]30即人与自己、自己的类交往,并与之发生关系,是人把自己的本质、类当作对象的一种生活。所谓“外在生活”,则单单是指人与直观个体交往、发生关系的生活。因此,“内在生活”也就是“类生活”,“外在生活”即“个体生活”。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和类意识使人既具有“外在生活”,又具有“内在生活”,使人认识到人不仅以一个个体存在着,而且也是类存在,从而也就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并使之超越于动物之上。
费尔巴哈认为,人虽具有自我意识和类意识,但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他说:“就是理性、意志、心。”[2]31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意志是一个人品格中所具有的能量,而心就是爱。费尔巴哈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集理性、意志、心于一身,而神则是理性、意志和爱的三位一体,由此,人就会把自己看做至善者,甚至是一种属神的存在。“上帝的本质不是别的,只是摆脱了自然限制的人的本质”[3]。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认为这可能就是宗教的来源,为此对宗教展开批判,提出了“类”这一概念。
费尔巴哈把“类”(“一般人”)作为其人本学的主题,这对现代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紧随其后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完成了标志着他们唯物史观形成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简称《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正是由于这部著作的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费尔巴哈的“一般人”的批判,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概念。
(二)“一般人”(“类”)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类”作为贯穿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中心范畴,到底指的是什么?
在《未来哲学原理》中,费尔巴哈虽没有明确提出“类”的概念,但是在他分析上帝的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他对于“类”的见解:其一,“类”是对个体的一种理论抽象和概括,由个体组成;其二,“类”既然是个体的抽象和概括,那么,个体则是对“类”的分有;其三,“类”的形成和实现是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完成的。[4]
综其二者,费尔巴哈的“一般人”(即“类”)是对作为个体的整体性概括,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东西,同时也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5]从而明确地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个概念,这一概念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
(一)“现实的人”的内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就明确指出,他们谈论的前提不是教条的和任意的,他们讨论的出发点基于“现实的个人”,之所以称之为“现实的个人”,是因为他们从事着具体的活动,过着显明的物质生活,并能够为其进行的物质生活创造和提供相应的工具和资料。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或社会结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同样是在无数个个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仍然不是任意的和想象出来的人,而是活生生的能够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个人,亦即“现实中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现实中的个人”,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指“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6]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包括以下方面的内涵:一是“现实的人”必须是具有生命的,因为无生命也就无人,不管是“一般人”,还是“现实的人”,只有具有生命,个人才能存在,整个人类历史才得以存在;二是“现实的人”能够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当人能够自己生产自己生活所需的资料时,就意味着他们打破了同为肉体组织的动物,从而与动物区别开来。三是“现实的人”必然具有“一定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则不仅包括他们生产物质生活所需资料的活动,还包括从事职业的活动,与人的交往活动等。当然,这里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二)“现实的人”的思想生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篇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批判,认为这些哲学家们虽然都对黑格尔体系做出一定程度或部分的批判,但其中却没有一个批判家能够从整体出发,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和彻底的批判,都是片面的,或者对其进行小修小补,或者用其某一方面来否定整个黑格尔体系,抑或用其来反对其他批判家。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新出现的批判家”主要指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这些人都把“人”定义为一种抽象性的存在,但他们所下的这些定义也只不过是用另一种称呼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罢了。诸如施特劳斯提出的“实体”,鲍威尔提倡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等,“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由此,马克思恩格斯下了这样一个立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6]10也就是说,这些批判家们只是从观念出发来反对其他观念,用理念的方式来建构德国哲学,而并没有立足于实践,没有把眼光投向现实世界,只是在理念或观念的思想中兜圈子。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心史观展开了批判:“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6]19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直观性地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感性世界是一种先天存在的、不变不动的东西,但事实上,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努力发展的成果。由此来批判费尔巴哈只是用感性的直观来认识世界,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互不相关。此外,“他还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着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6]22可见,费尔巴哈眼中的“人”只是“抽象的人”,他虽然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但却没有发现人还有“人的关系”这种社会属性,从而割裂了二者的关系,那么他所谓的“人”也就称不上是完整的人。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接着说道,我们有时称费尔巴哈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此时是把历史排除在他探讨的范围之外,但当他去探讨和研究历史时,我们便不能称之为唯物主义者。这就是说,费尔巴哈把人从宗教神学拉回到现实世界,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只看到感性自然,而忽视了历史活动,因此在历史观上,他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称他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的原因之所在。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整个德意志思想体系之后,将自己的哲学立场明确地表达出来:他们探讨的出发点不是想象的和随意的,不管是历史的发展还是人的进步,都是基于具体的历史活动和现实的个人,并根据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和现实生活来展现其所相应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他们所探讨的人绝不是独立的、不变的人,而是我们可以经验到、感受得到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趋向于全面发展的人。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从现实出发,将自己的哲学立场与德国思辨哲学的立场严格地区别开来,从而扬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实现了由“一般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的、正确的前提。
立足于“人”这一最为普遍和最为重要的存在,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恩格斯将其提升至哲学的高度来思考。费尔巴哈冠之以“类”的称呼,即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一般人”。马克思恩格斯则基于费尔巴哈的“一般人”,将其转变为“现实的人”。
(一)“一般人”奠定和促成了“现实的人”
“类”(“一般人”)是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范畴,他提出的“一般人”这一概念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新的方式去思考“人”这一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对于其他思辨哲学家而言,费尔巴哈显然比他们更胜一筹。但同时,他把人只看作是一个感性的、直观的对象,“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6]22这就是说,费尔巴哈的“一般人”虽然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人还具有社会属性,这就使得他的“一般人”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继承了其合理性内容的同时又克服了其局限性,从而将费尔巴哈的“一般人”转变为“现实的人”,由此,我们可以说,“一般人”奠定和促成了“现实的人”。
(二)“现实的人”扬弃和超越了“一般人”
费尔巴哈的“一般人”概念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作出新的思考和定位的基础,并提出与之相对的“现实的人”这一概念。但是,这绝不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翻新,而是对其人本学理论的扬弃和超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以此出发来批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我们所处的感性世界是由现实的人的活生生的物质和生产活动所构成的,而是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和实践活动去探询人及人的本质, 并指出人不仅是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对象”,而且还是“感性活动”, 从而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联系在一起, 超越了费尔巴哈“一般人”概念的内涵,完成了对于人和人的本质的完整定义。马克思恩格斯用“现实的人”置换了费尔巴哈的“一般人”,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前提,从而实现了对“一般人”的扬弃和超越。
可见,费尔巴哈的“一般人”为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是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一般人”的前提下形成的,是对“一般人”的超越。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费尔巴哈的“一般人”可有可无,他们都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纵观人类哲学史的历程,不论是费尔巴哈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这一历程中的很多哲学家,都无疑对人类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而存在,殊不知对于“人”的全面而正确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我们,很少有人去反思、质问人是什么抑或什么是人的本质这些问题。那么,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首先,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和语言是使人脱颖而出的前提条件。其次,人具有比动物更高级的思维意识,具有创造和改变世界的能力。最后,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是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生存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体。搞清楚了人的本质,也许我们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就能为自己定位,就会知道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和真正的我。
有局限才有超越,有超越才有新的发现,人类的思想史正因如此才能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蓬勃向前发展。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理论博大而精深,我们作为一个“人”, 一个“现实的人”,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一般人,应努力去发现和学习其中的精髓,并学会用其理论指导现实世界。同时,我们也应努力去做一个超越的人,为人类的哲学思想史增添新内容、新篇章。
[1]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25.
[2]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9.
[3] 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37.
[4] 侯才.费尔巴哈“类”概念新析[J].长白学刊,1993,(2):20-24.
[5]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7.
[6]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责任编辑 兰一斐]
A Discussion on “Ordinary People” and “Realistic People”
ZHANG Ting-ting, YUAN Zu-she
(SchoolofPolitics&Economics,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concept of “people” has been one of the mysteries in philosophy. Feuerbach proposed his own views on this concept as “class” (“the average person”). Under his Influence, Marx and Engels proposed “real man” concept correspondingly in The German Ideology, and expanded the discuss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concepts.
ordinary people; class; realistic people
2015-09-18
张婷婷(1990—),女,陕西延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袁祖社(1963—),男,陕西兴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和制度伦理学研究。
B0
A
1008-777X(2015)06-0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