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平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历史文化研究】
从怀帮看清代河南行会发展
方 平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得较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竞争迫切的要求,工商业行会组织应运而生。在清代,河南商人以怀庆、武安商人人数居多,成帮结伙出省经营,且在省内跨州县活动,怀帮商人在上蔡、开封、禹州、周口、辉县、襄城、南阳、阌乡等城镇经商,在省内省外建立了维护其帮伙的集团利益的会馆,因此可认为已构成新起的商帮,可视作河南商帮的代表。以怀帮为例来阐明清代河南行会组织的发展概况,以区域社会史来深入了解河南行会发展史乃至中国行会发展状况,理清我国由传统社会到近世社会转变的脉络,进而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变迁史,并为现代工商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经济;怀商;行会; 制度
明朝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的经营形式,资本主义萌芽应运而生,到了清代商品经济出现了更大程度的增长。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加之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工商业组织需要以维护共同目的的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谋求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行会组织就应运而生了。行会旧称“行帮”,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所建立的同业或相关行业的组织。隋唐时已有“行”,宋代有“团行”,到了明清时期行会组织更加发达。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明清时期中国地域商人的贸易经营方式促进了全国商品市场的发展。商帮形成于明清之际,它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异乡的联络之所的一种松散的自发性商人群体。清代中期的怀庆商人为了解决生存压力,依托本地资源走入全国商品市场,于是形成了有统一组织的怀庆商帮,其足迹遍及各个商业重镇,活跃了全国商品市场。
明代怀庆设府,辖河内(今河南焦作市、沁阳市、博爱县)、武陟、修武、济源、温、孟六县。雍正二年(1724),将原武县(今属河南原阳)划归怀庆府,辖区8县。东西长174公里,南北宽77公里,总面积7 347.1平方公里。从明初改称怀庆府直到清末,因此人们习惯称怀庆商人为怀商或怀帮。怀庆府交通便利,西接山西,东到京师,南到开封,得益于这些有利条件,怀庆府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程度比其他地方程度要高。府城、县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从康熙、乾隆到清末,商业贸易持续发展,城内店铺贸易与集市贸易相结合,大批人口向城市流动,商人活跃于各个县城。怀庆府商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市场需求扩大促使怀商队伍壮大
怀庆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由山脉、丘陵和平原组成。气候温和,光热充足,水源丰富,适宜各类物产资源的生长。
1.以四大怀药著称。河内县、济源县、温县、孟县是怀庆府出产药材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些药材中以地黄、牛膝、菊花、山药最为著名。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赞颂怀庆药材的诗句:“一路春风清化镇,酒帘药圃是怀州”“天坛万仞入云霄,坛上仙人种药庙”。[1]怀庆药材质地优良、药效纯正,加之怀庆商人又以加工怀药精细而著称于世,所以地黄、牛膝、菊花、山药被世人称为“四大怀药”。在明末以来,怀庆药商来汉口摆地摊、销售怀药。[2]入清以来,富商大贾纷纷到怀庆府收购药材,交易比其他县要繁盛很多。怀庆府药材交易市场也已形成规模,出现了杜盛兴、协盛全、郡义顺、李广盛、马泰丰、阎昌恒、徐新合、保和堂等拥有实力的商家。由于市场的巨大需求,促使怀庆商人在外地广设分号成立了怀庆会馆,如开封、禹州、周口和汉口、天津、祁州等地区,并享有“怀帮”的名誉。自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每年都有大量怀药运往上海、广州、天津等市场。*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沁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沁阳文史资料》第四辑《怀药专辑》第25页,1991年9月第1版。
2.棉花、竹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长期以来,怀庆农业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特征的。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这里的种植结构,从明代开始,棉花种植在国内得到普及。怀庆府气候土壤适宜棉花种植,所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明万历年间,棉花种植成为怀庆城乡集市贸易的重要货物。种棉和纺花织布已成为农家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县“唯木棉为多,民间纺织无问男女……远商来货,累千累百,指日而足,贫民赋役,全赖于是。”*参见顺治《温县志》卷上:卷四,清顺治十六年刻本,《清代孤本方志选》第2辑第7册。清代怀庆地区的商品布转向北方市场,怀帮布商顶替了山陕商人向西北转贩布匹。[3]640县内十几个集镇,间日为集,来自各地的客商充满市集。孟县棉布生产持续发展,机户织成布出售后,所得收入除去支付购买花、线价外,每匹获利近百文。后来铁制织布机多达2 000台,木织布机3 000多台,日产土布量为6 000匹左右。[4]132怀庆是北方竹的主要产地,以博爱清化、许良乡一带为最佳。清初诗人盛赞清化镇是“村村门前水,处处竹林家”。因质地优异,清朝时成为贡品,运至清化进行加工,按照不同地方人们的需求,除制作日用器具如竹篮、门帘外,还兼制精良家具及陈设用品。所制桌椅花纹多样、形状各异,深受民众喜爱。转贩竹子的商人多把竹束成筏,由水路(黄河、运河)运至山东、天津等地。[3]641这些竹器一部分行销于本地,大部分销于外地十几个省份。
(二)城镇店铺、集市贸易集会相结合的贸易网络为怀庆商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怀庆商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怀庆农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到明清时期这里的城乡贸易相当活跃。在所属城镇集市上,有来自本地出售粮食的农民,有药农、花农、布农、竹农,有小手工业者,还有本地以及来自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的商人。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药材、铁货、棉花、棉布、竹子与竹器以及烟叶成为怀庆城乡市场交易的重要货物。如孟县(今河南孟州市)在清末时有117家商号分布在城内街道两旁。有花店6家,土布店8家,药铺8家,粮行16家,票号3家,当铺3家,饭馆7家,货栈3家。[4]147在孟县24个集镇上,有店铺537家,其中粮行174家,杂货铺82家,丝绸铺19家,布店13家,药铺57家,大饭馆5家。[4]147温县城区在清末店铺布列城内街道,货行林立,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吸引着山西、陕西等外地客商前来经营。交易繁盛为他县所不及,设在许良镇的保和堂中药铺就是怀帮药商所开时间较长的店铺。[3]640此外怀庆府属县以下集镇的数量不断增加,到晚清已达70处,集镇商业日渐兴旺,临街店铺从商人数日益增多。博爱清化镇“界连晋省,商贾云集,人烟稠密”,*参见王凤生:《河北采风录》卷三《河内县水道图说》。镇上有东西大街、南北大街两条主大街,设立南大集、北门集、东门集、东南门集等5个集市,坐商130余家,经营铁货的商号有9家,烟店4家,粮行9家,油房4家,木材店5家。竹货、鞭炮远销10几个省区。城西许良镇有大大小小商店数十家,除经营竹货外,还有粮食、杂货、百货和土特产品等。来自秦、晋、鲁、豫四省的商人在此集资创建了会馆,以利于进行贸易。随着手工业品以及农副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多,商品交易日渐频繁,各地集市生机勃勃,日日集、间日集持续增长。据统计,孟县一年之内,城乡庙会350个,温县庙会200余个,甚至在一些非集镇的村落也有集会。各县都出现了一批上会人数达数万、十几万以至数十万的盛会。[4]148
怀帮是由怀庆商人组成的商业组织,他们在本府各地经营时不分彼此,一旦离开本府,跨进府外的城乡市场就被视为外地人,为了协调内外竞争关系和维护成员利益,怀庆商人结帮经营,所以称为怀帮。康熙五十七年(1715),在辉县药材会上的怀庆商人建立了自己的帮口。怀帮的成员主要是参与交易会的怀庆府属各县的商家,由自己的代表作为帮首代表怀庆商人与陕西商人代表、与辉县商人代表共同筹划药材交易会的各项活动。为了保护怀庆商人的利益,防止同行业中的垄断投机及欺诈破坏本业的声誉,协调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协调与其他商帮的关系,他们还议定了规章,违者要受到责罚。此后,在其他地方经营的怀庆商人,也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帮会组织。由于怀庆商人经营项目不同,建立帮组织的时间有先有后,所以其章程也不完全相同,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49),他们已是祁州药材交易会上最具实力的商业集团。嘉庆年间,怀庆府各县的商业日趋繁荣,怀商的经济实力也大有增长,一批拥有相当资金善于经营的商家,将生意扩大到黄河上下、长江两岸以及辽东半岛一些大的商埠。到清末民初,怀庆药商、铁货商、布商、粮商、竹商、钱商的发展达到鼎盛。
(一)怀帮内部行业组织
商帮产生于明代,清代更加发展,清代商帮有两种情况:四方流动的贩运商,在商业城市开设商店的坐商。贩运商多是由山西商人组成的载运货物流动于江河湖海的“船粮食帮”“骆驼帮”等,坐商在南方各大商业城市比较多,有川帮、广帮、宁波帮、湖南帮、河南帮等。城市的商帮大多是按照籍贯组织的,但也有按照经营商品专长与特点组织的。如江南的商帮多半经营鱼、盐,江北的大多商帮大多经营盐、丝、粮谷,河南的商帮,如怀帮大多经营药材。
怀庆药商的组织方式主要有5种:1.药行。药行拥有相当的资本,设有场地、货栈以及招待设施,有信誉至上的商业道德,做的是批发生意,不搞零售。药商来货先存入行内,待售出后收取5%的佣金,买方1.5%,卖方3.5%。药行大多从事代客买卖、包装、托运业务。2.药店。药店是医药合一的商店,经营以中草药为主兼营中成药。3.药材栈又称药棚,是出整批零的发货栈。它是先将药材从药庄、药行批发出来,然后再以小批量出售给行商。常备多种粗细药材,供一般中药店铺采购。各地药店采购人员大都住在栈内,药材栈还可代客买卖,靠转手经营获取盈利。药材栈的大小以存货数量多寡区分,存货越多表明资金越大。大货栈具有垄断市场的功能。4.行商,俗称药材贩子或跑生意,是经常往来于各区域之间的药材商人。之所以称他们为行商,是因他们没有固定的经营对象,没有固定的经销地点,不设门面,按照买贱卖贵的经营原则,四处寻找货源,哪里差价大他们就到哪里去,什么药材差价大他们就经营什么药材。在怀庆商人中,此类商人为数始终不少。这类商人中,一种是因缺少资金,不能开店经营,无固定营业处所,一年到头,四处奔走;另一种是拥有巨额资金,有的也有固定门面,做的是大宗买卖。他们利用手中的巨额资金,在药材产地或药材集散地购来大批药材,先囤积起来,等待时机,一旦行情有利再行批发出售。5.牙行,又叫经纪人、经手人,是药材交易的中介。凡是从事药材经营的卖方,事先要向牙行说明出售药材名称、产地、数量与最低价格,买方事先也要向牙行说明购买药材和药品的品种、成色、数量与规格以及最高价,牙行按照双方要求进行联系。这是当时市场管理赋予牙行的一种特殊的权利和功能,不通过牙行不能成交。这些经纪人既有丰富的交易经验,又有识别药材的能力,只要一看货物就能作出准确判断,按质议价。因此,买卖双方都能接受他们的裁定。再有一点便是有时买方因一时资金出现某些问题不能如数付清款项时,牙行可代商家支付或替买方承担。这些牙行通过中介成交后收取一定的佣金,在药材交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尚有铁货商、棉花商、布商、竹商、烟商以及粮商、杂货商等。在怀商中,铁货商仅次于药商。其经营形式,或设炉铸造打造,或设店销售。府属各县均有,主要是河内和武陟两县。乾隆年间,在河内经营铁货的商家多达数十家。棉花商与棉布商是怀庆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中后期,温县的棉花和棉布市场就十分活跃,山西、陕西商人成群结队地挟资进入这里的集市庙会上,收购棉花和棉布。清代乾隆年间,孟县的棉布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成为对外输出的重要产品,因此本地商人从事这一经营的为数也不少。武陟鲁定华是怀庆布商中最富有的商家。怀庆水烟商与竹货商清末达于鼎盛,经营水烟和竹货的商家以河内居多。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怀庆商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从清康熙年间开始,先后在省外的北京、天津、武汉、樊城、光化、亳州、祁州和本省的开封、禹州、周口、社旗等地,建起怀庆会馆或覃怀会馆,以适应怀商之需求。
(二)行业经营管理制度
商号掌柜责任制是明清以来怀庆商号的基本管理制度。这一产权明晰的机制是怀庆商号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东家是家长负责制,怀庆商人中一些大的商号,为使其财产不分散坚持数代不分家。清化三街的魏桐、许良街的西复兴、刘村的协盛全、邬庄的杜盛兴、寨卜昌的王泰顺,即是如此。刘村的协盛全,家中有几百口人,四五代都没有分家,百余号分店,字号亦长期不变。东家族人监理制是怀庆商人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这样一来,一方面促使掌柜用心经营,另一方面是东家人都有个安排,显示了东家的身份和地位。东家股金制是怀庆商人实行的又一项管理制度。大商号的东家生意归全家族所有,但是收益分配人人有份。商号将全部资金分成若干股,各股按家族人口平均分配,各门人不许在店里借支,特殊情况要经总管决定。此外怀庆商人还注意举办药材交易大会等活动,以诚信经营为本,这些都是怀庆商人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行业制度规范
行业规约是维系行会组织的制度保障,是规范行业行为的准绳,行会以其议定的行规来维护行会的权威以及行业活动的秩序。在长期交流与发展过程中,怀庆商帮也逐渐形成了本帮的行业制度规范。首先,就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户籍做了明确规定,怀庆商帮各商号的从业人员均为怀庆籍商人,不允许外籍商人插入帮内事务。但就行业内部各个行业而言,各有各的规定。如铁货行业主要就原料分配、产品价格、店员薪酬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约。再如南阳怀帮制定的行业规范,对于来南阳做生意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严格规定,如“非亲友介绍则拒绝接收”。新进的徒弟要接受掌柜的训示:前期要多学多做,“第一年学徒不能在柜台营业,更不准和客人顶嘴抬杠,不准损坏商品和用具,如有者,掌柜有权打骂和训斥,甚至开销(解雇)”。[5]此外,怀庆商人开设的商店也制定了相应的店规,如博爱协盛全店就制定了严格的店规:掌柜负责管理总店和分店;在账目方面,分号账单日清月结,一季一小汇,一年一总汇,采取年结,最后需向总店上报分店年度营业状况;人事安排方面,由总店统一安排分店的掌柜和学徒,分店掌柜无人事调动权,且分店店员不得为外地人,店员只能与怀庆人婚配,结婚费用由商店支付。怀庆商人还形成自身的约定俗成:在外经商不能带家属,这也是不成文的行规,这与武安商人行规相似。这一规定可以促使商人集中精力从事商业经营,促使商店的管理有序进行。
(四)团体信仰
商业是有风险的行业,但是商业风险是难以预测的,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医药业信奉的是药王,怀庆商人信奉的药王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怀庆城内有药王庙,是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建立的庙堂,由怀庆商人集资捐助筹建。怀庆的铁货业将老子作为自己的祖师。同治年间城内业铁的商家与士绅联合集资购买土地,在城东北角火神街创建了三清庙。怀商中从事丝织业经营的信奉三皇,也敬财神。
(五)行业救济
怀庆商帮内部也设立了内部救济制度,为外出经商的商人提供救助。怀庆商帮在各地设立有怀庆会馆,怀庆会馆积极发展福利事业,救济贫困。如对于因贫穷死亡而无力丧葬费用的怀庆人,生活上确有困难的怀庆人,会馆都会予以救济。这一系列举措,对于增强怀帮商会成员间的凝聚力,促进怀帮商会的长远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怀帮对商品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清代河南怀帮的产生与发展对本省及有河南怀帮前往经商的各省经济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促进作用。怀庆商人以本省为基地,面向全国,北到京师、天津、奉天,南到广州、香港,东到上海、苏州、杭州,西到兰州、成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怀庆商人最集中的地域是汉口、祁州、樟树、禹州、怀庆五大药材市场,怀商在天津影响最大。明代怀庆只有集市19处(不含原武、阳武),清康熙时增至47处,乾隆时达99处,又增加了近1倍。这是商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尺。商人的长途贩运突破了省县地方小市场格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商品化,提高了农户的收入。“覃怀属邑,一望是星罗棋布,烟火万家,庐舍参差,谁弗羡为太平景象!”没有商人在起中介作用,这些地区就永远处于自然经济的阶段。河南商帮商人的经营活动加强了河南地区与外省的经济联系。京杂货、西货、苏杭绸缎、京广时货等商品的输入,与怀药、竹器、粮食、棉布、煤炭的外销乃至远销国外,对整个中原地区的商品流通、社会经济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与本省商帮以及外省商帮相比有自己的特色,也有不足之处
怀庆商人同样分行商、坐商,这同其他商人没有什么两样。与山西、陕西、山东、武安等商人相比,不同的是,那些商人走进市场时,从事什么经营事先多不明确,而是在市场上观察行情,寻求目标,选择确定自己的经营项目。但来自怀庆的商人则是带着本地的产品走进市场,以推销怀药、铁货、布匹、水烟、竹器为目标。如果说他们进入市场后也有选择的话,那就是要选择最适合怀庆产品销售的市场。再者,怀庆商人的起家多是在本地,而后向外扩大,在外地设立商号或分号。以怀帮为代表的河南商帮与晋帮、徽帮不同,很少经营盐业、典当业。他们主要依靠贩卖本地区的土特产品,如药材、土布、煤炭、竹器、粮食等来谋取小利,不是大本大利之所在。大行业多被山西商人占去。河南商帮“财大气粗者少,中小商人多”,“河南帮虽近水楼台,先得月者乃山西商人”。[6]380河南商人多是“用贾起富”“贸易起家”,虽在全国商帮中占有一定地位,但都是以保本为前提,小富即安,见好就收,怕担风险,[6]380只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生存,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怀帮与政府的关系相对松弛
明清以来的中国行会逐渐突出了协调内外竞争关系和维护成员利益的互助功能,这就使之从元初的单一突出贯彻政府有关法令、协助行使市场管理职能向其作为民间同业社团的组织属性方面前进了一步。怀商把商品的收购、销售、仓储、运输等环节,都掌握在“自己人”手中,不同程度上摆脱了牙人的中间垄断,在某种程度上也松弛了官府对商人的束缚。如在怀庆商人的药店兼营的中成药,不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各个药店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配方,制作中成药。[4]160-161
(四)怀帮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组织也比较涣散
它由同籍怀庆商人发起,或是由同一行业如药行、铁货等行帮发起,都是以乡土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有着强烈的地域观念。怀帮帮规规定,收徒非怀庆人拒收;技术保密,只传给怀庆人;在异乡的困难救助,亦着眼于怀庆人。这种乡帮之感情,是怀庆会馆建立思想的基础。怀帮作为一种地方帮派,具有排他性,但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为了免遭当地人或其他商帮的排斥,完全出于保护自身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怀庆商人自发地组织成立起来的怀庆会馆,由于不是经济实体,既没有财权也没有人事权,政府也没有赋予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对于成员约束作用较小。各个行业和店家为了发展自己的经营,都是自行其是,组织比较松散。
(五)怀帮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商帮是为了维护行业利益而成立,但同时商帮及其会馆和公所是被少数富商大贾所把持的,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第一,商帮会馆或公所的董事,都推举有名望的绅士担任,绅士本身就是官员,商业的行业组织本身又是在官府授意下建立的,为官府服务、捐款和支应官差,是封建官府统治各地商人的工具。第二,按照“行规”要求,商店开业要向行业组织缴纳一定数量的银两,如果会员失业、有病、死亡,本行业组织也给予物质上的周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是以地域性和宗法性、甚至血缘关系为原则组织起来的,与西欧的行会有区别。第三,会馆或公所对本行业各商店的经营范围、商品价格、规格(指工商兼营者)都有规定,对商号招收徒弟也有很严格的限制。这些规定对商业的发展又起着限制作用,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增长。
怀帮作为清代河南商帮的代表之一,从某些方面深刻展现了明清时期河南怀商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以及对货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当地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向着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发展。怀商势力不仅遍布整个河南省,并逐渐深入到全国各地,北上京城,南下汉口,在国内一些大的商埠如上海、汉口、重庆、天津、苏州、杭州、西安、香港等地,相继建立怀货庄,以发展自己的事业,东三省、陕西、甘肃则是河南商人足迹最远之处。[7]怀庆商帮还建立了会馆,在著名商业城市汉口有“覃怀药王庙,设在汉口循礼门内”。康熙二十八年(1689),怀庆府河内、武陟、温、孟四县药商组织起来建成怀庆会馆,“纯粹怀药营业,凡西货、杂货商号不准入帮”,乾隆时重修改称药王庙。由这种会馆的专业性可看出药商实是怀庆商帮的中坚,他们有足够的人数和财力,可独立建立起药商的同业组织。汉口郭门营还有一个怀覃中州会馆,是乾隆四十年(1708)由河内、武陟、温、孟四县中药材以外的经营西货京杂货的商号组织而成,以西货、京杂为主,凡怀帮经营此项商业,均准入帮,外府商业不准入帮。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以及商品贸易专业化程度的增强。
怀庆商人的经商经验可以总结为:善待顾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薄利多销,周转要快,不要积压。产权明晰的管理机制、独特的营销策略、诚信经营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也体现了清代河南行会的发展机制日渐成熟,行业规范越来越专业化,经营管理趋向于专业化,促进了河南省以及怀商所经省份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清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比前朝有许多增长,但仍属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封建社会经济。在此根本前提下,行会随着社会行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纵横交错、发展迅速,其性质也未脱离封建行帮组织这一属性。清代河南行会组织形式与分布纵横交错,其内外的各种矛盾也错综复杂,除行会与官府的矛盾外,主要表现为行会与行会间的矛盾,以及业户与行会的矛盾,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
[1] 焦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覃怀志[M]. 点校本. 焦作:焦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2006:470.
[2] 李佐荣,崔祥荣.“药帮”“药帮巷”与药王庙[C]∥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第3辑.武汉: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编辑部,1999:239.
[3] 邓亦兵.清代河南的怀邦商人[C]∥平准学刊:第5辑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4] 王兴亚.河南商帮[M].合肥:黄山书社,2007.
[5] 王兴亚.清代怀庆商人的经营之道[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1):11—16.
[6] 欧人,世勇,绪钦.南商与北商——中国商人的区域风格与商业精神[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7]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4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491.
[责任编辑 朱小琴]
The Influence of Huaiqing Businessm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Organization in He’nan in Qing Dynasty
FANG Ping
(SchoolofHistory,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needs of capitalism and competition is pressing for market economy, industry and commerce organization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In Qing Dynasty, He’nan businessmen are mainly from Huaiqing and Wuan, they get together to go out for business, and always go across the province state to make deals in Shangcai, Kaifeng, Yuzhou, Zhoukou, Huixian, Xiangcheng, Nanyang. Moreover, they establish an organization to maintain the interests of the group. This organizatio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He’nan businessma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takes Huaiqing businessme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trade organization in Qing dynasty in He’nan. By analyzing the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trade organization and the trad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s well, clarifies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so a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and provide les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economy; Huaiqing businessmen; trade organization; system
2015-06-07
方 平(1989—),女,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K249;K252
A
1008-777X(2015)06-00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