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教案回归本位

2015-02-28 07:58郝菲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参教案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郝菲(1990-),女,江苏宝应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备课是第一道工序,后面的教学活动就是对备课内容的机械展开,备课的直接产物——教学方案就是教学活动的固定依据,而教参、教辅和教师用书成了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参、教辅和教师用书的影响下,变得僵硬刻板起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教参在提供给我们教学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一些教师变得懒惰了。在僵化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不折不扣地走教案,没有眼神的互动,没有情感的交流,一切只流于形式,教案束缚了课堂的活力。要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案”的地位

教案,即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P690)。教案是教师为教学活动而专门设计的,教师写教案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教学活动每个环节的预演,实际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案合理安排时间,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其重点就在于情感。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初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置于课文所讲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交流,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也正是编制教案需要做的工作。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引导教师合理实施各个教学步骤,老师再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知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案”的使用现状

遗憾的是,如今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上,教案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影响了课堂的活力。有些教师上课时,跟着教案预设“跑”,从新课的导入到新课的教授环节,再到最后的教学小节,完全按照原先的设定,甚至在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教师把答案固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学生成了教师上课的主要工具。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老师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觉得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没有一个答案与教师预设好的答案一致,教师为不影响教学进程,直接板书出所谓的“正确”答案:“不怕吃苦,认真严谨”。

难道学生的回答全都错了吗?显然不是,学生的答案不是凭空编造,肯定会有一定的依据,教师的全盘否定直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此外,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但教案却让课堂的提问流于形式。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开放和灵活,而不是教案的课堂再现。叶澜在分析教案对教学过程的负面作用时,指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课堂成了‘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 [1]这种现状必须予以改变。

课堂上教师过于关注教案的原因:(1)教参本是教学辅助资料,对教师编制教案起“参考”作用,但教师却原样复制到教案中,复制到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案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消化就要走上讲台,心里肯定没底,课堂上自然相行必露。(2)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高,怕临时的变动(教师在编制教案时没有预想到的情况)扰乱教师上课的思路,担心遗漏教学环节,影响整个教学进程,只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案。(3)教师缺乏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的,不同的班级应该制定出不同的教案,别人的教案使得教师成为被动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成为教案再现的载体,教师就变成了让教案再现的工具。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机活力,难以演绎精彩,因此,必须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让教案回归于本位。

三、让教案回归于本位

(一)教案回归于本位

教师编制教案可借用教参模块,如“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难点学习——本课总结”,坚决不能照抄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体现教参的“辅助”作用。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何尝不可以说一千个教师就应该编制出一千份教案。虽然现成的教案细节上有条不紊,“抄来”非常轻松,但这是别人的,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不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 [2]作为教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编写教案之前,要熟悉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情况,根据现有的实际状况,编制出适合教学要求、适应学生需求的教案;其次,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散自己的思维,着力在教案中凸显教师自己个性和闪光之处。每位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文化背景等诸多不同,当他碰触同样的文本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心灵反应,由此而形成不同的教案;最后,也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试讲之后教师要对教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更充分地发挥教案服务于教材、服务于课程标准、服务于学生发展。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灵活开放的教案,换言之,教案要舍弃预期性,增加可变性,以避免课堂教学活动的僵硬化和封闭化。在听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上课时倾向于让坐在前排的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一节课能回答三到四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因为这些答案更符合教师预期的“标准答案”,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的思维、言语、行为完全受制于教案,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应让教案回归于本位,营造动态的课堂。

(二)教案回归于教材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教材主要指课本即教科书,很多老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或其他原因,不能深入钻研教材,教参怎么设计教案就怎么写,教案写多少就讲多少。如,有教师教学《春联》前,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五副春联的教授上,从而忽视了文章的中心句“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地读春联去感受生活的幸福,领悟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却变成了春联的讲解。教师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有效地编制教案,才能营造出气氛活跃的课堂。现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上公开课、赛讲课时,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教案设计上,而很少把时间放在钻研教材上。让教案回归教材,不是说完全抛弃教参,而是在编制教案前应多读课文。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直到真正读懂为止,在编制教案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让教参做一个参考,在那里找到解答。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要想教的好,全在于吃透教材,抓住文中词句进行品析感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在细读文本时明确读的目标和定位,那么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有效编制教案。

(三)教案回归于学生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学生这一因素常常影响教师教案的编写。比如,在《草原的早晨》公开课上,教师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受草原造成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对于从没有到过草原的小学生来说,很难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课件展示草原的景象,化抽象为形象。同时,在让学生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时,教师结合之前学过的《小池塘》一课中“醒来了”一词,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编制教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每位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为学生设定要求,在编制教案时思考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怎么样,教师应怎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等等。课堂教学时一种循环式上升结构,学生的学习经历“不会——会——熟——通”四个环节,由不会到会需要学习,由会到熟需要练习,由熟到通则需要领悟,这四个环节的实施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引导的最佳突破口就在教案上,以教案为载体,建立师生平等的课堂。教案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也是学生,拿语文教材来说,学科内容覆盖面广,与社会、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它也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现有的状况编制教案,体现教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在教案中我们会看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字样,那到底如何激发

(下转53页)

猜你喜欢
教参教案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