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红
(吉林省桦甸市特殊教育学校)
聋生由于失听,导致不会说话,不能与健全人正常交往,他们的思维大多只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聋校语文学科是学生获得基本语言知识、形成交际能力、融入并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思维、发展情感、获取知识的工具。聋校低段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字词教学和句子教学,而这些恰恰是对聋生进行语言康复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内容。
汉语拼音是一把能够打开语音方面无数把“锁”的万能钥匙。许多字,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读,但如果把字的拼音,即声母、韵母训练正确以后,再拼读出来的字音就会很清晰。聋人的口语,如教“狗”,只单纯地训练“狗”的发音,却不能从汉语拼音的训练入手,也许有的孩子能够把“狗”的音发得正确,但以后再有“ɡ”和“ǒu”的音相拼的时候还是不会,老师就成了拐棍,教一个,学生学一个,不教的就不会了。可见,聋儿只有自己掌握了汉语拼音的发音,将来才能独立自主地去学更多的语言,所以说,汉语拼音是聋儿学习语言不可替代的工具。
要对一年级的聋生强化汉语拼音的教学。这个时期的聋儿虽然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但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习语言较学龄前儿童的优势是:他们更能听得懂老师的语言,能够更好地配合老师去做一些发音器官的训练,能更好地理解发音要领,从而掌握发音方法,对于老师矫正过的发音能更有意识地去练习和巩固,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发音指导和矫正发音,以强化每一个汉语拼音的发音质量,达到较高的清晰度。
学完汉语拼音之后,接下来就是字词的教学。比如,自然类:风、雪等;日用品类:杯子、手套等;蔬菜水果类:香蕉、黄瓜等等,正是聋生语言的主要素材,是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最基础的内容。所以,聋校语文教师,在教授字词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字词,对聋生进行口语发音训练,课上、课下要把发音的矫正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肯花力气、肯花时间,使聋生的学说话和字词教学同步。
因为聋生在前一阶段学汉语拼音的时候,并不能把每个汉语拼音全部都读准、读清,所以,到了这个字词教学部分,在拼读生字的时候,正可以对一些前期掌握不牢的、发不准确的拼音字母再次进行矫正和指导,从而能够使其发音的清晰度再次提高,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掌握得更牢,更有利于今后的口语发展。
从汉语拼音到字词再到句子,环环相扣。有了汉语拼音发音的坚实基础,再有字词的语言积累,形成句子就容易得多了,学生说出来的话才会有很高的清晰度,别人听了才会听得明白。但这个时候的工作也不能放松,聋生在读句子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做一些呼吸、停顿、语气轻重等方面的指导,而且聋生的汉语拼音、字词的发音矫正工作还要继续做,因为对聋儿的语音矫正工作不是一时、一段,而是一生的事情,只有对聋儿的发音矫正不放松,孩子们的发音说话质量才会提高。
学习口语对于聋生还是一件难度大且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会有抵触和懈怠情绪,懒得张嘴说,就愿意打手语。面对学生这个情况,教师要多鼓励,低年级聋生思想单纯,“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要尊重聋儿,我常挂嘴边的是“你说得真好!”“你真棒!”“你又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教师要密切与聋儿的关系,应注意多与聋儿进行情感的交流,陪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吃饭等,用亲切的目光、温柔的爱抚、满含爱意的微笑来打动孩子,解除他们心中的不良情绪,慢慢让孩子懂得说话的必要性,愿意主动学习、主动表达。
现代聋校教育已把对聋儿进行早期的听觉、语言康复教育纳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实际上,聋校现有的这个大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听觉、语言能力的形成,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语言能力,交流的方式都用手势语,导致学生习惯于用手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比如,当我们在走路时碰到一位聋儿对我们说“老师好”的时候,我们不能点一下头就过去了,而是要认真听一听,这个孩子哪个字的发音不够好,随即我们可以夸大口型地教他说两遍。聋儿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而是靠长期的、反复地磨炼才能形成,如果聋校的每位教师都能在生活中负责任地多听一听、多说一说,大家携起手来,齐心协力,那么我们聋校里聋儿的语言康复境况就会大不一样。
聋生的语言康复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人生,聋校低段又是聋生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转瞬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期强化学生的口语,提高他们的言语能力和发音质量,不求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发音说话,只求他们能说得更多些,说得更好些,为他们的人生增添一笔瑰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