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以来,我区教育以创新转型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在特色建设、校本教研、课程推进、有效教学等方面创新机制,促进中小学实现教育的转型,努力打造“学生快乐地学,老师幸福地教”的“乐学之城”。我校借此东风,结合“一贯制”的现状、地域特点(菀坪社区为多民族、多地区的移民之地)及十多年的“艺体”办学特色,着力“四类课程”建设,积极构建“容·融”特色文化。
一、开发环境课程
校园要传递文雅高致的情怀,让优美宁静的“容·融”氛围在校园中自然流露;校园要展现蓬勃向上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校园环境是“容·融”教育的隐性课程,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升华剂。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艺体教育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加强以艺体感染、人文修养为主题的物化景观建设。学校重视美化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整个校园整洁美观,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精心设计;每一个空间,每一个角落都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校园前方的“健体乐园”、“莲花雕塑”等景观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孩子的情操。(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拓展艺体知识、技能呈现的时间和空间。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特色,学校利用晨间和中午,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播一些优秀的中外少儿名曲、器乐常识介绍及器乐合奏欣赏、健身小常识简介……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艺体的熏陶,得到美与力的享受和哺育。
二、强化活动课程
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给孩子们开放的空间,让孩子们在知识上自主发展,在品德上自主管理,在成长中实现自我超越。学校依托团委、少先队红领巾社团的重要场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分期分批培训各类学生,如礼仪培训、人际交往培训、自信心培训、抗挫折培训、班干部培训等,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文明素养。
学校开设了多个“艺体”等社团组织,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不断促使学生社团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努力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大课堂。学校在近几年的吴江市中小幼文艺汇演中连续获得一、二等奖;科普剧《垃圾变身记》2011年代表吴江参赛,获唯一的省三等奖;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连续获得吴江市团体总分第一名,规模很小的初中部,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引起了苏州市体育局的高度关注。
三、优化学科课程
目前,“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晕晕乎乎”的课堂教学现状并不少见。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无联系,学生缺乏对知识的互动探索、互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互动建构,学生的中枢神经不能产生兴奋与激悦。
目中无人,怎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校积极探讨区教育局推出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模式,提出了校本教研课题化,教师通过微型课题研讨,把科研与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最终达成学习的自主;课堂的体系努力兼顾知识、技能、审美和情感四个元素,最终达成学习的快乐。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容融”创新活动,如音乐学科——传授乐器技能、指挥技能等;美术学科——组织开展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开展电脑绘画、电子小报、网页设计制作等创新活动;语文、数学等学科——结合多媒体或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创新活动。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四、挖掘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专业活动。针对本地人民性格活跃,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本社区人口来自全国200多个县市,十余个少数民族),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出台了《菀坪学校〈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校本课程实施纲要》,针对3~9年级分层次、年级开发编写综合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型)教材《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湖乡》、《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民风》、《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美食》、《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曲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经济》、《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文学》、《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民间运动》等校本课程试用本。教材紧密结合地域文化,贴近生活,易懂易记,求真务实;版面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着力引导学生实践、调查、研究,渗透了我校“兼容并蓄,相融共生”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学校的“容·融教育”文化品牌。
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就是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划、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今后我校在“容·融”教育特色文化的统领下,努力建设雅致、生机、博远的校园文化;大气、雅气、灵气的教师文化;成人、成才、成功的学生文化;尊重、沟通、激励的管理文化;自主、灵动、开放的课堂文化;多元、差异、地域的课程文化等等。让“容·融”文化的熔炼成为全校师生不断进取的力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