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中组织间控制的研究综述

2015-02-27 18:31:42杜亚灵张凯红
项目管理技术 2015年11期
关键词:控制权承包商业主

杜亚灵 张凯红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0 引言

控制是用来保证组织的行为与项目目标一致的所有措施与制度,现有文献对于组织内部控制或者工程项目中关于成本、质量、工期控制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对于工程项目中组织间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信息不对称及非重复博弈的特征使得工程项目的交易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趋向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极易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交易风险,而良好的控制机制能降低双方对项目感知的不确定性,有效规范和协调交易双方的行为,最终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1]。在该领域中,用于规范承发包双方合作行为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合同范本较多,且会根据施行情况以及建设市场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修订与调整,更彰显出控制对建设工程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工程项目中组织间控制的文献,得出工程项目中组织间控制研究现状所呈现的特征,并对其中控制与信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分,进而识别了工程项目中组织间控制研究的增长点。

1 关于“组织间控制”的相关文献分析

在EI Village 数据库中,搜索Subject/Title/Abstract 为“Control”的相关文献,从中剔除以下三类文献:计算机等非工程领域中的文献,工程领域中关于质量、工期、成本控制的文献以及组织内部控制的文献,剔除上述文献后得到与“组织之间关系的控制”(Control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相关的文献共26 篇。在中国知网(CNKI)中,搜索2010 ~2014 年“主题”为“控制”的文献,从中筛选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控制”相关文献共18 篇。整理上述中英文文献(共计44 篇),按研究主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结果见表1。

1.1 文献研究内容

组织间控制与技术层面上为实现具体目标而进行的控制不同,它是对交易过程中参与双方之间的控制,聚焦于规范和协调交易双方的行为,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通过对表1 中类似研究主题进行合并,将其内容大致可归为以下四类:

(1)控制的维度划分与量表开发,对应表1中“控制的维度划分”。工程项目中的控制通常专指基于合同的正式控制:Liu 等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出正式控制应划分为输入控制(Input Control)、输出控制(Output Control)和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三个维度[2];Yang 指出,工程项目中的正式控制即合同控制,其可划分为合同条款控制(Contract Term Control)和合同执行控制(Contract Implementation Control)两个维度,并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合同控制量表[3];Badenfelt 将正式控制划分为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和产出控制(Output Control)两个维度[4]。

(2)合同设计中的控制权配置,对应表1 中“控制权配置”。Chan 等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中国PPP 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即公私双方共享权力 (Shared Authority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5]。有鉴于此,部分学者对控制权配置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方案进行了研究,前者如:杜亚灵等运用多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了项目产品的公共化程度、交易双方相互信任程度等为影响BT 项目控制权配置的关键因素[6];后者如:张喆等运用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模型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有利于提高PPP 合作效率的控制权配置,并指出过度的行政指定式控制权分配将会导致合作效率的损失[7];又如曹宏铎等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从项目的公共性、参与方对项目的评价、参与方的投资重要性及参与方的能力四个方面综合探讨了公共项目控制权配置[8]。

(3)控制手段/机制 (Control Instruments/Mechanisms),由表1 中“控制手段” “控制机制”“控制模式”三个研究主题合并而来,具体内容如:Tabish 等通过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发现,公共项目成功的因素可归为4 类,其中之一即业主的监测与控制 (Monitoring and Control)[9];Abdul-Aziz 等通过多案例分析发现,PPP 项目缔约阶段共同采用的控制机制,即精心设计合同(Crafting the Contract)和风险分担,履约阶段共同采用的控制机制为监测(Monitoring)和抵押安排(Hostage Arrangement)[10];Liu 等的研究发现,为了保证复杂基础设施项目达到预期的结果,业主通常采用详细说明产出、指导行为、选择承包商、建立关系等控制手段来影响或控制承包商[2]。文献中的控制机制可归纳为两类:

1)明确产出或程序的标准,如详细明确的产出说明[11]、BOT 项目履约保函(Performance Bond)[12]。

2)对违约行为的观察与证实,如对PFI 项目的绩效监测 (Performance Monitoring)[13];运用高分辨率自动摄像头监测承包商现场履约情况[14]。

(4)控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由表1 中“控制与信任/柔性的关系” “控制与绩效的关系”“控制的前因”三个研究主题合并而来,具体包括:

1)识别控制的前因或结果,如Tuuli 等通过对中国香港地区5 个建设项目的调研与质性分析发现,控制方式和机制的选择取决于项目性质、所处环境等,其最显著的结果即良好的自我控制、绩效相关的方面[15]。

2)控制与某一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如Yean 等通过问卷调查与相关分析发现,控制措施对建设项目产出高度相关[16]。

3)某一控制手段与柔性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如Huang 等分析了BOT 项目中履约保函与赋予特许经营者提前终止权(Termination Rights)之间的关系,指出项目成功需要控制与柔性管理的均衡[12];Badenfelt 通过对一个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跟踪调研发现,业主采用各种控制机制可以确保承包商行为的可信赖,对控制机制的采用与信任关系的建立产生复杂影响[4]。

1.2 组织间控制的研究现状特征及其启示

控制是工程项目中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知,工程项目中组织间控制的研究所呈现的特征及对本研究的启示如下:

(1)控制手段或控制机制方面的研究居多,且均为采用案例分析、访谈或问卷调查方法的经验研究,而控制测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根据供应链等领域研究的发展轨迹,组织间控制的研究通常会由进行归纳总结的经验研究逐渐深入至揭示内在规律的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的前提即控制的精细化、定量化测度。

(2)控制测度及其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业主-承包商情境,而针对PPP 项目中公私双方关系的较少。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持续时间更长的PPP 关系中的施控者——公共代理机构,并非为项目提供重要投资的一方,并且它主要关心资产的获得和服务的交付是否按时且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而对上述目标如何达到则较少关心,因此,其对私人部门的控制在防止违约的同时,更强调避免抑制私人部门的创新活动、准备在必要时自己提供服务[5]。鉴于PPP 项目控制的特殊性,本研究认为在借鉴一般工程项目控制测度、PPP 项目控制手段或控制机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必要专门开发PPP项目适用的控制测度量表,并探讨PPP 项目中控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控制问题的研究贡献新的成果。

(3)单纯地从经济学视角考察控制与项目产出、项目绩效等关系的研究较少,而控制与信任等关系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在逐渐增多。对于工程项目本质的认识已由临时性契约组织深入至半开放的社会网络,信任等关系要素对项目成功的积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控制将被取代。事实上,控制与信任等关系要素是并存于工程项目中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同样对项目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有鉴于此,对工程项目中控制与信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2 关于“控制与信任”的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2.1 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

刚性的控制与柔性的信任是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应对交易风险的两种重要途径,总结现有文献中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共计28 篇),主要散布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控制与信任并列,考察它们对合作、绩效等的影响(35.7%)。在供应链、外包服务等领域中,控制被划分为基于契约的正式控制和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在对经济效果的影响研究中二者通常被相提并论,如:Liu 等通过对128 个已完工程项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内部环境风险减弱了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对IT项目产品绩效的作用,而外部环境风险则增强了这种作用[17]。王琦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任控制与外包合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契约控制与外包合作绩效的相关关系未得到实证支持[1]。

(2)指出控制与信任是共存的,二者的均衡对于顺利履约至关重要(21.4%)。部分学者尝试探讨正式契约与关系治理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18],而Tuuli 等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工程项目中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不同种控制机制都是共存的[15]。Joop 等则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提出,大型工程项目的成功需要控制与柔性的均衡,并开发了一个将计划与控制、柔性与响应性两种类型的管理有机结合的框架[19]。Osipova 等通过调研两个工程项目发现,成功的联合风险管理(Joint Risk Management)需要控制与柔性的均衡[20]。

(3)考察控制与信任之间的相互作用,且认为这种相互作用同样决定着交易的成败(42.9%)。Liu 等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决定项目绩效的不仅是控制方式的数量,还包括不同控制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2],基于契约的正式控制与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之间相互作用的代表性研究包括:

1)Yang 的实证研究显示,业主根据其对承包商的信任程度实施相应强度的合同控制,而合同控制的强度又影响承包商对业主的信任程度,通过分析其信任量表可知,业主的信任即静态的初始信任,而承包商的信任则更多地表现出动态性,由此可见,该研究的视域涵盖了缔约前后[3]。

2)针对缔约前进行的研究,如Manu 等的质性研究发现,工程领域的业主通常过低估计了承包商的可信赖程度,而当业主对承包商的信用评价为现实主义(Realist)时,它更倾向于采取控制引起的合作(Control-induced Co-operation)[21]。

3)针对缔约后进行的研究,如Tuuli 等通过对中国香港地区5 个工程项目的纵向研究揭示出信任对控制的微妙作用,即当信任水平较高时,行为控制和结果控制的应用很有限,而当缺乏信任时,其应用则会增加,从而定性分析了缔约后业主信任对其控制的影响[15]。又如Anna 等对4个组织之间产品开发合作项目的纵向研究显示,在保持高水平正式控制的情况下是很难促进善意信任的,从而考察了缔约后业主控制对承包商信任的影响[22]。

2.2 控制与信任的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通过上述工程项目中控制与信任之间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得出其研究现状所呈现的特征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如下:

(1)对于控制与信任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由并列、均衡深入至相互作用,且针对承发包关系中控制与信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尚未发现专门针对PPP 的文献。然而,正如Liu 等指出的那样,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承发包关系中控制方式(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控制方式的选择及其对绩效的综合影响[2]。

(2)控制与信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可分为缔约前与缔约后两个阶段、业主信任对其控制以及业主控制对承包商信任两类研究,虽然以往研究并未明确进行上述区分,但均可归入其中的某一种情况,现有研究鲜有将两个阶段、两类研究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系统分析的,且现有研究多采用案例分析方法。

(3)合同控制对信任的影响既有可能是积极的[23],也有可能是消极的[22],以往研究鲜有对现实中这一悖论提供解释的。本研究认为,当前我国PPP 顶层制度设计过程中颇受关注的若干规制要素可能是致使上述影响效果存在差异的关键权变因素。

3 结语

控制能有效地应对自利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是促使工程项目中交易双方取得更好合作绩效的关键。本文按“研究主题”对2010 ~2014年工程项目中组织间控制的文献进行归类统计,识别出控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组织间控制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契约的正式控制和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之间关系的研究脉络,即由并列、均衡逐渐深入至相互作用,由此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更全面地将两个阶段和两类研究纳入同一框架内系统分析控制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且应该关注外部环境和若干规制因素对组织间关系中控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文献研究是以“Control”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由于“Control”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文献数量多,而关于“组织间控制”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在对“组织间控制”的文献进行筛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疏漏,致使本研究的结论仍有待进一步证实与完善。

[1] 王琦,刘咏梅,卫旭华. IT 外包项目中控制机制与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IT 服务提供商的视角[J]. 系统管理学报,2014,23 (2):166-173,190.

[2]Liu Li,Borman Mark,Gao Jun. Delivering complex engineering projects:reexamining organizational control theo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4,32 (5):791-802.

[3]Yang Ling.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and formal control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projects [J] .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3,13 (10):1817-1822.

[4]Badenfelt Ulrika. I trust you,I trust you no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ntrol mechanisms in incentive contracts[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0,28 (3):301-310.

[5]Chan Albert P C,Lam Patrick T I,Chan Daniel W M,et al.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PPPs i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s:Chinese perspective[J] .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0,136 (5):484-494.

[6]杜亚灵,王剑云. BT 模式下工程项目控制权的合理配置研究:基于多案例的比较分析[J] . 软科学,2013,27(5):56-61.

[7]张喆,贾明. PPPs 合作中控制权配置实验[J]. 系统管理学报,2012,21 (2):166-179.

[8]曹宏铎,李旲,郑建龙. 公共项目控制权配置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 (2):55-63.

[9]S Z S Tabish,Kumar Neeraj Jha.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uccess factors for public construction projects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1,29 (8):809-823.

[10] Abdul-Aziz,Abdul-Rashid. Control mechanisms exercised in Malaysian housin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2,30 (1):37-55.

[11]Javed Arshad Ali,Lam Patrick T I,Chan Albert P C. Change negotiation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 through output specifications: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based on game theory[J] .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4,32(4):323-348.

[12]Huang Yu-Lin,Pi Chia-Chi. Real-option valuation of buildoperate-transfe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under performance bonding [J] .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4,140 (5).

[13]Robinson Herbert S,Scott Jon. Service delivery and performance monitoring in PFI/PPP projects[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9,27 (2):181-197.

[14]Bohn Jeffrey S,Teizer Jochen.Benefits and barrier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onitoring using high-resolution automated cameras [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0,136(6):632-640.

[15]Tuuli Martin Morgan,Rowlinson Steve,Koh Yong Tas. Control modes and mechanism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teams:drivers and consequences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0,28 (5):451-465.

[16]Yean Florence,Ling Yng,Ang Wan Theng. Using control systems to improve construction project outcomes [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13,20 (6):576-588.

[17]Liu Shan,Deng Zhaohua. How environment risks moderate the effect of control on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s:perspectives of project managers and user liais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35(1):80-97.

[18]Cao Zhi,Lumineau Fabrice. Revisit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contractual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a qualitative and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5,33/34 (1):15-42.

[19]Joop Koppenjian,Wijnand Veeneman,Haiko van der Voort,et al. Competing management approaches in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s:the Dutch Randstad Rail proje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1,29 (6):740-750.

[20]Osipova Ekaterina,Eriksson Per Erik. Balancing control and flexibility in joint risk management lessons learned from two construction projects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3,31 (3):391-399.

[21]Manu Emmanuel,Ankrah Nii,Chinyio Ezekiel,et al.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rust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J]. Proceedinga of the ICE-Management,Procurement and Law,2013,166 (5):232-239.

[22]Faems Dries,Janssens Maddy,Madhok Anoop,et al. Toward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on alliance governance:connecting contract design,trust dynamics,and contract applic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 (6):1053-1078.

[23]Anna Brattström,Anders Richtnér. Good Cop-Bad Cop:Trust,Control,and the Lure of Integration [J] .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 (3):584-598. PMT

猜你喜欢
控制权承包商业主
神农科技集团正式接收广誉远控制权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44
花盆坠落伤人 业主负责赔偿
2018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揭晓
上海建材(2019年1期)2019-04-25 06:30:52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汽车观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06
探究业主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控制
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 08:00:58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中独立董事的义务——以万华之争为例
PBC模式 养护管理机构与承包商的“双赢”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5
浅谈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承包商如何做好FIDIC建造合同条件下的工程变更
论公司控制权的双层安排方式
当代经济(2013年18期)2013-03-27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