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 李春刘
让学生在引导鼓励中发展
□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李春刘
教师被公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一生的成长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会因为教师的每一个温和的笑容,每一个友好的动作,每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而焕发光彩,找到自我,充满自信。让我们走进学生,善待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受到触动,找到“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感觉。
诚如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所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根据詹姆斯的实验研究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人人都需要他人的赏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离不开教师、家长,以及身边所有人的赏识。孩子因为赏识而快乐、进步。
我们班有一名学生叫詹××,在升入一年级以前,她上课多半是在教室外面上的,很多教师对她这种肆无忌惮都感到很头疼。刚上一年级时,她在操场小便受到全校同学的嘲笑;老师多看了她一眼,她就要伸出拳头跟你对着干,声称要把你抓起来;上课常走来走去。我一直想,这个学生真的没救了吗?有一天,班队课上,学生强烈要求我讲一个故事。这时,詹××站起来,说她来讲。我半信半疑,她没等我答应,就开始讲起“小红帽”的故事,讲得真是绘声绘色,故事非常完整。我立刻翘起大拇指,给她送上赞赏的目光。下面30多双眼睛也从原来的不屑一顾,变得很惊奇、赞赏。詹××继续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完了。我发现接下来其他学生讲的几个故事她听得特别认真。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也似乎换了个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愿意听取同学的意见,虽然还是有点“特别”,但慢慢地,她上课能不再走来走去了,同学也愿意跟她玩了。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感到,教师的赞美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对于我们教育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教师的赞美,让学生找到了“我也能做得很好”的感觉。
学生是在失败中成长,在错误中积累经验,所以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用四块糖果使一位正用泥块砸同学身体的学生心灵受到触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眼泪。陶行知先生无形中教给了这位学生为人处事、解决争端的方法。是的,对于一些性格倔强、自尊心强,易冲动的孩子,我想,教师如果也过于冲动,反而不能把事情解决好。教师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平和地引导,告诉学生,除了冲动、暴力,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一天中午,我刚吃完饭,班里就有学生来告诉我说,查同学和范同学吵起来了,用班里的矿泉水装在喝水的瓶子里,互相喷洒,弄得地上全是水。我跑到教室,周围的学生好像知道我马上要来个严厉地批评,一个个都不敢说话。我冷静了一下,问:“谁先用水泼的?”查同学抢声说道:“是他。”我看着范同学就知道了,肯定是调皮、爱惹是生非的他先用水泼了查同学。我一句话没说,拿来两条毛巾,递给查同学;查同学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迟疑了一下,把另外一块毛巾给了范同学,眼泪也“哗”地流了下来。我又拿来一把拖把,很多学生抢着拖地,帮他们擦,班级里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一会儿教室就恢复了原样。我看着他们俩,说:“你们还有什么话说吗?”查同学哭得更加厉害了,她说:“我泼水是不对,但是他先惹我。”我看了一眼范同学,说:“你应该先道歉。”他迟疑了一下,说:“对不起。”为了这次的错误,他俩居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喝班级里的水。很多时候,教师严厉的指责,对于一些有着强烈个性的孩子,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而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直言不讳的正面教育更佳的教育效果。
开学第一天,我走进教室,看见我们班的图书角里放着一艘精致的手工制作的轮船,我不禁惊叹道:“这船是谁‘造’的?做得真好!”这时,一个小男生怯生生地站了起来。我一看,不是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常××同学吗?我忙说:“这是你做的吗?”他点了点头。我请他向全班介绍了他制作的过程。原来是他偶然看到六年级的哥哥做过这样类似的船,在父母的帮助下,他学着做,在原有基础上还有所改进呢。我说:“你真行!你的头脑很灵活,你的手真灵巧!”得到表扬的常同学随后在各方面都变得积极起来。我在跟他聊天时,知道他哥哥被重点中学录取了,他很羡慕。我说:“你学习这样勤奋,肯定不会输给哥哥的,你也会是重点中学的高才生的。”这种抬高了的暗示,让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期末考试,他做题特别仔细,居然考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是啊,“你完了,你这样的孩子是没出息的!”类似这样的暗示,会使学生向更“坏”的泥潭陷下去。“你真行!你会成为一名画家!你一定会成功的!”用这些虽不一定能实现的评价来暗示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找到了“我一定能做得更好”的感觉,他们将踩着自信的节拍,迈上一级级进取的台阶。教育学家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是一种经常的交流因素,它主要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创造条件,从而开发人的机能的潜在能力。”在我们的班集体育人过程中,这种方法的巧妙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自信,让学生自强、自立,促进身心不断强化、良好人格的不断形成。
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着眼激发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诱导学生自我认识错误、自我教育,向真善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