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红娇
(河北省顺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顺平 072250)
教师培训中"课例式"培训模式的应用
邸红娇
(河北省顺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顺平 072250)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培训学校就会根据上级文件,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教师培训模式方法。在众多的培训模式中,"课例式"集中培训模式通过针对不同学科,采取课堂观摩、课例分析、研讨交流、专家指导、专家讲座的形式,与老师们交流互动,使大家在参与中反思,在互动中成长。
教师培训 培训模式 "课例式"模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偏低的县区,面对教师培训资金短缺,一线教师水平良莠不齐: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还有的部分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学科知识不系统,不扎实,教学基本技能较欠缺;有的教师工作热情很高,观念很新,但是他们的实际教学经验不足,这些情况都会严重的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在多次实践中,发现这种针对所有不同学科的“课例式”集中培训模式有着很好的培训效果,对提高广大一线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针对全县或全区不同学科教师的“课例式”集中培训模式是以《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是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的有效尝试与实践,适合于区县等范围内进行的教师培训。其主要特点是分学科、全覆盖、课例式、培训的方式是集中培训。“分学科”不同于通式培训,意在提高一线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水平;“全覆盖”就是指这种培训面向的是全县该学科的所有任课教师,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课例式”主要是参训教师首先要一起观摩作课教师的借班上课,从教师课堂教学的案例中学习处理教材的方法、感悟教育机智、体验教学艺术,这样的学习和培训贴得近、看的见、摸得着,很受一线教师欢迎;“集中培训”主要是以乡镇总校为单位分区域、小范围内集中,这样的集中培训不同于大型专家讲座,能保证每位参训教师在课后互动研讨中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都能提出在平时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大家一起交流解决,培训效果显著。
在培训主讲教师人选上,应选派的是有多年一线教学工作经历、有较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能、有较好的教学成绩和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的研修教师组成培训专家团队,培训专家团队成员还要进一步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学习,对所执教的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研读,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做深入调研,这些工作会有力地保证这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每次活动后,进修学校的研修教师都要结合一线教师的建议与作课教师及时沟通,适时指导,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矫正,从而保证这种培训的高效实施。
这种培训模式采取的是课堂观摩、课例分析、研讨交流、专家指导、专家讲座等形式,这就不同于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偏重于理论,内容抽象,针对性不强,参训教师很难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这种培训从实际出发,立足课堂,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切合广大教师的需要。课堂实例式的培训,使参训教师近距离地接触到高水平、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使参训教师深受启发。同时进修学校研修教师可以将培训知识、内容融入互动研讨中,与老师交流互动,分享有益经验,在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来积累知识和经验,使大家在参与中反思,在互动中成长。
教师培训应是“问号”、“逗号”、“省略号”,而不应是“句号”。一次培训的结束,只是形式上的完结,在内容上却是“继续”的,也就是参训教师在后续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研修中进一步消化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初步形成的技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培训结束后,可以通过QQ群、微信、电子邮件、信息库等交流平台,及时继续答疑解惑,跟踪调查参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运用本次培训知识的情况,把培训延伸到课堂。
这种培训,使广大教师不出远门便可以聆听专家的指导,不花代价便可观摩名师的优质课,唤醒教师的自我认识,焕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唤起教师的工作激情。这种实实在在的培训从多方面提升了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这种培训模式,立足于实际,着眼于实用,着力于实效,会给一线教师“做个样子,提个引子,开个方子”同时还给一线教师“压个担子,要个果子”。参训教师活动后都有很大的感受和反响,可以让他们把所听、所感、所想写下来,教师进修学校可以从中选取优秀篇目,结集成册,发到各个学校,从而使这种培训活动无限期的拓展下去,发挥它最大的效益,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这种培训参与者众多,开展深入,受助效果好。在各位名师的带动中、获得的感动中、参与的互动中、分享的联动中,培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培训通过引领示范、集体探讨、广泛交流等方式作为攻坚克难的支点,通过研、教深度结合的强力杠杆去撬动教的困惑、教的难题、教的疑点,从而不断推动教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