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亚 高立明
(新疆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目前新疆各地区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高度重视提升教师运用国家通用语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培训形式除选派一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级或自治区级培训外,主要以当地教育部门及学校组织的短期培训和校本部培训为主。这样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教师运用国家通用语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是仍然存在培训时长短、参训教师国家通用语水平参差不齐、年龄结构差异大、文化水平差距大、培训机会和内容难以满足教师培训需求、培训预期效果与培训实际效果不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原来水平好的教师通过培训后水平更好,但水平较差的教师通过培训后并无较明显进步的两极分化现象,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新疆基层教师运用国家通用语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进度。本文通过对参加2020年自治区基层骨干教师国家通用语应用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的226名基层骨干教师的调查,探究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为今后提高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效果提供参考,对打造一支能够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进行教学的高素养、专业化新疆基层教师队伍提供帮助。
2020年7月,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的通知》(教语用厅函〔2020〕2号)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做好自治区少数民族、农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的通知》(新教传〔2020〕159号),新疆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担了此次培训任务,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此次培训由集中培训模式转为“互联网+”线上教学模式,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星的形式对来自全疆的226名基层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作答问卷226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本次调查的问卷内容着重从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培训前后普通话水平及说课能力提升变化情况、参训教师对此次培训的态度、参训教师对此次培训师资及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以及培训需求愿望等方面进行了设置,为了激励参训教师的学习,也为了更直观地测评本次培训的效果,新疆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针对本次培训专门开设了“普通话”和“说课实训”这两门课程,并对参训教师培训前和培训后的普通话水平和说课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测试,这些测试数据也作为了本论文数据分析的一部分内容。
为更加直观地了解参与此次培训教师队伍的结构的基本情况,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参训教师的性别、年龄、地区分布等维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具体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参与培训的教师80.09%是女性,男性只占19.91%。这不仅仅是在新疆基层教师中存在的特殊现象,也是目前我国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择业观念也趋于多元化,教师职业因发展和收入的局限性并未被许多待就业人士作为优先选择的目标,尤其是男性。此次培训中青年教师的占比也很大,这说明新疆基层青年教师队伍在逐渐扩大。青年教师在为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创新性、思想先进性、教师队伍活力型等方面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参与此次培训的教师中,有57.52%来自南疆,30.08%来自北疆,12.39%来自东疆,说明南疆基层教师运用国家通用语教育教学的能力更需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以及自治区相关教育政策的实施,南疆地区整体教育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相较于北疆和东疆地区还是存在师资匮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教师运用国家通用语教育教学的能力跟不上教育的需求及时代的发展等问题。
在此部分内容当中,主要是围绕参训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参训教师训前训后成绩分析、参训教师对培训师资及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参训教师培训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表2 参训教师对培训重视程度
参训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参训教师的语言学习态度。通过调查发现,参训教师整体对培训是很重视的,但调查结果中仍有一定比例的参训教师对此次培训持不太重视的态度。综合来看,大部分新疆基层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学好国家通用语不仅是当前新疆各地区学生的重任,更是各地区教师的必备教学技能之一,因为学好国家通用语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根本性举措,也是全社会各界人士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工具。掌握并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增进各民族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如果教师的国家通用语水平达不到要求,那么学生的国家通用语水平又怎么会好呢?教师如果不能掌握并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进行教学,就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因此,提高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水平是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在此次培训中,基地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此次参训教师运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以改善基层教师普通话语音面貌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在此基础上将“说课技能”与“中华文化知识学习”也纳入培训内容,以期在短期内让参训的基层骨干教师掌握改善自身语音面貌的方法并提升他们运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为此,基地对此次参训的基层教师普通话水平和运用国家通用语教学能力进行了训前和训后的测试,经过分析训前和训后的成绩,我们发现,参训教师普通话水平、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1.普通话训前训后成绩分析
图1显示,关于“普通话”这门课程的测试,参加培训前,大部分参训教师的成绩集中在50-75分,处于该分数段的参训教师人数有81名,有45名参训教师的成绩在25-50分之间,甚至还有19名参训教师的成绩低于25分;而在参加培训后,绝大部分参训教师的成绩集中在了75-100分,处于该分数段的参训教师人数从原来的69名增长到了135名,成绩在25-50分之间的参训教师人数从45名减少到了13名,并且没有参训教师的成绩再低于25分。
图1 普通话训前、训后测试分数分布图
图2显示,关于“普通话”这门课程的测试,在参加培训的226名参训教师中,85%的参训教师在参加完本次培训后,测试成绩有所提升,且大部分参训教师成绩提升显著。其中,65%的参训教师提升分数在0-25之间,14%的参训教师提升分数在25-50之间,甚至有5%的参训教师提升分数超过了50分,提升分数在50-75之间的占3%,提升分数在75-100之间的占2%。
图2 普通话测试提升分数分布图
2.说课训练训前训后成绩分析
图3显示,关于“说课训练”这门课程的测试,虽然在参加培训的前后大部分参训教师的成绩都集中在75-100分,但集中在该分数段的人数在参训后有了明显的增长,从153名增长到了204名;分数在50-75之间的参训教师有了明显的减少,从58名降低到了9名;参训前有2名参训教师的成绩在25-50分之间,参训后该分数段的学员人数为0。
图3 说课训练测试分数分布图
图4显示,关于“说课训练”这门课程的测试,在参加培训的214名参训教师中,绝大部分的参训教师在参加完本次培训后,测试成绩有所提升且提升明显,提升分数均集中在0-25分,占到了参训教师的93%。
图4 说课训练测试提升分数分布图
综合图1至图4的分析可知,在参加培训前,大部分参训教师无论是“普通话”培训课程成绩,还是“说课训练”课程的成绩,以上两门课程的成绩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经过本次培训,大部分参训教师这两门课程的测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本次的培训作用良好、效果显著,对提升参训教师普通话水平以及运用国家通用语教育教学的能力均有很大的帮助,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一小部分参训教师并无明显进步。
表3 参训教师对培训师资的满意程度
培训教师作为培训的主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课件准备情况、授课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88.05%的参训教师认为课件制作精细,思路清晰,内容准确,课件内容贴合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满足此次培训教学的需求,但仍有11.95%的参训教师认为课件内容并不十分准确。有94.25%的参训教师认为授课过程条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善练,讲师与参训教师互动性强,然而有5.57%的参训教师认为虽然内容充实,讲解熟练,但信息量过大,难以把握课程重点、难点。由于此次培训采用的是线上授课的方式,授课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参训教师最终能克服种种困难,使得培训工作圆满完成,当然,作为培训主导的讲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由表4可知,在参训教师对此次培训课程内容的评价方面,有92.92%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框架层级清晰,知识全面,重点难点突出。同时有7.08%的教师认为知识全面,但重点难点不突出,难以分辨。可见此次培训的课程安排是经过精心打造的,大部分参训教师本身也对课程安排比较满意,但是无法做到针对每位参训教师实际情况去量身定制培训课程的内容。本次培训课程的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的普通话知识与技能,到语言能力训练与实践,最后将中国文化课程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以此达到增强参训教师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此次培训设置的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强、内容全面,符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要求,在让参训教师能够掌握在线课堂培训内容的同时,积极为参训教师提供了课后一对一帮扶的辅助性学习方式(参训教师通过接收课堂派下发的作业,并在当天及时完成、提交,由基地的研究生助教团针对参训教师提交的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且大部分的参训教师认为自己参加完本次的培训后,普通话水平以及运用国家通用语进行授课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表4 参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
1.希望接受培训的时长
调查参训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需求情况,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培训时间、培训时长和培训周期。根据反馈,参训教师认为培训期限较短,因为参加此次培训的教师主要是普通话水平未达到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基础较差,所以需要长期训练。今后可以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适当延长培训周期。
2.希望接受培训的课程内容
在调查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大部分教师建议增加“普通话”和“说课训练”课程,今后开展此类培训可以将参训教师按照不同水平进行分类,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参训教师可以相应增加说课训练,水平较差的参训教师相应增加“普通话”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比赛形式的学习环节,以提高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3.希望接受培训的方式
在对参训教师培训方式的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线上学习受网络、通讯设备和学习环境的制约,给学习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开展线下学习,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样就可以得到培训讲师现场点评、指导,这对于自身普通话水平的提升会有更大的效果。
1.减少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不同语言所属的语言系统导致它们的语言规则不尽相同,少数民族教师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受固有语言思维的影响,便会对学习目标语言产生干扰作用。而培训受众大多为少数民族教师,那么在培训过程中就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参训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同时,培训方要为参训教师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2.培育参训教师“民汉兼通”跨文化心态。国家通用语培训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和掌握汉语言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一个学习过程,从内心接受中华文化才能用心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因此,培训者应利用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的、鲜活的事例,通过讲座、报告等方式,引导他们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由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要让他们意识到学好国家通用语言不仅能够拥有开放的视野,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对培育下一代在自觉加强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命感与责任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3.培养参训教师的学习信心。针对参训教师想学好普通话,在学习中也都十分刻苦努力,但不知道怎样有效学习这一心理特点,培训者应从现实出发,根据现实需求和成人语言学习的实际,弹性设置授课方式和内容。找出参训教师身上的闪光点,让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达到提高培训效率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参训教师加以鼓励,并以他们身边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的教师为榜样,带领、鼓舞他们,增强参训教师的获得感和成功感,提高其学习的信心。
4.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是调动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果你对这门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兴趣就会驱动我们去学习好这门语言。因此,培训者要针对参训教师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触发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要注重参训教师积极情感的培养。
刘秀梅(2005)在《浅谈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普通话教学》中提出了循环法、示范模仿法、定调法、对比法、类聚法、渐进法、提示法等多种有效的普通话教学方法,根据参训教师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符合参训教师特点、能够激起参训教师学习兴趣的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启发参训教师,要让参训教师自己去发现并总结错误,才能使其真正掌握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注意保护参训教师的自尊感,要注意分寸,避免出现难堪;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将常用的语音特征加入国家通用语发音声调中,所以对他们而言最难学习的就是声调,对此应加强声调的训练,尤其是上声与阳平;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大胆的开口说话,在培训学习之余,应当为参训教师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参训教师寻找良好的普通话学习软件及平台,督促参训教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积累。
组织汉语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资深教师,有长期从事普通话培训、测试的自治区级优秀测试人员等成立培训小组。培训讲师是成功培训课程的实施者,是整个培训的灵魂所在。应该在全疆范围内遴选优秀的普通话培训专家,对培训者的培训能力进行内部的评估,实行“专人带专题”模式,让最合适的培训者负责最合适的培训专题,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专业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讲师,能够将普通话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且能够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同时,培训教师在课件制作以及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参训教师表现及接受能力,不能一味地包办代替,要为参训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基于参训者的培训需求制定高度契合的培训课程内容。例如此次培训对象为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的基层教师,那么主要目标应以改善基层教师普通话的语音面貌以及运用国家通用语课堂教学能力为主,所以将培训课程分为了4个模块,分别是讲座、普通话知识与技能、教学语言能力训练与实践以及中国文化知识培训。然后根据模块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详尽的培训计划。普通话水平不同的参训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不尽相同,针对发音不好的参训教师应加强语音方面(声调、轻声、儿化、变调、变音)的训练;针对发音较好的参训教师应多增加一些说课实训,以此提升参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尤其是语音方面)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同时为真正打造一支素养精深、道德高尚、风清气正的教师队伍,还应加入思政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等专题,重在加强参训教师的党性修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教师素养与能力的双提升。
1.聘请一线模范教师开展示范课堂。在培训中与其传授一些高深的理论知识,不如多做几堂精彩的“示范课”,这样所取得的效果与作用更加直观,也更为有效。空泛的理论并不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拥有精深专业知识、拥有能够引领教育教学方向的先进思想和前沿动态以及拥有丰富而宝贵的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能够引发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为教师提供直观的借鉴,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
2.组织课堂教学。参训教师在积累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就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组织起来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对其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导以及优化其教学方式;对一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应将这种教学方式以公开课的方式供其他教师观摩,便于相互借鉴。
3.转播特级教师教学视频资源。现如今网络十分发达,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事,对于不具备参加培训条件的教师可以通过观摩特级教师现场教学的直播来达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
4.采用“互联网+培训”模式。充分利用QQ、微信、数据库等工具,将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教学视频等进行资源共享。
5.利用信息化支撑部分培训。基层全面开展培训范围较广,需消耗的培训成本高昂,那么应结合当前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云培训”教育平台,全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帮助基层教师获得最优化培训机会,推动基层教师主动、强意愿学习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培训效果评估的目的是从培训中找出存在的问题,避免下一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持续性专业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效果评估工作呢?
首先,可以将培训主体进行分类,然后依次对其进行评价:讲师、参训教师、管理者、组织者。评价内容分别为:授课讲师的授课内容以及方式的综合评价、参训教师培训前后对比跟踪评价、参训教师最终成绩评价等;在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参训教师的培训诉求,可以通过设计教学诊断、访谈表和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等多种途径分析参训教师显性、隐性诉求,为确立、细化培训目标和制定培训方案和课程内容打好基础;针对参训教师实际情况与自身需求合理安排培训时长与周期。
其次,根据参训教师需求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培训应该本着“需什么培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紧围绕参训教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类培训,因生施教,让培训具有高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明确培训的目标,应该设置总目标以及具体目标,具体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将总目标进行分层细化;对培训对象进行具体分析,了解清楚参训教师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内容以及设置课程,精准施教;采取参与度高、可操作性强、体验感好的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注重培训过程中教师的表现,参训教师作为培训的主体,应当将教师在参训中的表现纳入效果评估的范围,培训评估的结果要符合培训的实际效果。
普通话作为一种族际交际工具的同时,更应该将其视为立国之本,与中华文化传承齐头并重。提高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教育教学能力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新疆基层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新疆基层教育质量、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培训实施的过程以及参训教师对培训的综合评价等各个培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的策略建议,旨在全面提升我区基层教师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同时对我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巩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