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认知 讲究实效——《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2015-02-27 08:40:11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开课文本课文

武 晓

(肥城市龙山小学,肥城 271600)

本学期开学初语文组的教师每人上了一堂第一课时的常态汇报课.我上的是《小英雄雨来》一课.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让听课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设计上我是煞费苦心.我把第一堂课分成了四个板块进行教学:先是“抓住”英雄一词导入课题;再是让学生自学课文,要求做到通读课文,了解词语意思;接着抓住重点段“勇斗鬼子”进行品读;最后进行了写话练习.乍一看,整堂课结构合理,安排紧凑,可是等到一上完课,问题就不断出现,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问题之一:为求精彩而急于求成

为了追求精彩的教学课堂,我有意在这一堂中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同学们,请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并拿起笔画一画,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震撼你的心灵?于是,学生经过一番朗读之后,自然找到了“勇斗鬼子”的那一段,然后和学生共同解读了这一部分,雨来的英雄形象跃然眼前,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可这是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歌颂小英雄的文章,文章还描述了“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宁死不屈”“机智逃生”等几个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将小英雄高大形象一步一步呈现.而本课例中“挑肥拣瘦”的教学法却将小英雄形象过早高大化,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怎么设计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按理说第一课时是情感铺垫,第二课时是情感高涨,可结果在第二课时中显得很苍白,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反而淡化了.

从案例来看,我觉得自己与很多上公开课的老师一样,误解了公开课的含义,把公开课上成了“表演课”.这种“挑肥拣瘦”的教学法在公开课中经常看到,而那种为求热闹而花哨的阅读课堂成为公开课的主流,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文本地位的淡化已成既定之事实.究其根本原因在于:

1.功利驱使.现在,公开课的执教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利、益”之间也.公开课教学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的过程也充斥着急切的功利思想.开课者往往想成为教学上的“暴发户”,追求一夜成名.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自主的积极投入,看不到学生有深度的认真思考……看到的只是教师尽情的自我展现,尽情的“教案套路”的演练,学生成了课堂的配角.

2.断章取义.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撇开文本特征,脱离文本的知识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段落或语句进行赏析.这种赏析常常是在没有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难免会使学生的理解偏离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在这种训练中养成只重局部,不重整体的习惯.久而久之,语文的基础知识丢了,阅读的方法丢了,剩下的只是“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和“我想读哪段就读哪段”的随意.

审视出路,我认为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去真切地感悟、收获,要做到:

1.按照阅读和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考虑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阅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挖掘、赏析、延伸,做到点面结合.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完整性,为他们的阅读、写作,甚至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力求最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2.必须研究阅读教学的序.在教者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智慧中,必须明确明与暗的目标体系,轻重缓急注重排布,究竟具体“教什么”,往往呈现复杂性.编者可能是心中有体系,教者则往往未必能站在高处,往往忽视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性.语文教学虽然有统一的“大纲”或“课标”,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实际上教师处理的随机性很大,往往是“一室之内而四季不同”,教师要潜心会文,统领文本.

3.抛弃“伪圣”的面具.摒弃功利色彩,回归人性的本真,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其次,把教材当作“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不能发现或感受不到的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感受教材意境的欲望.最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让传世佳作变成学生构建文化底蕴的营养品.

问题之二:为求练笔而茫然失措

今天学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茫然失措,紧咬笔杆,不知从何下笔.

师提醒:没关系,想一想,写一两句话也行.

片刻之后,生反馈.

生1:雨来你的胆子真大.我要向你学习.

生2:雨来你是勇敢的.你是我的榜样.

我抓住了“今天学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进行拓展练笔.试想,这样的练笔价值何在?学生无非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练笔也就成了摆设,成为公开课的“作秀”而已.

1.练笔目的雾里看花.阅读课堂的练笔最终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然时下的练笔却没有真正为阅读教学服务,要么只是简单地理解成一次作文,要么漫无目的地为练笔而练笔,或者是字、词、句、段和思想概括等“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毫无头绪,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其效果适得其反.

2.练笔思路模糊不清.很多教师往往为了一堂精彩的阅读课而绞尽脑汁,为把握时间苦心经营,于是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机动环节——练笔.练笔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往往局限于“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等,结果就如案例中的一样——单调、说教,毫无效果可言.

3.练笔内容脱离实际.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味追求深解,却忽视了练笔内容的价值取向的问题,要么对练笔内容过于理想化,要么是练笔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说.

课堂练笔改变了阅读教学“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局面,使阅读教学既重吸收又重表达.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练笔,那么就会让学生的“读”和“写”获得双丰收.

1.找准点,让学生有话好说

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赋予它新的功能与使命,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课文中有许多知识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扎实有效的训练,其中有些知识到能力的转换靠的是课堂练笔.例如: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练写,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像作者那样操练语言.

2.定好位,让学生有事好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上的练笔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但必须是以文本为基础,与学生的感知体验、生活积累相联系,使学生有事可写.如学习《比金钱更重要》一课时,让学生写一写塞在雨刷中的留言条;学习《燕子专列》时,可让学生模仿“瑞士广播电台的紧急通知”:学习《赤壁之战》,可让学生模仿黄盖写诈降书等.这样的练笔是人人动笔的语言实践机会,既促使学生深读文本,内化文本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避免了烦琐的分析讲解.

3.激好情,让学生有“感”而发

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情感,教师精心讲解,学生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这会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课文的意境之中,然后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来观照文本——通过感悟练笔,释放他们的情感.可以结合平时的生活来写,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人间真情.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完小伙子的行动后适时练笔:面包店的老板看到了眼前这小伙子的表现,他震惊了,想: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练笔设计,已经将“情”字写进学生的心田,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把人文性有机地包含了进去,真正使其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对公开课,值得我思索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我想不管怎样改革,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讲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追求公开课教学过程完美无缺、教学形式新颖别致的同时,更期待着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能呈现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种活泼、自然、古朴而不失典雅的美——精彩而实效的公开课!

猜你喜欢
公开课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5:02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语文知识(2014年8期)2014-02-28 2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