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全面推广,无论是在农村学校,还是在城市学校,数字化阅读如今已成为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阅读方式.
有人说数字化阅读把人们带入了“浅阅读”时代,可能造成人们阅读兴趣的泛化和情感的流失,但有些教师却认为,数字化阅读能够提高教师的学识,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据调查,很多教师在数字化阅读中,主要以增长知识和促进专业成长为目的.中国教育报微信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可多项选择的数字化阅读目的中,投票选择以增长知识阅读目的的达2491人,占61.4%,选择以专业成长的也有1770人,占比43.6%,还有不少人选择获取资讯、满足兴趣、修身养性和休闲放松为目的.在数字化阅读题材的调查中,选择教育专业类读物的受访者比例为67.3%,其他阅读量较高的题材分别是人文社科类、新闻资讯类、自身兴趣类、亲子读物等.对于这些内容,很少有人“只看标题,不看内容”,但“仔仔细细从头看到尾”的也只占3%,更多的是“看到感兴趣的话题再仔细阅读”,这部分受访者占91%.
部分教师认为,数字化阅读的海量信息和便捷检索弥补了纸质阅读的一种不足,尤其对于学术研究的文献查阅以及教学备课的图文索引而言,数字化阅读确实体现了它独到的优势.从某种层面上讲,它解放了一个人的时空,获得一种工具意义上的自由感.
但他们同时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种教育上的责任担当和精神上的引领义务.那就是,正确理解经典阅读和通俗阅读的关系,正确理解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不同价值,在阅读过程中,定期做经典阅读摘记,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充满意义的阅读随着时间的沉淀真正内化为生命的一种深刻的存在方式,建立起精神主体性.这样做,才能抵御阅读的浅俗化和碎片化,让阅读真正成为灵魂的成长所需.
尽管教师们的阅读时间大多花在数字化阅读上,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并不支持自己的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来自中国教育报微信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3%的受访者不支持或不太支持自己的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
有的教师表示,在数字化阅读潮流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倒不是来自教师自身,而是来自教师对年轻学生精神生活单向度和碎片化的一种担忧.对于不少尚缺少精神独立性和价值判断力的年轻学生而言,数字化阅读并不是一种精神提升之路,而是一种浅俗的娱乐方式;形式纷繁、内容芜杂的电子书、网络小说以及网页等会解构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最终迷失自己的灵魂.
他们认为,无论数字化的浪潮来得有多猛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坚守纸质阅读.在有的教师看来,数字化阅读的冲击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而且其视听优势确实也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收获.但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有其优势,纸质阅读或许更能让人养成一种精气神,更能让知识得以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