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岚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学院)
传统媒体如何用互联网“免费”思维获益
郭 岚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学院)
摘 要:在互联网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眼球经济的互联网,免费几乎就是主要的特征。新媒体的兴盛伴随的是传统媒体的日渐衰落,而传统媒体却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不仅形式上比较陈旧,不能吸引新新人类的目光,较高的费用也令部分老用户望而却步。
关键词:传统媒体;互联网;“免费”思维
据报道,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庞大的网民数量构成了网络世界的主体,任何企业如果想在网络世界中抢占一席之地,不可避免的要想办法让网民接受你,形成一定的忠实度,甚至可以说“得用户者得天下”。无论是新闻、社交、游戏还是视频,互联网给用户打开了一道“免费”的大门,并用这道免费的午餐吸引了众多网民,形成了用户粘度,趁势推出自己的产品。
由于有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其再进行部分项目的收费自然有人愿意为其买单。网络免费音乐盛行了多年,人们根本不用花费用购买歌手专辑就能听到最新歌曲,收益的损失惹得音乐界怨声载道。网络音乐收费得到了众多歌手、音乐人的声援,目前已经实行收费的网站包括百度音乐、QQ音乐以及酷我音乐等。以QQ音乐为例,通过用户开通绿钻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高品质音乐,还能通过设置空间背景音乐和点歌的方式,与朋友们共享。同时用户还可以享受自动屏蔽广告内容、拥有专属标识等特权;网络视频也同样如此,一些刚上映的新电影会给你10分钟左右免费观看的权力,而当你想进一步观赏的时候,“对不起,要收费了”。正如《长尾理论》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其文章中举例那样,安全剃刀的发明人金·吉列提供免费的剃须刀架,为的是把高价的刀片卖出去。互联网以免费的模式吸引了用户,再以其产生增值。
传统媒体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固定的受众群,如果可以吸取互联网的这种盈利模式进行创新,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显然纸质媒体想做到这一点还有些难度,但是电子版报纸却有可实施的空间。如对某些较为常见,或新闻价值不大,或在传统媒体中已经有所报道的新闻内容,可以实行免费的形式,其中也应该包含一部分深度报道和对受众来说有价值,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资源,以吸引受众目光,形成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实行免费模式是为了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既然互联网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模式,那么转型期的传统媒体自然也要用这把利剑撬开网络的大门。但目前的困境是,众多网友已经习惯了从门户客户端观看新闻,新浪、腾讯等网络大咖时时更新最新的新闻信息,如果传统媒体不能有所创新和差别化,就很难在这场竞争中取胜。
传统媒体目前主要是针对所有用户统一发售的模式,因此在内容上没有差异,造成的情况就是部分内容可能对于某些用户来说是无用的,不能满足其想获得的信息内容。传统媒体可借鉴软件产品差别定价形式:个人化定价、群体定价、地区定价和版本定价,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产品的不同需求,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1 借鉴互联网的利润生成模式,利用“免费”吸引受众
传统媒体应该利用好目前主要的营销方式,扩大媒体影响力。可以利用之前纸媒时期积攒的影响力,通过现代传播方式吸引新网民的注意力。如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营销的方式,开通公共订阅号。微信用户目前已经突破6亿,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不容忽视,将微信订阅号通过一些知名人士的推荐和转发,以及之前形成的口碑效应,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订阅,培养一批固定的读者群。深度报道无疑是浮躁的网络世界所欠缺的,传统媒体应抓住这一点,去伪存真,靠专业性、详实性和深度取胜,让受众愿意为有价值的新闻付费。
3.2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
从视频点歌到05年火爆一时的“超女”,无不体现了与观众的互动的成效,草根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单一群体,随着其力量的日渐壮大,“得草根者得天下”的模式也逐渐形成。除了设置网民自动回复讨论的基础功能外,还可以与网络论坛相结合。论坛是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目标的人聚集的地方,作为一个专业媒体的网络论坛,这里的网民又不同于普通网民,一来他们都对该媒体比较熟悉,对其报道风格、媒体定位等都有较清楚的认识;二来他们又乐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这部分人往往容易成为小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其发表的观点也会影响一批网民。因此,报纸编辑要经常参与论坛互动,寻找网民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和新闻,根据网民的意见调整纸质媒体出版内容。
总之,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但是目前却尚未形成成功的转型模式,只能在尝试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思维除了“免费”的模式外,其便捷性、即时性也是重要的网络法则。小米创始人雷军曾提出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其中都有值得传统媒体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如何将互联网思维为己所用成为传统媒体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袁宏伟.基于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10,(12):192-196.
[2]王立.e时代“争夺眼球”的新兴经济[J].求索.2004,(6):52-54.